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醫保今年內實現全覆蓋
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日前表示,今年全面推行大病醫保制度。截至2014年底,大病醫保已在27個省開展了392個統籌項目,覆蓋7億人。
(摘自2015年3月18日《經濟參考報》)
縣級政府駐省會辦事機構須撤銷
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日前發文要求,撤銷縣級政府駐本省省會城市辦事機構,撤銷市、縣兩級政府職能部門駐本省省會城市辦事機構。
(摘自2015年3月17日《文匯報》)
消協一年
為消費者挽回損失7.18億元
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通報,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一年來,截至2015年3月1日,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58萬余件。消費者投訴解決率達到85.7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7.18億元。
(摘自2015年3月16日《新京報》)
去年全國中職畢業生
就業率達96.69%
2014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含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成人中專、技工學校)就業率為96.69%。超過70%的中職畢業生入學時為農村戶籍,但畢業后超過92%的學生工作地點在城鎮。
(摘自2015年3月9日《報刊文摘》)
7%的經濟目標考慮了民生要求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日前答記者問時說:“對全年的經濟走勢,我認為是三句話,即壓力不小、利好不少、信心不減。”他表示,今年政府確定7%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較好地把握了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點,也充分考慮了就業、收入等民生的要求。
(摘自2015年3月7日《中國剪報》)
杰出女性
我國第一支女兵隊
黃埔軍校史上,有過一期女生——黃埔軍第6期女兵隊。
1926年10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即“黃埔軍校”的正式名稱)在全國各大城市登報招收男、女新學員,投考資格規定為中學畢業或同等學力。
在軍校成立女兵隊,是黃埔武漢分校的創舉。惲代英曾對女兵隊負責人說:“辦女兵隊阻力很大,丁惟汾(國民黨右派)等人反對,封建勢力拼命阻撓,守舊的人也不贊成。我們黨下決心要在軍校培訓婦女骨干,畢業后參加領導中國婦女翻身解放的斗爭。”
那時女生們當兵的動機,十有八九是為了脫離封建家庭的壓迫,找尋出路,基本上“愛國有心,知識不足”,但她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敢于沖破封建藩籬,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
1927年2月12日開學。女學員一律留短發,著深灰色軍裝,緊束著腰帶,戴著軍帽;跟男學員不同的是:打黑色綁腿,軍服雙袖綴上紅色字母“W”(woman的意思)標記,并發短槍。
黃埔新生先受3個月入伍教育。軍校紀律嚴格,節奏緊張。從早上5時半起床,直到晚上9時半睡覺,簡直沒有休息。
1927年夏,女兵隊組建3個月后,跟隨葉挺率領的國民革命軍部隊參加了討伐叛軍夏斗寅部的遠征。女兵謝冰瑩在途中寫下著名的《從軍記》,轟動全國。
1927年7月,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女兵隊頒發了第一批結業證書。
8月1日南昌起義,有30位女同志參加,大多是黃埔軍校女兵隊學員,少數來自何香凝辦的婦女訓練班。這30人,是中國工農紅軍最早一批女兵。
女兵們除搞宣傳外,主要任務是救護傷病員,不分晝夜地為傷員熬藥、換藥,扶傷員上下床,以辛勤服務來減輕傷員的傷痛。后來,徐向前為第一批女兵題詞:“武漢中央政治學校女兵隊是中國民主革命中一支堅強隊伍,婦女解放運動的模范!”
