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始興,這個歷史人文積淀豐厚的千年古縣,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里,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磅礴的文化氣脈得到了進一步延續和升華。
文化惠民為幸福生活加碼
晨曦初露時,華燈綻放后,始興縣的大街小巷、廣場隨處可見扇揮劍舞、吹拉彈唱……如今的始興,文化生活已是城鄉群眾不可缺少的生活因子。這一切,與該縣積極組織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密不可分。
早在2014年年初,該縣就專題部署,精心組織,一項項貼近群眾的文化惠民舉措隨之展開:“送戲、送書、送電影”下鄉活動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大范圍的群眾文化藝術輔導將文化的種子“種”到群眾身邊;“開心廣場,百姓舞臺”文化活動,用28場精美的文化盛宴點燃了墨江河畔的激情,成為九齡故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
這一年,該縣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先后投入1.09億元,推進“三館一場一院”重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興建了1個融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于一體的文化交流中心,7個城鄉生態文化休閑廣場,1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13家農家書屋和32個村級基層服務點。逐步形成了覆蓋城鄉、三級聯動、功能配套、富有實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滿足群眾不斷升級的文化期待。
這一年,該縣整合了54支群眾文藝隊伍,并積極引導、扶持其有序開展廣場文化活動和群眾文化活動,舉辦舞蹈、書法培訓班24期,培訓人數達5000多人次;新成立了譚大初文化研究會,社科協會達到12個;出臺激勵制度,鼓勵文藝創作,選送的小品《選女婿》、小戲《計生幫扶》、音樂《枇杷飄香迎客來》等7件作品全部入圍韶關市作品評選,為該縣近年來文藝創作件數最多、類型最廣、質量最高的一年。全部鄉鎮都繼承和發展了《斗年鼓》、《飄色》、《龜蚌舞》等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活動,打造了“一鄉一品牌、一鎮一特色”的群眾文化品牌。興建了“始興縣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暨客家歷史博物館”,成為粵東西北山區第一個“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區”。
目前,該縣丹鳳山公園興建的5處健身點,添設了16件健身設施,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在公園結伴散步的老人們表示,他們白天來公園鍛煉身體,晚上去廣場跳舞,日子過得開心又幸福!
文物遺產保護可圈可點
2014年,是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斷進步的一年。
始興在2011年被確認為“千年古縣”。“千年古縣”有著嚴格的申報標準:置縣一千年以上,縣名沿用至今超過一千年,縣名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具備鮮明獨特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傳統文化。因此,始興獲得“千年古縣”的美譽難能可貴。而這一美譽的來之不易也讓始興人民更加珍惜、不懈努力地去保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
只要你走進始興,不管是宏偉壯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滿堂客家大圍,還是路邊那一座座讓你叫不上名字的圍樓,總有一座會讓你感到驚喜。“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此話道出了始興圍樓之普遍性。目前,該縣保存下來的圍樓仍有249座。這些圍樓以防御入侵、抗擊流寇匪賊為使命,其建筑用料及設計均獨具特色。
據了解,為更好地保護、利用、開發其中有價值的圍樓,該縣正逐步推進圍樓認養和維修工作。從去年開始,該縣每年撥款100萬元,按照每座圍樓的補助上限為10萬元的方式,以獎代補,對實施圍樓維修工作的認養人進行一次性補助,并支持認養人在圍樓內開辦小型博物館、專題陳列館、餐飲住宿等,做好圍樓的保護、利用與開發工作。截至目前,樂勝桃源圍樓已被認養并且正在修繕,三棟屋圍樓、燕翼圍三座正在編制維修方案。羅壩鎮被認養的廖屋圍樓,經過精心的修繕,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眾多游客。
此外,為搶救性發掘鄉村遺散歷史文化記憶,該縣還在全省率先啟動了村史編修工作。全縣127個村(居)廣泛開展了村史編修工作,力爭把村級歷史挖掘出來、利用起來,讓一批有價值的村史與文化旅游業嫁接融合。與此同時,該縣還不斷推進文物保護工作,完成了崇益堂、羅圍城堡建筑遺址、貴廬、八家宗祠、東湖坪民居、匯川別墅、石下村民居、沈所塔等省保單位的保護規劃編制、修繕設計方案編制工作。長圍村圍屋消防安全工程已被列入全國百項文物消防安全試點工程。
文化產業增強發展軟實力
文化產業,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文化理念、文化價值和文化追求,反映著城市的文化軟實力。近年來,始興文化產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漸趨合理,其中,別具特色的制筆文化令人矚目。
在韶關市委實施文化名城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始興將打造“嶺南生態文化名縣”定為發展目標和戰略定位,逐步把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建設現代生態文化放在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實用產業的手段發展文化,積極推進產業與文化的融合發展,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記者從該縣文廣新局獲悉,截止去年12月底,該縣有各類文化市場經營單位67家,其中,文具制筆企業10家,文化旅游企業3家,文化休閑娛樂場所29家,書店12家,專業演出團體1個,印刷企業7家。
該縣圍繞重點扶持和推進“中國制筆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建設,著力推進文化與先進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將文具制筆作為全縣工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之一,幫助基地建立制筆產業研發中心、制筆標準檢測中心、中國硬筆書法培訓基地,建設科技、金融、信息、人才等制筆產業公共服務中心。目前,基地已集聚了盛怡實業、帝寶油墨、用家鋁制品、綠精靈等10家文化用品制造企業,配套形成了油墨、生物塑料、印刷、包裝、物流等上下游產業鏈,生產簽字筆、皮膚筆、白板筆、筆刨、印臺、橡皮擦等200多個品種,發明專利70多項,被授權使用6年“龐中華”品牌的冠名權,成功研制出了中國第一支“太空筆”。
該縣還以“景區+農家樂”模式為切入點,著力推動文化旅游業發展。以建設“生態旅游休閑目的地”目標,引入了棕櫚園林、廣東鴻發等有實力的企業,集中將南片區的車八嶺、櫻花谷、劉張家山森林公園、滿堂客家大圍等景區景點連片開發建設,打造融合休閑旅游、農業觀光、歷史文化于一體的生態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引進了阿公巖影視基地項目,充分利用沈所、太平2個鄉鎮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投資20億元,打造集“影視、旅游觀光、康健療養、培訓學校、酒店餐飲”于一體的商業旅游勝地。
同時,該縣還積極探索“景區+農家樂”等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模式,從2014年起的三年內,對星級農家樂經營戶(點),以縣財政一次性獎勵10萬元的方式進行扶助獎勵,興建“百家農家樂”,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游小城美景、品客家風情”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
這是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提升的一年,這是文藝精品競相綻放的一年,這是文化產業加速發展的一年!回望2014,始興在文化惠民、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文化事業呈現勃勃生機。展望2015,始興將按照文化與山水風光、文化與歷史積淀、文化與現代文明、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的要求,以資源稟賦為依托,以生態建設為基礎,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的大繁榮、大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