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清代新疆律法研究的典范文獻
——《回疆則例》
王莎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回疆則例》是清朝統一新疆后,為規范律法體系,有效治理新疆而欽定的律法規范,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司法等諸多領域,對清朝治疆固邊起到了重要的規范參考。《回疆則例》是研究清代新疆律法體制的典范性史料文獻。本文試通過研究探析《回疆則例》這一標本性史料文獻對清代新疆律法中的一些問題,來研讀清代新疆的律法文化及維吾爾族律法觀的發展構建。
《回疆則例》;清代;新疆;律法
陽關、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以及現今隸屬于新疆的廣大地區,古漢文文獻中稱之為“西域”,因天山山脈橫貫其中,天山南麓的廣袤地區,在清代文獻中被喚作“回部”、“回疆”,屬維吾爾等少數民族生息繁衍之地。據史料載,在清軍平定回疆地區之前,清政府就已經訂立了針對維吾爾族的律法。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木叛亂,統一回疆,鑒于回疆地區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清朝開始逐步建立起適用于維吾爾族的律法體系。作為律法制度的載體和思想的反映,《回疆則例》這一律法典范對研究清代新疆的律法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回疆則例》于嘉慶二十年(1815年)由大學士托津等匯集清朝頒行的關于治理回疆事宜的法律法規編纂而成,并于道光二十二年經清朝政府修訂,重新頒行,由理藩院徠遠司負責具體事項的執行。是清朝針對新疆地區頒布的第一部單行法規。
修訂后的《回疆則例》包含原奏和正文兩部分,原奏分為“原修回疆則例原奏”和“現修回疆則例原奏”;正文含8卷,134條,每卷有若干條目,其中“原例”26條,“修改”65條,“續纂”38條,“增纂”5條。對政治制度、經濟、宗教、司法等方面的問題,做了詳致規定。《回疆則例》是清朝對新疆立法的體系化、規范化典獻,對適用于新疆的管理制度做了制度化的具體規定。對清朝治理回疆、穩疆固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回疆則例》確立了新疆的基本政治制度。清朝在新疆實行軍府制,回疆地區受制于伊犁將軍,亦轄于陜甘總督。清朝在回疆設置官員,派駐軍隊,設參贊大臣總領回部,各城也分別設置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統領駐軍,亦兼理民政。清朝在平定回疆的過程中,曾令官員對回疆舊有政治制度進行了調查,在服從中央政府的前提下,對回疆舊有的伯克制度予以認可,結合實際參照內地官制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回疆特色的官制。《回疆則例》對回疆伯克的職掌、品秩、編制、待遇、升遷、回避、修致等項做了詳細地劃分與規定。對于歸順較早平叛有功的哈密、吐魯番等地維吾爾貴族,清朝封以王、貝勒、貝子、公等爵位,實行札薩克制度,《回疆則例》對于維吾爾族貴族爵位的承襲、待遇等規定甚細;另外,它還體現了清政府在回疆實行政教分離、嚴禁宗教干政的原則,規定了慎選掌教阿訇,禁止莫洛回子念黑經等內容。
