吳琳慧,林 燕(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浙江省船舶制造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吳琳慧,林 燕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浙江省船舶制造業發展歷史悠久,發展基礎好,區位優勢明顯,是我國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但是,浙江省船舶制造業在初期發展的基礎上,要更上一級臺階,存在以下問題,如低勞動力成本優勢而導致的路徑鎖定,資金約束明顯,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集中度低,技術水平不高,創新能力弱。在分析浙江省船舶制造業的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為大力推進浙江省船舶制造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船舶工業;現狀;問題;對策
浙江省處于長三角地區,海岸線長,擁有眾多的深水良港,能夠建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占到全國三分之一,其中可建設10萬噸級深水泊位達100個,居全國第一,具有發展船舶制造業的獨特區位優勢,政府非常重視船舶制造業的發展。近年來,國際造船中心進一步向東亞地區轉移,為浙江省船舶制造業的發展帶來了資金和技術上的便利。在國際經濟形勢逐漸好轉的背景下,船舶制造業迎來了新一輪的產業發展機遇,浙江省應抓住機遇,大力促進船舶制造業的發展,由低水平重復建設向高精尖轉型。
經過多年的發展,浙江省船舶產品的種類逐漸豐富,主要有玻璃船舶和鋼質船舶,其中鋼質船舶有運輸船、工程船、工作船等三大系列 30 多個品種。目前,浙江省的船舶制造和修理企業約600余家,其中,造船能力1000萬載重噸以上的規模企業240余家,通過中國船級社(CCS)認證的船用配套產品生產企業180余家。2014年浙江省船舶制造業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296億元,同比增長9.7%,工業增加值272億元,同比增長8.9%;出口交貨值581億元,同比稍有下降,為-0.3%。浙江省船舶產品以7~8萬載重噸以下的中小型船舶為主,代表產品為5000TEU以下的集裝箱船、靈便型散貨船和油船、各類工程輔助船。省內已經形成舟山為主,寧波、臺州、溫州和杭嘉湖地區為輔的現代化船舶產業集群,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占全國市場份額,位居江蘇、上海之后,處全國第三位,是我國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政府非常重視船舶工業的發展,在管理服務水平、財政支持、貿易政策、出口條例、競爭條例等方面,均直接支持船舶產業發展。浙江省船舶制造業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在組織效率、技術先進、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等產業格局方面表現優異,由此浙江省成為了國內比較有影響力的船舶制造中心以及修理中心。但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
2.1 依賴低成本勞動力的路徑鎖定
浙江省處于長三角地區,人口密集,外來務工的人員特別多,這在初期降低了船舶制造業的生產成本,但也形成了路徑鎖定。對于船舶產業而一言,勞動力成本低廉在發展初期是一個很大的優勢,但是,對低成本的過度依賴造成當前船舶產業在世界分工格局中處于劣勢地位,企業忽視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技術創新,產品普遍依賴國外設計,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企業之間通過激烈的價格競爭來搶占市場,企業利潤率低,延緩了產業結構升級步伐,阻礙浙江省船舶企業進入技術等級較高的細分市場。
2.2 船舶制造業發展受資金制約
船舶產業的投資風險很大,易受國際海運市場波動和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這一特性使得貸款的償還不確定性高,影響企業貸款能力;同時,造船時間久,周期長,以民營企業為主的船舶制造業不受銀行放貸的歡迎。受直接融資市場發育程度低的約束,船舶制造企業難以使用債券融資和股權融資方式籌集發展資金。
2.3 船舶制造業產業鏈不完整
隨著浙江省船舶制造業的發展,船舶制造的相關配套產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系。但是,浙江省船舶制造受到“重造船、輕船配、靠外扶內”思想的影響,船舶產業鏈不完整,配套產品的本土化率不高,一些關鍵配套零部件和設備極度依賴發達國家的進口。目前,三大主流船型的國產配備率不到50%,天然氣船、液化石油、大型集裝箱船及化學品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國產船配設備裝船率只有20%左右。另一方面,浙江省船配設備主要是低端產品,沒有自己的品牌,售后服務體系不完善。
2.4 產業集中度比較低,尚未形成規模經濟
隨著近幾年浙江的造船業的飛速發展,造船市場上相繼出現了一些規模較大、生產能力較強的大中型企業,如揚帆集團有限公司、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等。但是,從總體來看,浙江省船舶制造業主要是民營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小型企業數量占全部企業數量的比例高達約80%左右,整個行業中企業規模分布呈現“金字塔”型。初期迅速擴張后,出現了盲目資產所導致的產能過剩的情形,而大型規范化船舶企業卻供應不足。
2.5 船舶制造業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弱
船舶產業由于設計復雜、周期長、生產建造環節多的特點,對技術要求比較高。浙江省船舶制造業技術由于起步晚,很多方面都未得到完善,生產技術比其他國家要落后。浙江的船舶市場以散貨船、雜貨船、工程船、客船、漁船、娛樂船等低技術含量船型為主,而成品油船、化學品船、全集裝箱船、滾裝船等高附加值船型份額較小;一些民間的小企業沒有專門的設備,產量較低,幾乎沒有產品開發能力。浙江船舶企業的工時利用率不高,工時浪費達55%,實際工時約為日本造船企業的8~10倍。
3.1 大力引進外資,發展中外合資企業
