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霞,林輝,任麗,劉紅
山東協和學院
多元化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改革設想
許霞,林輝,任麗,劉紅
山東協和學院
隨著我國改革進一步深化,原有的養老保障體系也表現出諸多體制性弊端。目前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養老保障體系中,廣泛設置的只有公共養老保障體系,受惠人群只覆蓋了正式職業就業者,而正式工作的非正式就業者、老年貧困者以及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則被排除在外。在此,多元化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改革設想提出了身處發展中國家的我國怎樣通過匯集多方面社會的力量構建能涵蓋各界社會群眾的養老保障體系,完善和改進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障體系。
企業年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多元化
我國養老保障體系改革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并且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養老保障體系隨著社會改革逐步深化,也表現出了諸多由于體制而產生的難題。
(1)在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中,基本養老保險采取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模式,該模式符合我國當時的國情,但是在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個人賬戶的空賬規模正持續擴大,因為當地政府常借支個人賬戶基金填補社會統籌賬戶資金不足,這導致了個人賬戶空賬運行[1]。
(2)企業年金計劃在我國發展緩慢,企業年金覆蓋面也十分有限,并且地域差異較大。基金累計結余和參加企業年金計劃的職工比率較低,由此其起到的保障水平很有限。
(3)一些體制問題一直存在于我國目前養老保障體系中,成為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發展的“絆腳石”[2]。“三軌并存”的現狀,折射出制度存在一些先天性缺陷,這不利于擴展,不利于養老保障制度的統一管理和互相融合。統籌養老金的基數難以確定是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問題中最難以解決的,因其關系到社會再分配效應,關乎社會公平。由于我國發展不均衡,基數問題一直難以確定和解決。再者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尚有一些理論問題沒有定論,比如基本養老保險中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的比例搭配問題等[3]。
基于上述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問題,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體系和結合我國自身國情,建立多元化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成為新的動態走向。以下為我們提出的構建新的多元化的養老保障體系改革構想。
2.1 普惠制國民養老金
普惠制國民養老金是非繳費型養老金計劃,其首要目的在消除解決老年貧困,為老年貧困者或沒有領取養老金資格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水平保障,該種制度是任何體制完備的養老保障制度不可或缺一部分,通過該制度,把社會養老保障擴大到所有老年人口,普惠制養老金可以理解為無論其是否繳納過社會養老金,只要滿足一定年齡的該國公民,即可以享受由國家政府財政支付的養老保障金。
普惠制養老金待遇標準的制定需考察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和最低工資保障線,待遇標準應該在兩者區間之間,在農村地區實施普惠制養老金,可減輕高農村地區貧困,從而提升社會整體福利。
2.2 基本養老金
基本養老金核心功能在于促進社會再分配,保障退休職工達到維持基本生活水平,現收現付制是社會再分配的有效手段,所以,建議將我國社會統籌部分從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中割離,改造為基本養老金,使其完全獨立出來。社會再分配的功能的體現主要在養老金給付方式上。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部分,在不同地域之間差距顯著,正是各統籌區域間由于沒有再進行任何社會再分配,直接導致了當前我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困難[4]。
2.3 個人賬戶與企業年金合并的職業年金
職業年金計劃目標為職工退休后延續退休前生活水平,使其生活水平比基本養老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和改善。由于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勞動力長期供大于求。所以在目前的行情下,企業自愿建立企業年金的積極性不高,我國需要實行帶有強制性質的職業年金制度。此外,目前養老保障制度的“雙軌制”一定會實現統一,這是大勢所趨。
職業年金治需要治理,職業年金中的企業年金部分應該采取實賬運行,目前已是空賬的個人賬戶部分應逐漸做實,采用信托制,政府充分做好監督者角色,基金的管理獨立運營,提高基金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4]。
2.4 個人養老儲蓄計劃
個人養老儲蓄計劃,此制度是為那些在年老時希望得到層次更高生活水平的人們提供的。此計劃著重強調的是自愿性質,不需要政府的過多投入、具有操作靈活、管理簡單等優點。并且減輕了政府對養老保障財政負擔。因此個人養老儲蓄計劃的發展在發達國家中都受到了普遍的重視,給予了傾向性的鼓勵措施,而我國到目前為止尚未出臺此類政策,直接導致了個人養老性儲蓄激勵不足。所以,適當的政策鼓勵成為個人養老儲蓄計劃在我國得到擴展的關鍵,具體措施主要有是對個人養老儲蓄賬戶資金和工資收入給予利率優惠和減免稅收[4]。
多元化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改革設想主要為經濟轉型國家或發展中國家提出了改革性方案,上述國家在構建養老保障體系時,僅建立了公共養老保障體系,該體系受益的人群僅僅涵蓋了正式就業者,而非正式就業者、老年貧困者以及農業勞動者則被排除在外[5]。在此,多元化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改革設想提出了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型國家如何通過社會的力量構建能受眾群體廣泛的養老保障體系,這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改革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多元化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改革設想不是要推翻或顛覆現有的養老保障體系,而是在該體系基礎上的改革和深化。因此,多元化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改革設想對于現有養老保障體制沒有結構性影響;這樣的局限性改良能最大程度上延續現有制度的框架體系,盡可能多的保留了現有的實踐經驗和制度優勢,這樣會有效減少改革成本,降低改革的阻力,實現改革的平穩推進,結合我國國情,構建我國的多元化的養老保障體系。
[1]雷繼明.家庭、社區與國家:農村多元養老機制的構建[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夏磊.多元化養老模式選擇研究[D].浙江財經學院,2012.
[3]劉強.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城市居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3.
[4]董克用,孫博.從多層次到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改革再思考[J].公共管理學報,2011,01:1-9+122.
[5]李玲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理論構想[J].重慶社會科學,2009,05: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