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業單位是以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為目的的非營利性國家公共機構,對于社會穩定和保障公民權益具有重大的意義。目前地方事業單位情況復雜,在財政補助上也有諸如補助范圍不清晰、財政負擔重、資金效率低等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在分析這些問題的基礎之上,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識,提出了改進事業單位財政補助的對策。
一、事業單位概述
一般來說,事業單位指的是國家公共機構,其成立的目的在于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從而保障公民平等享受資源的權益。按照分類來說,事業單位包括政府部門以及依附于政府部門的公共政策執行部門,從事的服務活動一般包括教育、科技、衛生等。事業單位是通過國家給與經費,進行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性活動。
目前,地方事業單位情況復雜,事業單位和政府之間的關系相對模糊,有使用事業編制的政府單位,有行政編的事業單位。人員問題上事業單位往往只增不減,導致國家的財政負擔不斷增加。我國財政補助事業單位的政策是:核定財政對單位的經費定額補助總額,實行包干管理,增人不增經費,減人不減經費。除政策規定的工資、年終一次性獎金外,允許單位將財政核定的包干經費結余額以及預算外收入、其他收入節約按一定比例納入工資總額,用于職工個人的收入分配。
二、事業單位財政補助存在的主要問題
1.財政補助的范圍不易確定
想要對財政補助的范圍進行界定,首先要對界定標準進行劃分。財政補助的對象肯定要包括社會公益性以及社會準公益性的事業單位。在對其進行補助劃分時,應當注意按照其在運行過程中盈利性質以及公益程度進行劃分。由于我國事業單位種類繁多、屬性各異,同一事業單位受到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狀態的影響,而且對不同事業單位進行補助劃分會直接影響到單位以及個人的權益,導致在對事業單位補助標準進行劃分過程中困難重重。這就提醒我們必須采用科學的標準,人性化操作,實施財政補助范圍的劃分。
2.財政負擔重
第一,事業單位的發展缺乏科學的規劃,近幾年事業單位的人員不斷增加,而且在操作過程中,一些事業單位雖然不是行政編制,但行使的確實與部分行政事務相同的管理職能,在工資待遇上與機關的工資是一樣的,這就造成事業單位的財政負擔不斷加重。第二,政府主管部門掌握事業單位人、財、物等內部事務管理權,直接管理事業單位,組織事業服務,政事職責不分,社會化程度不高,財政補助居高不下。
3.資金效率低
現階段對事業單位的經費計算是根據實際的人數進行的,在這種財政補助機制之下,導致事業單位本身缺乏經濟性約束,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員進入,而這些人員往往并不是事業單位真正需要的,人員迅速惡性的膨脹。在財政補助機制之下,單位人員冗余,效率低下,浪費嚴重。另一方面,各部門之間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的現象嚴重,這些現象又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反過來造成經費不足,限制事業單位的發展。
4.集中支付對事業單位會計的要求高
事業單位按照其不同的分類,資金來源上包括財政全額撥款、差額補貼和自收自支三種類型。事業單位的財政收入主要包括財政補助收入、經營收入、事業收入,其支出包括員工工資等,錯綜復雜的收入和支出途徑,對會計科目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實行集中支付以后,要求事業單位財會部門必須靈活應對,考慮行業特色,降低支付中溝通的難度,以保障事業單位的正常經營運作。
三、改進事業單位財政補助的對策
1.界定事業單位類型,劃分財政補助的標準
(1)對于國家大力發展,并且收入穩定的大型公益性福利企業,國家根據單位的發展情況和財務收益情況對其進行適當的補助,制定合理的標準,盡可能的降低財政的負擔。
(2)對于完全是公益性的事業單位,要通過其發展需求進行崗位和人員的設定,盡量在不影響單位運行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縮小單位的人員,從而提升事業單位的效率。對于公益性單位,鼓勵社會進行補助,從而降低其對國家財政的依賴性,減小國家財政負擔。
(3)對于不同地區的同類單位,要根據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對其進行財政補助。對于從事不同工作的事業單位,也要有區別的進行對待。比如進行理論研究的單位,并不具有很好的短期經濟價值,需要國家分擔其財政;對于技術研究或者設備研發單位,具有很好的短期經濟價值,可以采取與企業合作共建的模式,從而節省國家的財政支出。
2.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通過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實現對事業單位人員的分流,這是減輕財政負擔的保障。通過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實現事業單位人員的聘用制度建立,實現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功能的逐步剝離。對于新進的人員直接進入新的社會保障機制。
3.建立編制管理和預算管理結合的管理機制
按照高效的原則,對事業單位進行清理和整頓,在經過調整后實現保留下的事業單位精簡編制。其實施的基本要求是:編制部門和財政部門相互配合,制定編制,并對經費的供給方式進行確定,從而實現編制計劃、經費管理計劃的確定,達到控制編制發展的目的。
4.多渠道籌集資金,推進改革
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包括財政每年安排的資金,土地改制的出讓金,以及單位資產出售的資金。改制單位要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職工的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障資金,以及未納入社會統籌的退休職工按政策規定的退休費,要從凈資產中一次性剝離出來,離退休人員的相關費用要按有關文件規定在資產中剝離。
5.加快用人制度改革
針對事業單位效率低下、人員冗余的情況,可以推行固定崗和流動崗相結合的用人制度,在事業單位內部設置崗位制度,行政崗、技術崗可以相互置換,而員工的待遇是單位結合之前的工資標準和崗位特點進行發放的。這種制度能夠刺激員工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事業單位的效益。
6.科學制定部門預算
首先要提高部門預算編制的質量,確保搜集資料的真實、準確,以有效維持單位的正常財務運轉。其次,按照國家政策規定,部門和單位的各項收支要全面、完整地納入部門綜合預算統一管理,不得在預算之外留有任何收支項目。堅持預算內外資金有機結合,收支統一管理,統籌安排,綜合平衡。最后,必須加強對于項目支出預算的論證,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合理安排各項支出,維持單位的中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