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毅(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中國男籃與世界頂尖強隊還有明顯的差距,世界頂尖強隊他們依然代表著現代籃球運動的發展方向和主要潮流,而罰球作為得分方式的一種,分值雖低,但與兩分球、三分球的出手投籃相比不存在身體接觸,罰籃過程不占用比賽時間,還可以增加防守的犯規次數,從另一方面體現了隊伍對對手防守的破壞力和攻擊力,成為各支球隊攻防轉換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這里我們研究倫敦奧運會中中國男籃的罰球使用狀況,希望通過這一環節找出中國男籃與世界強隊的差距 ,進而提高整支球隊進攻能力,增強整體實力。
以第30屆倫敦奧運會中國男籃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在查閱國內外有關籃球運動、體育數據統計等具有權威性的相關專著的基礎上,大量閱讀有關的期刊文獻資料等,為本論文的研究做好理論準備。
(2)錄像觀察法。
通過網絡資源,在第30屆倫敦奧運會中國男籃比賽期間從網上下載錄像,在對錄像中各隊伍比賽的詳細觀察的基礎上,并確定研究的具體指標,完成對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分析。
(3)數理統計法。
利用excel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相應的頻數、描述和相關數據分析處理。
(4)問卷調查法。
對青島即墨實驗高中的體育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18份,回收17份,回收率為94.4%,有效問卷16份,有效問卷率為88.9%。
(5)邏輯分析法。
對中國男籃在此次奧運會中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等。

表1 中國男籃每節罰球狀況統計表
如表1所示,中國男籃在第一節中罰球次數為5.6次,命中率為78.6%,無論是獲得罰球次數,還是其命中率都維持的不錯,這說明在第一節的比賽中,中國男籃的小伙子們進攻欲望比較強烈,對抗比較積極,從而獲得較多的較多的罰球機會。而在第二節罰球次數僅為3.6次,命中率為72.2%,無論是罰球次數還是命中率都處于較差水準,這說明在經過第一節的高強度對抗以后,中國男籃的體能有所下降,沒有形成連續有效地威脅,而輪換球員也達不到首發球員的進攻威脅性,從而導致罰球次數過少。在第三節的比賽中,中國男籃的罰球次數達到最高,為9.4次,但命中率卻跌倒低谷,僅為63.8%,從五場比賽的情形來看,中國男籃在前兩節比分均落后,在第三節中國男籃開始加強突破,加強身體對抗,希望在第三節縮進比分,甚至反超比分,進而獲得了許多的罰籃機會,但同時也由于高強度的對抗也導致隊員的體力嚴重下降,使得命中率也急劇下降。在第四節的比賽中男籃隊員的命中率達到巔峰,罰籃次數也僅次于第三節,這是因為在第四節前半段的比賽中中國男籃還試圖拉近比分,對抗較強。但到了后期,比分漸漸拉開,男籃失去了翻盤的機會,在場上打得也開始輕松起來,在罰球時也體現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投籃穩定性。

表2 中國男籃在不同區域獲得罰球機會對比
表2中數據可以看出,在5區的罰球次數為18.7次,是所有區域罰球次數最多的,而在1區和3區的罰球次數很少,分別為1.1、0.4次。雖然1到6區均有罰球產生,但2、4、5、6區明顯多于1、3區,中國男籃十分重視在5區內對罰球的制造和運用能力,全場比賽獲得的罰球絕大部分來自5區,這說明中國男籃對內線得分的倚重,將進攻重點放在內線,但這同樣也從側面說明男籃在外線得分乏力。1、3區的進攻太少,將會讓對手的防守完全移入內線,從而使得進攻陷入停滯。2區內的罰球線位置屬于戰術要點,乃兵家必爭之地,對球場上各個位置上的進攻都具有較好的視野,所以對手對2區的防守也很嚴密,很多時候不惜犯規,而4、6區屬于兩側底線位置,適合為內線球員做球也導致對手對這兩個區域的防守加強。由于制造罰球的區域可以反映出該隊較易在哪個區域內發動有效的進攻,因此研究不同區域內獲得的罰球機會的多少具有重要意義,而從1、4區和2、6區的罰球情況對比來看,中國男籃的右側進攻強于左側進攻。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男籃不僅要繼續加強5號位的進攻,也要加強1、2、3區的進攻,形成有效多變的進攻模式,而不是單一的內線進攻。

表3 中國男籃隊員不同位置獲罰球對比
表3中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男籃內線的罰球次數為11次,命中率為72.73%,外線球員的罰球次數為14.4次,命中率為76.31。外線隊員在罰球機會、次數命中率都略高于內線球員,在外線,孫悅、王仕鵬和劉煒具有很強的突破能力,對對手的防線構成的威脅比較大。
在籃球比賽中,進攻得分的方式可以分為了個人進攻與戰術基礎配合兩種方式,隊員既可以利用自身身體條件單獨創造機會得分,也可以跟隊友一起利用兩三人之間的傳切、策應等配合及組合形式形成空隙創造得分的機會,而在這兩種得分方式進攻時均可以創造罰球機會得分,所以要想取得比賽最終的勝利就要科學合理的利用兩種方式得分,使隊伍既能夠發揮個人進攻的靈活性,也能發揮出戰術配合的整體性。通過對中國男籃的個人進攻與戰術基礎配合獲得罰球的情況進行比較,從而對中國男籃現階段的進攻有更深入的了解。

表4 中國男籃個人進攻與戰術基礎配合獲得罰球對比
表4中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男籃通過個人進攻獲得罰球10.2次,命中率為70.8%,而通過戰術基礎配合獲得的罰球僅為3.4次。中國男籃大部分的罰球是通過個人進攻獲得的,而并非戰術基礎配合過程中獲得的。中國男籃在比賽中應更加科學合理的看待兩種進攻方式,將隊員的個人技術和團隊的整體配合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根據比賽的具體情況制定恰當的進攻方案,從而獲得比賽的最終勝利。
(1)在四節比賽中,隊員體能狀況差,導致罰球命中率降低,在有對抗的情況下罰球效率明顯下降;
(2)中國隊獲得罰球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內線區域,內外線隊員的交流不夠;
(3)中國男籃的外線罰球機會、次數命中率都略高于內線球員,外線球員對對手的防線構成的威脅也越來越大;
(4)隊員在比賽中更多的是利用個人進攻來創造罰球機會,在全隊整體戰術體系中,創造罰球的機會較少。
(1)在日常訓練中增強體能方面的訓練,使隊員在四節比賽中能夠始終保持高強度的對抗。參加各種大賽,提高隊員的心理素質,鼓勵隊員又自信;
(2)在保證籃下擁有較強的進攻性以外,提高隊員在場地其他區域制造罰球的能力,增強隊伍的大范圍的轉移控制球的能力,應注重對獲得罰球機會的區域的廣泛性;
(3)在比賽中加強內外線的交流,增加內線的侵略性,從而解放出外線,內外結合,提高球隊的競爭力;
(4)加強全隊的技戰術配合,通過配合獲得更多的罰球,將個人技術和全隊的戰術緊密結合,增強球隊的整體進攻能力。
[1]王忠波.北京奧運會后中國男籃所面臨的問題[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9,23(2).
[2]邱勃.從2006年第十五屆世界男籃錦標賽看中國男籃的差距[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1).
[3]羅勇.第15屆世錦賽中國男籃進攻能力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