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大部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大任務。江西省積極應對、主動作為,適時出臺了《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意見》,提出通過著力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加快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等方式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江西省各個地區在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方面做了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并總結了一些相關經驗。本期主要為讀者介紹的是江西省瑞昌市在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中所做的一系列重要舉措。
近年來,江西省瑞昌市始終堅持“抓農業必須抓產業,抓產業必須抓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政府部門、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民、財政、金融、保險、科技“八位一體”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是政府部門強引導。瑞昌市緊緊圍繞糧油、水果、山藥、茶葉、果蔬、生豬、小龍蝦等主要產業,政府部門加強引導,大力宣傳,出臺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力求做大做強。
二是龍頭企業帶產業。瑞昌市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根據各自產業發展需要,建立或加入服務組織,培養業務骨干,指導和服務于企業產品的生產、管理及營銷。例如,瑞昌市溢香農產品有限公司以鴨蛋加工為主,主要產品為咸鴨蛋、皮蛋。現有加工車間2棟,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加工生產線2條,年加工生產能力6000萬枚,總投資額30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2100萬元。公司采取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生產方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戶增收的辦法,開展經營銷售活動,與養殖大戶聯合,建立年可產蛋的鴨的量達6000羽以上的基地5個,聯系散戶2100戶,總面積5000多畝。 2011年,公司銷售加工鴨蛋3000萬枚,產值3000萬元,利潤305萬元,平均每個養殖戶通過公司帶動可年增收1200元以上。
三是合作組織帶農戶。瑞昌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猛,聯合社相繼成立。截至目前,全市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237家,產業涵蓋糧油、經作、畜牧、水產、林業、農業服務六大類,成員總數8000余人,出資總額2億多元,帶動農戶近2萬戶。2014年,成立了兩家聯合社,分別是瑞昌市高山種植合作聯社、橫港糧油種植合作社聯社。聯合社具體指導同類型的專業合作社開展業務培訓、技術服務和市場營銷等工作,合作社為社員提供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農產品等多項服務。使各個合作社經營管理工作有序進行,避免互相競爭,實現合作共贏。
四是入社農民抓生產。“生產在家,服務在社”是新時期農業生產的主導模式。圍繞瑞昌市六大主導產業,全市已有專業大戶617戶,這些大戶基本上都成立了或加入了合作社,參與了土地流轉,實施了規模經營和標準化生產。他們在生產中不斷接受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等各類優質服務,不僅學到了技術,也提高了素質,更從中得到了實惠。
五是財政資金重扶持。瑞昌市財政局每年對土地流轉大戶、示范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激發他們創業的熱情。同時,把油料倍增計劃、高產創建、土地整理、農田水利、一事一議、財政貼息等項目一律向經營實體傾斜,用公共資源、財政資金、運行資本來提升各類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拓展服務功能,推動產業發展。
六是金融貸款做保障。為破解貸款抵押難問題,涉農金融機構采取農村物權抵押擔保和合作社農戶聯保等方式,向農業經營業主提供貸款。
七是農業保險解憂慮。為降低因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引導商業保險公司積極開展農業保險業務,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中介體系,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范圍和品種,積極鼓勵農戶、專業合作組織、企業參加投保,逐步建立應對巨災風險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生產的后顧之憂。
八是科技服務作支撐。科技在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瑞昌市農業科技推廣部門采取“結對子”的辦法,選派高中級農技專家進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和種養大戶當中去,把科技推廣到生產一線,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瑞昌市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創新方面進行了大膽實踐和有益嘗試,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充分說明建立“八位一體”模式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實需求,是實現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實現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江西 劉治 張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