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劉 少安
隨著游人隊伍我來到了牯嶺鎮,走過一片片叢林、樹木,走近一處處飛瀑,遠眺一座座山峰,觀看了一幢幢別墅,山上的白鹿洞、仙人洞、三疊泉、含鄱口等景點歷歷在目,詩人筆下的“一山飛峙大江邊”、“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描繪廬山風景的情景一幕幕展現在眼前。
聳立于江湖之間,平地突起的廬山,屬亞熱帶濕潤山地氣候,氣候濕潤,雨量充沛。煙波浩渺的鄱陽湖環抱四面,它是產生云霧的源頭。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季風變換,使廬山源源不斷的水氣穿山走谷,大自然催生了變幻莫測的廬山云霧,使廬山常年云霧繚繞,氣象萬千。
漫步錦繡谷,兩旁峰巒疊嶂,煙海縹緲,千姿百態,近在咫尺,只聞人聲,不見其人,如同騰云駕霧,似乎隨手就能觸摸到飄動的云霧。我來到了廬山的東南側,順著小道艱難地爬上了五老峰。因五座山峰形狀酷似老翁,故被稱之五老峰,它根連鄱湖,峰尖觸天,只見危巖削立,層崖斷壁,天高地迴,萬仞無倚,俯瞰山下峰巒,山勢此起彼伏,陡峭挺拔,峰接霄漢,奇巒秀色。天氣忽晴忽雨,云霧忽而鋪天蓋地,忽而云消霧散,分外妖嬈,波濤起伏的云海滾滾而來,有時山壑間飄來陣陣薄霧,一時間難以分清東西南北,此刻我也真實感受到“不見廬山真面目”的感覺。云霧被稱之為廬山的靈魂,我所到之處山峰忽隱忽現,瞬間云海密布,云霧彌漫,虛無縹緲,變幻無常,使人有一種如醉如癡的感覺,有時山頂艷陽高照,云霧在山腰翻滾,而山腳下卻雷聲陣陣,霧瞬息萬變的云霧,為廬山涂上一層神秘虛幻的色彩。
廬山不僅是云霧的故鄉、著名的風景名山,它還是政治名山。早在1927年南昌起義前夕,中國共產黨就在廬山召開過一次會議,研究部署南昌起義問題。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曾在廬山召開過三次重要會議,于1959年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召開的九屆二中全會。中共三次重要會議的召開,使廬山與政治聯系更加緊密,特別是1959年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八中全會的召開,使廬山變得更加神秘莫測。當時政治局的會議是討論經濟工作,主要議題是總結“大躍進”的經驗教訓,糾正“左”傾錯誤,使國民經濟不致失控。會議期間,彭德懷給毛澤東寫信反映當時客觀存在的問題,該信被毛澤東稱之為“意見書”,毛澤東不但沒有聽取彭德懷的意見,反而認為彭德懷的信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動搖性”,是向黨進攻,并在黨的八屆八中全會上作出決定,把在彭德懷打成反黨集團,撤銷彭德懷等一切職務。僅僅一次會議甚至短短幾天時間,政治風云突變,一個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忠心耿耿、叱吒風云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黨和國家、軍隊的卓越領導人,一下子就被打成一個反革命分子,這封信如同被點燃的柴草,形成“熊熊烈火”把彭德懷燒得焦頭爛額。一時間,引起了黨內外種種猜測,議論紛紛,黨內斗爭的迷霧在廬山久久不散。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歷史檔案的解密,歷史迷霧已經徹底揭開,今天人們對廬山會議的來龍去脈已逐漸了解,廬山會議的真相早已真相大白。
冒著蒙蒙細雨,我們來到了位于牯嶺東谷擲筆峰麓的廬山會議舊址,遠遠就看到了大樓正門上方一塊紅色牌匾鑲嵌著金光閃閃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廬山會議舊址”大字,舊址籠罩在濃濃的迷霧之中。雖然“廬山會議”早已解密,但在人們心目中,這座大樓永遠都是神秘的,中共中央曾在這里召開過三次重要會議,在黨的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見證了風云變幻的歷史時刻,具有重大革命歷史意義紀念地。舊址在廬山可算得上十分雄偉的建筑,著名的人文景觀之一,原為廬山大禮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劇院”,在煙雨朦朧中外表仍顯壯觀,氣魄雄渾,整座建筑坐東朝西,充分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格調高邁,沉靜明麗。室內富麗堂皇,正面入口為三扇拱形大門,與中國的古城門相似,顯得格外的莊嚴。
在導游的引領下,我們沿門前石階步入廬山會議舊址大門,一樓展廳陳設著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廬山活動的珍貴實物、照片、材料,供游人觀看。二樓是當年“廬山會議”的會場,大會主席臺和會場依然保持著當年中共中央九屆二中全會時的原貌,會場擺設了幾十張用白布裹住的長方形桌子和200多個藤椅座位,主席臺上依次擺設了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陳伯達、康生5個藤椅座位,會場后方上面懸掛著“偉大的馬列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萬歲”的巨幅會標,會場布置的莊重、簡樸。我站在會場一角仔細觀察,像這種布置,現在的縣鄉一級召開會議都超過這種規格。
在展廳前,我認真察看了每一件實物、照片和文字說明。在彭德懷寫給毛澤東的書信手稿前,我久久凝視,重新拜讀了這篇經典文獻,這就是當年被當作向黨進攻的“萬言書”,實際上書信只有3千多字,不知何來萬言?文稿多處反復修改,在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作者的認真、謹慎的態度。從信的內容來看,也完全是善意的、留有余地的,充分體現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赤膽忠心,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憂國憂民的崇高品德,光明磊落,大公無私,不計個人安危、敢講真話。其實,這封信本身沒有什么問題,所反映的問題都是真實情況。現在看來,當時如果接受了彭德懷的意見,及時糾正失誤,不至于后來的經濟跌到谷底,農村出現非正常死亡現象。見物思人,激起了我的深思。廬山會議悲劇,除了黨的思想路線上的原因外,是否還有更深一層完全屬于個人主觀主義的原因?不可否認,當時黨內民主生活已經受到嚴重破壞,個人崇拜和個人專斷的現象已經很不正常,一言堂、家長制等作風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黨內的言路,以致造成了大批敢于實事求是地向黨反映實際情況、提出批評意見的同志受到打擊報復,這些教訓都是值得我們反思和記取的。
走出舊址,大樓的云霧已經散去,廬山會議的歷史迷霧也已經散去,廬山會議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讓我們永遠記住這段歷史,汲取這些教訓,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