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才
現實往往就是這樣,沒有預見性就永遠處在被動的跟隨之中。
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到今天,雖然在市場上已經占據首位,但是在造車技術上仍然和世界汽車工業有差距,傳統的汽車制造業在新的競爭形勢下,正在從被動的跟隨轉變到主動跟進。中國的汽車工業起步較晚,在初期發展階段采用一些模仿和逆向開發的手段雖然算不上光彩,但也還可以理解,不會的就要學習,學習別人的造車技術,學習別人的設計理念。但是,如果一直如此,甚至把模仿當作生存的本領,那就有點兒說不過去了。近些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車企的進步,盡管這個過程走得有些踉蹌,但是整個發展過程體現出我們的車企一直追趕世界汽車工業發展步伐的勇氣和決心。
幾年前,中國政府出臺了“轉型升級”的引導性政策,謀求中國的汽車產業借助新能源汽車領域進行“彎道超車”。想要在彎道超車,就必須先進入彎道,于是,我們的汽車企業如火如荼地展開新能源汽車研發與生產。但是,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并不會靜等我們布局新能源,隨著工業4.0概念和互聯網+思想逐漸滲透,自動駕駛逐漸成了汽車行業發展的另一個前沿領域,這一次,我們的車企能否與世界汽車行業同步?
自動駕駛的風聲水起是最近幾年的事,但有關自動駕駛的概念可以追溯到76年前汽車工業起步較早的美國。1939年的世博會上,通用打造了一個名為未來世界的科技展,展示了他們對于汽車未來演進的想法。那時候的自動駕駛概念還比較模糊和簡單,他們幻想著幾十年后的美國高速公路都會配有類似火車軌道一樣的設施,汽車將會搭載自動駕駛系統,在高速路的軌道上可以實現自動駕駛,駛出高速后再將駕駛權限交給駕駛員。這種基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自動駕駛概念顯然會面臨巨大的發展阻礙,因而沒有實質性進展。1958年,通用發布了一款名為“Firebird 3”的自動駕駛概念車,這款車實質是可以實現自動駕駛的小型飛機,與交通環境的兼容性并不好。2004年起,美國政府和軍方啟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局開始花費巨資舉辦自動駕駛汽車的比賽,以吸引各個機構的自動駕駛研究人員投入到這項技術的研究中。2005年,時任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總監Sebastian Thrun率領車隊完成了當年自動駕駛汽車的比賽并獲得大獎。2009年,Sebastian Thrun加入谷歌從事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究。5年之后,谷歌推出全球第一款真正意義的自動駕駛原型車。與此同時,日產、豐田、奔馳、寶馬、奧迪、沃爾沃……紛紛進行自動駕駛車輛的道路測試;更具突破性的是,搭載奔馳F015自動駕駛技術的Freightliner Inspiration新型卡車已經在美國內華達州正式掛牌上路。世界汽車界有關自動駕駛領域的暗戰已經公開化。
可喜的是,此輪世界汽車工業最尖端的領域有了中國企業跟進的身影。早在2003年就有媒體報道:由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和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合作研制的紅旗CA7460自動駕駛轎車試驗成功的消息。近幾年,廣汽、北汽、長安等車企相繼發布了自動駕駛的研發路線,并且部分中國車企也開始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的初期驗證和實車路試。此間,百度、樂視、阿里等一批中國的互聯網軍團也斗志昂揚地挺進汽車界,并涉足自動駕駛領域。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領域,中國汽車界與世界汽車界幾近同步。
競爭已然開始,這一次,我們沒有錯過,盡管還有艱難,請繼續保持競爭者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