(二)《回疆則例》明確了回疆和清政府的關系。《回疆則例》中規定清朝派駐回疆的官員代表清政府管理回疆地區,對回疆大部分事務享有絕對權限。清政府的各級官銜負責伯克的升遷、任免等事宜,如《回疆則例》規定:“回疆三品至五品伯克缺出,由參贊大臣擬定奏請補放……六品以下伯克缺出,由各該城大臣呈報參贊大臣咨部補放”。體察民情,對各級伯克出具考語等事宜,也一應由清政府官員負責,如《回疆則例》載:“葉爾羌、喀什噶爾、阿克蘇等三城阿奇木伯克缺出,由駐扎大臣將應調人員出具考語,如其父曾著有勞績并將世襲爵秩一并注明,移咨參贊大臣處匯總,以便升用”。《回疆則例》尤其對維吾爾族貴族入京朝覲做了嚴格的規定,成為伯克效忠中央的應盡義務,各城回子伯克年班定為九班,每年輪班朝覲(道光朝后改為間二年朝覲),目的在于加強維吾爾地方貴族同中央政府的政治關系。
(三)《回疆則例》規定了關乎回疆稅制、錢法、賦役、貿易、司法、駐軍等方面的管理性條例。以錢法為例,《回疆則例》將回疆特有錢幣的鑄造、版式、貨幣折算等事宜制度化,嚴禁私毀私鑄;以貿易為例,清政府規定:“回疆蕃夷進卡,一體免稅”。
由王東平教授著寫的《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充分利用漢文史料、察合臺契約文書、境外探險家的游記等各種原始資料,吸收今人研究成果,對《回疆則例》的成書過程、版本問題、法典的性質、條款內容及其價值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對其蘊含的律法制度、文化及應用實踐等一些問題進行了清理,彌補了以往《回疆則例》研究的缺陷,并且在更深層次上反映了維吾爾族的律法觀的發展進程。
(一)關于書名及性質新解
先前研究的學者們在著述中簡稱《回疆則例》為《回律》,這幾近約定俗成的說法,為學者們普遍忽視或接受。王東平教授經過大量搜集、分析史料后提出:“所謂《回律》,其實是對《回疆則例》之誤,如果要簡稱,稱《回例》應該則更為妥當”(第27頁)。就其性質而言,王東平教授認為《回疆則例》既不是法典,亦不能視之為法規匯編,其當屬欽定例。即根據皇帝御旨或者是經皇帝批準后具有法律效力的臣工條奏所制定的條例。作者研究認為其適用范圍超出回疆,其職掌為“哈密、吐魯番及回部諸城爵祿貢賦并移駐回民耕牧之事”,后逐漸增加了其他事務,其職掌演變為:“掌回部札薩克、伯克歲貢年班,番子土司亦如之,并典外裔職貢。”《回疆則例》中關于哈薩克王公、臺吉入覲的規定等均超出回疆以及對維吾爾民眾的約束范圍,《回疆則例》實際上屬于清政府理藩院徠遠司的制度規章。
(二)伯克制度探析
作者對《回疆則例》反映的清朝在回疆的管理體制中的伯克及其相關法律制度進行了研究,并就其中的伯克名稱進行考訂。先前的研究中并沒有反映清朝早期在回疆任命“斯帕哈子伯克”、“拉亞哈子伯克”的論述。作者通過對《大清會典事例》、《西域地理圖說》等文獻中的刊載研究出:“清朝統治回疆之初就在回疆任命了斯帕哈子伯克、拉亞哈子伯克。”。更重要的是,作者認為回疆的伯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名不副實,并引用文獻資料加以強有力的論證。作者另辟蹊徑地論述了清政府對回疆舊有伯克制度的改造性沿用以及將內地法規制度逐步植入回疆的問題。過去的研究者認為清朝統一回疆之后采取的伯克制是因俗而治,并給予積極的評價,但談到新疆建省的原因,卻說是社會的大毒瘤,兩者之間究竟是如何變化的,語焉不詳。作者通過查證,提出清朝在回疆實行的是“多元同構”的律法規范。一方面,清政府在回疆設置管理機構,將清政府的官制體系和律法觀推行、滲透至新疆,強化對新疆的統治;另一方面,清朝政府對回疆律法體系中舊有習俗及其觀念持較寬容的態度,對伯克制度等律法制度加以改造,創造性地加入回避制度等中原文化內容,并通過《回疆則例》將其規范化、法定化。清政府實行的“多元同構”體制,特別是整合伯克制度,有利于吸收當地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參與統治,擴大了清政府在回疆的統治基礎。
(三)軍府制度利弊詳評
