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奶牛由于運動量較小,蹄部不能正常磨損,出現變形蹄和病蹄的概率很高。近年來,大多數奶牛養殖場對奶牛修蹄不夠重視。具體原因是:不懂修蹄技術,缺乏專業修蹄人員和專業修蹄工具,不了解奶牛蹄部保健知識等。因此,奶牛肢蹄疾病逐年增加,影響了奶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為了盡快普及修蹄技術,降低奶牛肢蹄病發生率,提高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本文就奶牛修蹄方法及注意事項做一概述,供養殖戶參考。
一、治療性修蹄和跛行牛記錄
對跛行牛來講,修蹄的前四步既是蹄形修整的過程,也是檢查的過程。修蹄,可確保蹄形恢復正常,重建負重平衡,并能全面地對蹄部進行檢查,查找引起跛行的原因。雖然蹄病常發于后肢外側趾和前肢內側指,但其對側指上角質的修整、檢查也要全面進行。減輕病灶處的負重可有效緩解疼痛并促進病損恢復,改變負重狀態既可通過僅對患指進行修整,健側不進行修整以減輕患側負重來達到,也可通過黏附蹄墊的方法來達到。如果治療時病灶創面已清理至真皮層,則應采取上述任一方法來減輕患側負重。如果有條件,則應將治療后的牛飼養于水泥地面或干凈干燥的環境中,以免創口被污染。對于患白線病的牛,要盡可能將其病灶周圍角質削除干凈,以便排出壞死組織、膿汁。對患白線病的牛,要盡可能削掉病灶旁的蹄壁,以免內部有潛在的竇道或潛匿的污物。治療蹄底潰瘍病例時,患指的底球結合部軸側的凹陷應盡可能削大,使病灶處不再負重。將病灶表面異常角質全部削掉,最好在健側趾黏附蹄墊減輕患趾負重。進一步治療,如局部或全身用藥、是否包扎,由獸醫或修工決定。
跛行的牛應作為牛場記錄體系的一部分詳細記錄,以便通過定期地回顧性分析監測場內主要病原的變化并調整控制方案。通過良好的記錄,還能找出重復治療慢性跛行的牛,以便加以關注或及時淘汰。記錄體系盡量簡單化、標準化,應包括牛的基本信息、檢查情況和損傷情況,通過記錄能確定相應的防控方案,需記錄的信息包括牛號、日期、病損類型。
二、蹄部包扎和繃帶的使用
角質病變的處理常會導致真皮裸露,普遍認為累及真皮的小的病或創傷無須治療和包扎。真皮裸露區域較大的嚴重病損,應局部使用溫和的消毒藥或抗生素處理后用繃帶包扎,包扎3~5天拆除。盡量避免直接將具有腐蝕性或局部刺激性的藥物撒在裸露的真皮上,以免引起創部愈合。如果難以包扎或包扎后繃帶易脫落,則可不包扎。
從另一方面來講,由于繃帶包扎能夠起到止血的作用,對于出血嚴重的病??捎每噹Оτ趯嵤┙刂盒g的病牛,應用繃帶包扎。對于上述兩種情況,根據處理后奶牛的飼養環境狀況,建議隔日更換一次繃帶,盡量將患牛飼養在干凈干燥的環境中。
三、蹄檢查和修蹄的頻率
牛群中,每頭牛的蹄部每年應至少檢查兩次,以便于發現變形蹄或早期損征。無論發現哪種情況,都應及時治療。但是目前現在大多牛場,無論牛需不需要,都是每年修蹄2~3次。對于飼養于水泥地面上的奶牛來講,角質磨損速度可能與生長速度相當,或磨損速度大于生長速度,在這種情況下蹄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問題。而對于螺旋狀指或蹄葉炎的牛,可能每年需修蹄3~4次,以維持其蹄形正常。規模化牛場可按照需要在春秋兩季集中修蹄,或在干奶前修蹄一次,在產后參配前修蹄一次,以達到蹄保健的效果。
四、疼痛控制
手術、創傷和炎癥反應均可導致疼痛,奶牛發生蹄病和治療過程均可能伴有劇痛。疼痛反應造成的應激會增加奶牛對營養的需要量,長期疼痛可導致奶牛虛弱,還可能使奶牛易感其他疾病??刂铺弁从兄诨謴徒】怠S行╂偼此幙捎糜诳刂颇膛5奶弁矗璋从盟幰幊淌褂茫鐔岱龋抗矬w重0.2~0.4毫克,肌內注射;噴他佐辛,每公斤體重1~2毫克,肌內注射;丁丙喏啡,每公斤體重0.005~0.008毫克,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
皮質類固醇類和非甾體抗炎藥(NSAID)的使用尚有爭議,但后者對創傷或炎癥反應中產生的前列腺素有頡頏作用。NSAID對炎癥反應和關節病引起的疼痛有效,但因其不良反應應避免長期使用。常用的NSAID藥物有阿司匹林,每公斤體重100毫克,口服或灌服,每天兩次;氟尼辛,每公斤體重1.1~2.2毫克,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每天一次。二甲基亞砜是一種經典的可局部使用的抗炎藥。
(黑龍江省克山農場場直居民點動物防疫站 宋昌原 郵編:16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