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坤艷
遼寧省阜新市蒙古族幼兒園
淺談如何在蒙古族散雜居地區蒙古族幼兒園突出民族文化的策略研究
包坤艷
遼寧省阜新市蒙古族幼兒園
蒙古族散雜居地區的蒙古族幼兒園如何突出民族文化,本研究通過以下三方面進行研究:一、打造蒙古族園所內外環境,讓幼兒來了解與感受;二、挖掘蒙古族藝術文化,讓幼兒來欣賞與體會;三、創設蒙古族語言文字環境,讓幼兒來探索與學習。
蒙古族幼兒園;快樂生活;健康成長;蒙古族特色;環境創設;民族文化
按照《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阜新市蒙古族幼兒園自創辦以來,利用多種形式向幼兒介紹民族傳統文化,引導孩子們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受到民族文化熏陶,讓幼兒健康生活,快樂成長。
遼寧省阜新境內有蒙古族人口為22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1%。阜新市蒙古族幼兒園入園幼兒主要是雜居在城區的蒙古族幼兒,他們生活的環境中很少接觸民族文化,鑒于此因,從幼兒園實際出發,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創設民族文化氛圍,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綱要》明確提出:“環境是教育的重要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們本著“力圖讓每一個墻面都會說話,每一個角落都能回味,每一個小草都會唱歌,幼兒園的一草一木都給幼兒帶來健康和快樂,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1、創設民族特色內外環境。在墻體上彩繪蒙古族特色的草原景色圖、墻壁繪有14種蒙古族傳統的體育項目,讓幼兒充分感受民族文化。
2、創設民族特色戶外場地。在幼兒園操場上制作了蒙古包和“勒勒車”,挖掘開展蒙古族戶外體育項目和體育游戲,孩子們在草地上穿著摔跤和射箭,讓幼兒感受身于大草原中,感受蒙古族的善良和勇敢。
3、創設民族特色的蒙古族體驗室和實驗班,讓幼兒來充分體會與感受豐富的民族文化。
4、創設民族特色長廊。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喜歡的內容對兩個教學樓的走廊進行了布置。設置了蒙古族文化特色長廊、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的長廊、十二生肖長廊、京劇臉譜長廊、科學探究長廊等幼兒喜聞樂見的長廊文化,突出了蒙古族特色及傳統經典的中國文化。
5、創設民族特色的班級活動區域。各班都設置了民族區,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開設了民族美食、民族服飾、民族劇場、民族圖書城等。
蒙古族藝術需要一代一代蒙古人傳承,蒙古族藝術是中華民族藝術瑰寶,將蒙古族藝術納入幼兒教育的范疇,不僅可以大大豐富辦園內涵建設,為促進幼兒快樂成長搭建了一個豐富的舞臺。
1、挖掘蒙古族優秀藝術內容,豐富幼兒教育課程資源。蒙古民歌有著優美的旋律,獨特的韻味,歌中時時透射出蒙古人胸襟的開闊。我們選擇長調牧歌和馬頭琴獨奏曲對幼兒進行民族音樂的熏陶。蒙古族傳統的筷子舞、安代、小馬鞭舞、摔跤舞、盅碗舞等,節奏歡快、舞步輕捷。表現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純樸、熱情、精壯的健康氣質。
2、蒙古族藝術課程資源的挖掘,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對幼兒進行蒙古族藝術的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研究。采取幼兒喜愛的方式,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蒙古族藝術教育活動,在教學中對幼兒進行啟發、引導,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蒙古族民俗文化知識,提高幼兒的藝術素養。編排的蒙古族幼兒舞蹈《萬馬奔騰》等多次參加各級各類的演出。近兩年還嘗試了幼兒園“那達慕”大會,幼兒還進行了蒙古族激烈的象棋對抗角逐賽,幼兒玩蒙古族象棋,既開發幼兒智力,又鍛煉了眼、手協調能力。幼兒表演的舞蹈“哈達舞”、“摔跤舞”、“弓箭舞”,豐富了幼兒的文化生活,讓幼兒接觸多元文化,給他們更多展示的機會,并且把草原的“那達慕”搬到了幼兒園。
幼兒園為了讓孩子掌握本民族語言文字,為孩子創設了溫馨、有趣的語言環境,讓孩子樂意開口,愿意表達。
1.創設語言環境,讓幼兒學好蒙語會話。在教學上實行蒙漢“雙語”教學,普及日常用語。幼兒園制定了蒙古語言教學計劃,自編了一套蒙語教材,自編及整理了兩套適合蒙古族幼兒園三個年齡段幼兒歌唱的蒙古語歌曲。
2.創設蒙古族文字環境。為了更好的傳承民族語言文字,幼兒園環境中也力圖把蒙古族文字、蒙古族花紋圖案展示出來。要求教師、幼兒在園內相互之間用必須用蒙語交流,在幼兒園說蒙族話、唱蒙族歌曲、跳蒙族舞蹈、玩蒙族游戲的習慣蔚然成風。
3.創設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環境。倡導教師學習使用“賽罕”蒙文軟件,學會用蒙文打字,形成蒙古電子教案。
多年來,阜新市蒙古族幼兒園始終以“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辦園宗旨,“健康生活,快樂成長”為辦園理念,讓每個幼兒在蒙古族幼兒園受到民族文化熏陶,使其渡過健康快樂的童年。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2]《幼兒園工作規程》
[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4]《阜新市蒙古族幼兒園階段工作總結》
[5]《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