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影
早就聽說姜堰北大街文化街區落成,一直想去看一看,特別是想去看看王氏宗祠,但因為學業之故,總是未能成行。這次,借暑假空閑之際,我終于有機會到姜堰北大街文化街區懷古尋幽,瞻仰先賢了。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泰州人,我最驕傲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城市命名的哲學學派“泰州學派”誕生于我的家鄉。“泰州學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學派,其“以人為本”的平民哲學,引領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萬歷乙亥年,本是“泰州學派”的講學之地,后來作為祭祀泰州學派的創始人——號稱“淮南王氏三賢”的王艮、王棟、王襞的宗祠。
我在修葺一新的北大街漫步徘徊,流連于麻石鋪地的街巷,穿行于青磚小瓦的民居,駐足于四合院內幽深的天井,感受著北大街在“泰州學派”“淮南王氏三賢”的啟蒙與教誨中所擁有的“羽扇輕搖”的精神特質。
來到王氏宗祠的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極其平民化的、典型的明清民居建筑,只見門廳上方鑲嵌著漢白玉“王氏宗祠”石額一方,為明朝泰州州守蕭景訓題寫。王氏宗祠的整個建筑,以“三間房、五架梁”為基本單元,主體建筑有門廳、尋樂堂、祖堂、一庵公祠、節孝祠、廚房、耳房。跟北大街上的一些富商大賈、權貴豪門的深宅大院相比,王氏宗祠顯得那么的樸素、簡單,從其建筑風格中,也可以看出當年泰州學派所倡導的“百姓日用即道”“平常心即道”的民本思想。
一路參觀王氏宗祠,我不由得想到了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他的求學經歷可以說是一個傳奇的勵志故事。王艮出身于灶戶之家,7歲入私塾,11歲因家貧輟學,成為安豐鹽場的一名鹽丁。他本來大字不識幾個,但后來竟成為開創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他成功的唯一訣竅就是苦讀和樂學。19歲以后,他開始自讀《大學》《論語》等儒家經典書籍。在文化基礎極差、居所又處在海濱辟地,且無名師指點的困難條件下,他發憤刻苦自學,“默坐體道”“閉關靜思”。他在自家屋后筑一斗室,日夜讀書,認真思索,有時眼睛都熬紅了,但他仍手不釋卷。有一次,王艮一邊走路一邊看書,竟跌到河里去了。爬上岸后,路人都很驚訝,他卻說:“好幾天沒有工夫洗澡了,今日下河,一可打打浴,二可清醒一下頭腦,乃為樂事。”漸漸地,王艮悟出了做學問的道理:才學才學,才來自學;學問學問,學來自問。
王艮不僅刻苦自學,而且虛心尊師求教。他置書懷中,以路人為師,“逢人質義”。38歲時,他拜王陽明為師。在從學王門期間,他既“反復推難、曲盡端委”,又“不拘泥傳注”“因循師說”,堅持獨立思考,有疑即問、即辯,最終成為一代宗師。
王艮成名后不僅在家鄉開門授徒,而且“周流天下”。他除“入山林求會隱逸,過市井啟發愚蒙,沿途聚講,直抵京師”外,還先后在南京、廣德、會稽、泰州等地講學,并在其鄉間(安豐場)授徒。他的學生上至公卿,下至販夫走卒,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但大多為下層群眾,其中有農夫、樵夫、陶匠、鹽丁等487人,他們中的不少人在學術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這次北大街王氏宗祠一游,讓我仿佛回到了500多年前的那個時代,仿佛看到了“淮南王氏三賢”向普通百姓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景。
帶著滿足和追思,我結束了這次參觀,但同時我又深感遺憾,雖然現在王氏宗祠已經進行了一定的開發,但是“泰州學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王棟的學術思想、歷史業績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傳揚,不少土生土長的泰州人都不知道王氏宗祠,更何況外地人。如何將“泰州學派”及王氏宗祠的文化及思想向社會傳播,如何加強對“泰州學派”的研究,擴大王氏宗祠在國內、國際的影響,未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指導教師:丁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