黃埔軍校女兵隊出了不少巾幗英雄——
胡蘭畦,曾任宋慶齡的軍事參謀聯絡官、何香凝的秘書,是國民革命軍第一位女少將;謝冰瑩,抗戰時組織戰地服務團,李宗仁在老河口的戰區司令部曾授予她少將軍銜;趙一曼,東北抗日義勇軍指揮員;宋綺云,西安事變時楊虎城的助手,后為第四集團軍少將參議;胡筠,紅軍的“難得女將”;黃杰,曾主持延安保育院,后來成為徐向前夫人;曾憲植,曾任鄧穎超秘書、南方局婦女組長,新中國成立后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張瑞華,后來成為聶榮臻夫人;危拱之,曾為葉劍英夫人。(摘自2015年3月8日《每周文摘》)
史海鉤沉
鮮為人知的現代中國婦女節
說起婦女節,現在一般人只知道“三八”節,誰都不會想到中國現代也曾有過自己的婦女節,而且這個節日如同“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一樣,具有現代婦女解放的深刻意義。這個節日,就是在1936年上海婦女界召開的“三八”國際婦女節紀念大會上所確定的“六八”秋瑾紀念日。
秋瑾(1875—1907),浙江紹興人。1904年沖破封建家庭束縛,自費留學日本,后加入中國同盟會,主張推翻清政權,提倡男女平權。1904年秋瑾回國,創辦《中國女報》,宣傳革命,并準備武裝起義。1907年事發被捕,6月8日就義于紹興軒亭口。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了華北事變。在空前深重的民族災難面前,爆發了著名的“一二·九”愛國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國的新高潮。
1936年3月8日下午2時,上海婦女救國會、基督教國際婦女會、學生聯合會、文化界救國會等7個團體的婦女代表1000多人,在上海四川路青年會聯合召開了“三八”國際婦女節紀念大會。
盡管會場外面早已布滿了帝國主義者公開的和秘密的“鷹犬”,但會場里面仍然擠滿了前來開會的婦女,以至于不得不在會場門口掛出了“會場人滿”的牌示。許多婦女因進不去會場只好擁在走道和樓梯以及餐室等地方。
會上,何香凝等人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號召各界婦女與全國同胞一致抗日救國,“聽者莫不動容”。接著,由秋瑾烈士的女兒王燦芝講述了她母親參加革命的經過。最后,大會通過了“六月八日為中國婦女運動節”“反對當局壓迫救國運動”“反對緊急治安法”等項決議。下午4時會議結束,立即舉行了浩浩蕩蕩的反日示威游行。
游行隊伍從四川路出發前往南京路,一路上旗幟招展,人們高呼“紀念‘三八’”“婦女大眾團結起來”“婦女解放萬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賣國賊”“援助紅軍北上抗日討逆”等口號,反日傳單雪片般在空中飛舞。
許多路人自動加入進來,游行隊伍不斷擴大。一位當事人曾記述道:“雷一般的口號喊了出來。口號終了便繼之以‘三八’節歌、大路歌、義勇軍進行曲等。”“這激昂的口號,這悲壯的歌曲,石頭聽了也會感動的啊!”
當隊伍行進到法租界時,法國巡捕出面干涉,野蠻地毆打示威群眾,企圖沖散游行隊伍。但是示威群眾“萬眾一心,堅決抵抗,剎那間即重整隊伍,繼續前進。受傷者雖血流滿面,或血衣鮮紅,足跛臂傷,然仍不肯離開大隊”。
一位重傷者不愿被送到醫院,于是大家找來一輛黃包車,讓其躺在上面,拉在隊前作為先導。“此時此景,壯烈無比。”隊伍行至徐家匯時,示威者已達萬人。下午6時仍然不散,遂在空場上繼續開會演講,“至深夜始散”。
上海這次“三八”節紀念大會的情況,由于國民黨政府的新聞控制,當時國內的一些報紙都未予以詳細報道。但是,關于這次會議以及游行的一些詳細報道,卻寄到了遠在巴黎的《救國時報》,通過這份由吳玉章等中國共產黨人創辦的報紙發表出來。《救國時報》當時不僅在海外華人中廣泛發行,在中國大陸亦擁有上萬份的發行量。這就使得更多的人仍然能夠從中了解到當時所發生的有關情況。
1936年4月10日,《救國時報》還發表社論《六月八日――中國婦女運動節》。社論指出:“……現在三十年彈指過盡,而秋瑾女士時代中國婦女,中國全體同胞們所受的壓迫,不但依然猶昔,而且或反加甚。由于日寇之橫暴進攻,中國民族之危機遠比秋瑾當時為甚;在蔣介石的賣國專橫,摧殘民眾,媚敵者上賞,愛國者遭極刑,全國同胞之倒懸,遠比秋瑾時代為甚;在讀經、復古,提倡賢妻良母的新生活運動等反動措施之下,一部分至少在形式上已得到若干解放的婦女,也有人要企圖重加錮閉起來,則一般婦女所受的壓迫也并不比三十年前為少。然則秋瑾當日的遺業,尚大有待于我國今日的婦女界之繼承。今日婦女界更須本著秋瑾女士之精神為婦女謀解放為全體同胞謀解放。秋瑾女士實在不僅如常人所了解那樣,只是一位歷史上的詩人或俠士,她是我們的民族女英雄,她是我們當代中國婦女界的戰士的模范。‘三八’紀念會上,通過紀念秋瑾為我國婦女節的這一決議,可謂三十年來我國婦女界一直斗爭著的前軌而企圖發揚光大,這是值得我們要求婦女解放,要求民族解放的人都來衷心擁護的。”
6月8日,《救國時報》又發表了署名“慕云”的《婦女解放斗爭與抗日救國戰線問題》的長篇文章,以紀念中國婦女節的到來。
(摘自2010年第2期《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