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內在因素便是內部控制活動的薄弱。筆者在分析了內部控制五要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之后,對如何加強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同時提升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了對策。
一、內部控制對事業單位管理的影響
(一)控制環境對事業單位管理的影響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開展和執行都處在一定的控制環境下,控制環境的優劣及合適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事業單位內控制度能否得到切實的執行,也關系到事業單位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控制環境作為一種“氛圍”性因素,其同事業單位文化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因為控制環境會對所有員工施加潛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它是內部控制發揮作用的根本和前提性條件。如果沒有內控環境這個牢固的基礎,內部控制也就如同鏡花水月,難以發揮其意欲達到的作用。內控環境形成的關鍵因素是事業單位領導層的素質、領導及管理理念及相關的事業單位文化制度等,它決定了一個組織運行的基調。
控制環境是影響事業單位管理的核心部分,事業單位的實際內控活動都處于具體的控制環境之下。控制環境不僅對其余控制要素是否起到作用實施著影響,也直接關系到事業單位正常管理職能的運行。良好的控制環境可以為會計工作提供寬松、合理的環境,保證會計信息收集、分類、記錄、匯總等工作過程能夠反映事業單位實際的經營活動,確保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達到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的目標。
(二)風險評估對事業單位管理的影響
內部控制是任何社會組織管理活動的一項核心性環節,是預防風險的最常見和最高效方法。類似的,通過對事業單位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客觀評估,強化對事業單位管理薄弱環節的控制,達到將事業單位風險扼殺于萌芽階段的目的。在事業單位內控制度實際運行的過程中,針對那些可能會影響到控制目標實現的風險性因素;按照既定的風險管理方法,通過科學的方法對事業單位面臨的風險程度開展評估,對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開展應對和分析,發揮風險評估的防止作用,達到保證既定工作目標實現的目的,與此同時也使事業單位管理得到相應的提升。就事業單位的基本業務而言,事關國計民生,而行政領導的輪換制也使得一些領導常常只管在任內的相關事宜,而忽略了事業單位的長期風險,如市政單位,對于建設某些工程項目,忽視了長期的財務風險,盲目借貸,給單位帶來了不必要的負擔。
(三)控制活動對事業單位管理的影響
控制活動對于事業單位在正常經營中實現自我糾偏和調節,達到自我約束目標,發揮關鍵的作用;控制活動運行是否良好,是事業單位經營成功的直接決定因素。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對事業單位管理也有著直接性的作用。在一般的控制工作劃分中,都是將內控活動分為對內部管理的控制和內部會計的控制。內部管理的控制其目的在于提升經營的成果和效率,督促事業單位遵照預先安排的管理政策。有效的內部管理控制需要通過建立全面可靠的信息系統,來對所有的活動實施監控和管理。內部會計控制則實際牽扯到事業單位的會計日常活動;內部會計控制有以下兩個目標:第一是保證事業單位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資產的流失和毀損;第二則是保證事業單位財務會計資料的真實和可靠。
(四)信息交流對事業單位管理的影響
即使內控制度設計完好,如果沒有內部人員的理解、領會及運用,也難以發揮作用。通過信息交流,能夠使事業單位經營管理者及員工明晰責任,并及時交換他們在管控事業單位實際經營過程中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交流會督促會計信息更有時效性和準確性。
(五)監督評審對事業單位管理的影響
監督檢查要求事業單位定期檢查、衡量其內控的實際執行情況,主要涵蓋企業管理部門對內控活動的監督和內部審計部門對內控活動的再監督。有效的監督措施可以達到防治會計徇私舞弊的作用,使事業單位管理得到高保障。不僅如此,針對內控活動的監督評審通過發現信息交流過程中障礙,完善、規范內部控制制度活動,不僅能夠使內控活動符合事業單位發展需要,同時也能為事業單位管理的提升提供保證。對于事業單位而言,從整個政府序列的審計組織來說,除了內部的相關審計外,還存在著政府審計這一重要工作,也可以視作是事業單位內部監督檢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強化內部控制,提升事業單位管理水平的對策
(一)提升內部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直接對事業單位內控制度的目標是否達成產生著影響,同時也直接影響著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內控環境表現在諸如員工的真誠度、勝任能力、事業單位文化、人力資源政策等許多因素。一般來說,人的因素對內控環境有著最大影響。因此,如若要改善內部控制的環境,便需從人的因素著手,通過對相關人員及其工作職責的培訓,使內控環境得到有效完善。事業單位要加強對財務人員財務專業知識和信息化能力的培訓,確保財務人員具備扎實過硬的業務能力水平和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操作技能。加強對財務人員業績考評,實行財務人員績效管理機制,激發財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創造力。
(二)充分發揮內部會計控制作用
內部會計工作在行政事業單位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內部會計控制首先規范了行政事業單位相關業務的財務流程,從制度上規范了財政資金與事業單位資金的合規流動,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內部控制通過對相關權限、流程的設定,通過對業務流程的規范性控制及設計、事后復核及分析控制等措施來達到會計控制的目的。同時,不同事業單位也要結合自身的業務及經營特點、事業單位戰略及管理方法,來設置一些適合自身的控制措施。通過切實發揮內部會計控制功能,提升會計信息的質量。
(三)建立完善可靠的風險評估機制
事業單位可能遭受的風險及由此產生的損失大小一般能夠表明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活動的有效程度。對于政策風險,應由行政事業單位的領導班子共同把握決定;對于業務風險,應建立完善的辦事、審批流程,安排具有相應資質與責任心的員工負責;對于財務風險,則應通過設計事業單位的財務預警體系,對財務指標開展分析,實時對相關指標實施監控,來控制本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
(四)強化對內部控制活動的審計及監督
關于內部控制的監督和審計能夠有效確保內部控制活動得到有效的運行,同時還可切實的改進內部控制活動。對于內部審計工作來說,對內部控制活動進行審計,不僅可以提升事業單位的經營效率,還可以同時防止會計信息出現失真的情況。為保證內部審計及監督工作達到其預想的作用,須要合理確保其工作的獨立性。通常的措施安排是內審部門直接對審計委員會報告工作。此外、政府審計與內部審計要各司其職,發揮審計在強化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