船舶產業具有資金密集,勞動力要素密集以及技術密集的特點。船舶的制造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浙江省處在長三角地區,雖然經濟發達,但資金比較分散,這時浙江省可采取引進外資政策,支持國外大型船舶企業來開廠造船,引進資金和技術及管理經驗。通過引進外資,同時也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生產效率以及生產品質,進軍高檔船舶,研發新型船舶以及新式船型,外觀設計漂亮的船舶可以作為觀光船舶加入旅游業,這樣可以拉動浙江省旅游業的發展。引進外資,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有利于提高浙江省船舶制造業的科技技術水平以及研發能力,是浙江省發展船舶制造業的一個重要事項。
3.2 借鑒先進國家經驗,提高船舶產業技術水平
著力推行精度造船、精益造船、數字造船、綠色造船,提升船舶工業生產工藝、優化船舶企業組織結構。確立數字造船的新理念,追趕世界船舶工業發展的新趨勢。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改造傳統的生產、管理方式和手段,逐步實現船舶設計制造的數字化、管理控制的精確化、經營決策的科學化。以數字造船的目標,在經營、生產、設計、管理等各個層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造船生產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全面提升造船企業的競爭能力。以集成創新為重點,加強船舶設計技術和關鍵建造技術的創新,提高產業的技術含量高、加大高附加值的產品的開發,創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船舶品牌。支持一批代表船舶科技發展方向的重大工程,通過體系化發展與重大關鍵領域躍升相結合,帶動船舶工業整體技術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
3.3 完善船舶配套產業,拉動中小企業發展
改變在造船的時候“重造船、輕配套”的思想,不僅要造船也要重視船配的發展。世界造船業發展的經驗表明,健康發展的基礎船配在整個船舶產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船舶制造與船舶配套制造是相輔相成的,少了任何一個整個產業體系都不能很好的發展,完整的船舶配套產業體系的形成是一個國家進入先進造船國家行列的重要標志。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引導,把船舶配套產業集中在一起,把船舶制造業以及船舶配套業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以大企業為中心,不斷拉動配套中小企業的發展。扶持有條件的企業逐步成長為核心企業,按照總裝化造船的要求,優化生產流程,合理配置資源,充分利用社會化協作網絡,發展中間產品專業化生產,構建和完善總裝造船體系。支持船舶配套產品的自主研發能力的形成,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船舶配套產業園區,打造配套生產基地,同時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的船用配套設備生產企業。
3.4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船舶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尤其是浙江省船舶業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在融資方面尤其需要政府的支持。相較于國外發達的金融體系,目前浙江省對船舶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遠遠不夠。近年,我國已經加大了對船舶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但只有少數大型企業能享受到優惠政策,大多數中小民營船舶企業仍然面臨融資難的問題,為了推動船舶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政府可以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建立專門面向船舶企業的商業銀行,集合民間閑置資金,拓寬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渠道;確立相關信貸支持政策來為船舶制造企業提供信貸和擔保支持,改善現有的稅收政策和信貸條件,加大出口的稅收補貼,為船舶出口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1]鄭彩霞.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供需現狀及其預測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4.
[2]游友斌.中日韓造船業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0.
[3]金碚,李鋼,陳志.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現狀分析及提升對策[J].財經貿濟,2007(03):3-10.
[4]毛哲煒. 船舶制造業存在的問題及金融支持對策淺析[J].經營管理者,2012.
[5]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2014年船舶工業行業發展情況報告[N].中國船舶報,2015(01):23-03.
[6]浙商. 浙江船舶工業走出困境[N]. 國際商報,2014(09):04-02. [7]陳成麗,王曉萍,敖鳳龍.浙江船舶融資發展現狀研究[J].港口經濟,2012(04):40-43.
[8]應業炬,易傳劍,朱希華.浙江省船舶工業現狀與發展探討[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04):361-365.
[9]王以恒.中國船舶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結構分析[J]. 經營管理者,2010(01):183-185.
[10]劉學航,鄧劍波.船舶制造業國際轉移影響因素研究(韓國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商場現代化,2010(03):86-88.
[11]朱蓉.金融危機下的臺州船舶制造業走勢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09(05):38-39.
[12]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2014年船舶工業行業發展情況報告[N].中國船舶報,2015(01):23-03.
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