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北方科技學院
電子信息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趙婷婷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北方科技學院
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向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根據三本院校的培養目標,本文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為例,詳細闡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課程群;應用能力培養體系;實習基地
據調查,目前歐洲發達國家應用技術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培養的比例一般在8∶2,然而在我國,這一比例已經完全失衡。近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的一次發言:“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向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顯然,600多所高校的轉型勢在必行,而這種轉型又必須從每個專業做起。電子信息技術本科專業同其它專業一樣,既有研究型,也有應用型,而后者的社會需要應該是大批量的。因此,明確本專業人才培養類型的定位,研究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并制定與此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擺在高校本科專業建設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基于上述背景,我們將繼續明確,我院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應用型定位和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并不斷加深對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
(1)制定注重行業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貫徹“理論夠用、基礎厚寬、加強實踐、重視應用”的基本原則。
(2)壓縮學時,進一步加大實踐比例,針對三本專業學生,撰寫合適專業教材,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工程。
(1)核心課程設置改革,拓展專業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建立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2)為貫徹培養方案加強實踐、重視應用的基本原則,加大理論課程中的實驗學時比例,設置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環節之比,達到6∶4。
(1)建立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的突出特點是應用性與工程性,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也正在于此。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和課外科技活動,并制定適當的學分及獎勵政策。課外科技活動包括校級及以上科技活動,成立各種科技創新小組,開展科技講座,舉辦科技作品競賽,公開發表論文等。學科競賽包括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競賽,“TI”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挑戰杯”課外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各類職業資格認證等。參加這些競賽,能提高三本院校學生專業實踐操作素質,及科研開發與創新能力。
(2)充分利用校內實踐基地
實踐能力的加強,不僅靠課內實驗及課程設計,還要輔以各種實踐基地的實習。電子工藝實習訓練學生組裝焊接與調試收音機的能力,專業教學實習訓練學生組裝電視并會排除電視故障的能力,PCB設計訓練要求學生學會使Protel設計電路與制板的能力,考慮到電子輔助軟件設計的訓練,為此我們在課程設計中滲透了EDA技術應用開發能力的培養。
(3)科學設計人才培養計劃
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線,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加大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中所占比重。強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時間保證在46周。培養計劃落實了加強實踐的原則,修改原培養計劃(原理論教學:實踐教學=7:3),新理論教學(選修課除外)與實踐性教學環節周數之比,達到6∶4,計算如下:
四年理論教學周數=(16周∕學期)×6學期+8周(第七學期)= 104周
四年理論教學中的實驗學時折合成實踐教學周數=274學時∕20學時=14周
四年實際的理論教學周數=104周-14周=90周
四年實踐性教學環節周數=46周,故
90∕(46+14)=6:4
針對電子信息類的專業特點,以具體的工程實例為背景,積極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確立五個課程群。積極與有關企業和生產單位共建實習基地,形成重點實驗室、基礎教學實驗平臺、開放實驗室、研究實習基地相結合的學科平臺。明確四層應用能力培養體系。并以院內省級精品課程為重點,設置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環節之比,達到了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