《回疆則例》中記載的軍府制度,是指清朝在統一回疆之初,實行以軍統政、軍政合一的管理制度。王東平結合回疆歷史、文化、風土民情及地理位置等要素,論述回疆人文環境的復雜性,從而對其利弊進行了深入探析。作者認為清政府統一回疆之后,回疆各地分裂勢力并不是馬上就被徹底鏟除,分裂的危險依然嚴峻,清政府在各城派駐大員,駐扎軍隊,以軍統政,有利于鞏固剛剛確立的統治局面。這種體制,鞏固了邊防,穩定了地方社會秩序,自然也就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以軍統政的軍府制存在問題,當清朝在回疆的統治日趨鞏固,各項建設相繼展開之后,其中隱藏的弊端就日漸顯現出來。作者更是見解獨到的提出回疆行政律法體系中最大的問題莫過于沒有完善的監察機制,或由官員自行監察,無法從根本上遏制官員的腐敗。清政府給予駐疆官員及伯克優厚的待遇,力圖養廉,但大臣、伯克們的貪婪之心并未收斂。清政府屢次立法清理吏治,減輕百姓負擔,但效果不甚明顯。沒有完善的體制,沒有強有力的監督與制約機制,立法再多,懲治再嚴,亦無濟于事。
軍府制在統治回疆之初是有積極意義的,一旦統治穩定,就應該完善其中的缺漏,特別是要將中原地區幾千年來形成的行政制度體系中的優良傳統引進新疆,推進法制建設的完善,就需規范律法體系。光緒十年(1884年),回疆經歷阿古柏之亂而重歸于穩定之后,清朝政府終于下定決心將中原地區的行省制度推行至新疆,回疆地區的制度體系開始與中原地區趨于一致。
(四)《回疆則例》司法實踐解讀
大清律例中的許多刑法原則諸如自首從輕、連坐、誣告反坐等制度植入《回則例》體系,逐漸發展為新疆司法判案的依據。鑒于回疆地區民族的語言、文化差異,《回疆則例》在該地的施行呈現出地域特色,其在新疆的司法實踐呈現出兩個特點:第一,從重從嚴從快;第二,結合新疆的實際情況加以改造后方才適用。《回疆則例》中記載的通行于天山南麓的漢人和少數民族之中的流刑制度真切反映了這一特點。王東平教授通過對《回疆則例》中案件判決所依據刑律的分析,指出回疆舊有律法和清朝法律在新疆的適用具有互補性,大清律例強調公法文化,重公法輕私法;而回疆舊有律法重私法輕公法。即,在懲治嚴重犯罪方面,嚴格依據大清律例。在不與大清律例相沖突的前提下,對伯克衙門審理的輕微的民事糾紛案件時,準許使用舊有律法。二者的有機結合,是《回疆則例》的一大特色。這一科學的分析是符合歷史實際,更體現了《回疆則例》律法文化的多元性及清朝兼容并蓄的開放性文化態度。
《回疆則例》是清朝依法治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清朝律法體系內制定的地方性法典,它的頒行,在很大程度上規范了回疆的法規與制度,成為清朝以及回疆各城駐扎官員處理回疆事務的主要依據。而維吾爾族的民族情況,如民族習俗、民族精神等,都對《回疆則例》的制訂、性質和作用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而使得清代回疆維吾爾族的律法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是清朝統治者“因俗治疆、因地制宜”的民族立法原則的應用。《回疆則例》所蘊含的律法文化集中反映了維吾爾族的律法認知,對研究維吾爾族的法制史及律法觀發展史具有深遠的意義。
[1]《欽定回疆則例》,卷二,《回疆各城補放大小伯克分別奏咨回避》。
[2]《欽定回疆則例》,卷二,《葉爾羌等三城簡調阿奇木伯克》。
[3]《欽定回疆則例》,卷六,《回疆蕃夷進卡,一體免稅》。
[4]《清史稿》,卷一一五,志第九零。
王莎(1986-),漢族,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縣人,新疆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維吾爾族的律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