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代歷史上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第一次取得勝利。我生長在新中國,從小就聽母親和祖母講抗日英雄和民眾逃難的故事,講得最多的是關于柳州籍的抗日英雄闞維雍將軍的故事。
我母親與闞維雍將軍的侄女闞培萱,少年時代在柳州是柳中的同班同學,也是很好的朋友。母親常常說,闞家在柳州是名門望族的大家,闞家的家族住的是西洋式的樓房,我母親家則是平民百姓的家庭,住在小街的陋室。讀初中時,由于母親的國文較好,她的作文常常作為范文張貼在班級的板報上,闞家小姐闞培萱天性上進好學,喜愛學習鉆研,自然成為母親在班上最好的朋友,所以經常帶我母親到她家中去作客。在我的記憶中,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母親還帶我去過位于中山東路的闞培萱阿姨的家中,聽闞阿姨講過她伯父闞維雍將軍的故事。闞阿姨曾說她伯父是個非常完美的人,是一個按照古今格言做人做事的人。
1900年8月29日,闞維雍出生于廣西柳州東大路 (今中山東路)的一個書香之家。闞姓是柳州的望族,世代書香門第。在祖籍地安徽的 《闞氏宗譜》中,有“歷代多好義尚武之士”的記載。悄然潛藏在身上的族姓血氣,凜然的民族大義,是闞維雍最后一訣殉國的基因。闞維雍自幼聰穎勤奮、性情忠厚,深得以“書禮傳家,忠義繼世”自勵的父親闞宗骃的喜愛。他未滿4歲,母親鐘氏便不幸病故,父親無奈,將他與尚待哺乳的妹妹托付二叔母馮氏撫養。
1907年,闞維雍7歲,被父親送入私塾開蒙。次年,他進入馬平縣兩等小學就讀。13歲那年,他于兩等小學畢業,雖然年幼,卻學完了小學的全部課程,還通讀了家中所有藏書,尤其仰慕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并且每日堅持早起劈柴、挑水、買菜、做飯,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
1914年,父親以在學生員考取縣知事,繼而擔任平樂縣統稅局長,并娶繼室謝氏,將兒女接到南寧同住,闞維雍也因此考入南寧模范學堂。1917年,闞維雍于模范學堂畢業,考入廣州醫科學校,理想做一個解人病痛的醫生。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由于兩廣戰事迭起,父親不放心他只身在外,令其輟學回家。“五四運動”爆發后,大大激發了闞維雍的愛國熱情,他認為“當今軍閥混戰,割據為雄,國是日非,教育受摧殘,無槍階級遭蹂躪……文冠儒弱”,決心“改習武事,欲揮虜陽之戈”,于是考入南寧廣西陸軍講武堂工兵科。他學習勤奮,翌年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后,遵父囑回家潛心攻讀,以待時機。
1924年,孫中山委任李宗仁為廣西綏靖督辦兼第一軍軍長,闞維雍因是南寧講武堂高才生被李宗仁錄用,被委任為軍部機要參謀,參加了消滅舊桂系陸榮廷、沈鴻英部以及抗擊滇軍唐繼堯部進犯廣西的歷次戰役。
1926年春,國民黨在南寧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 (簡稱南寧軍校),闞維雍調到該校工作,先后擔任隊副、區隊長、教官、工兵隊隊長等職。南寧軍校創立之時,革命空氣比較濃厚,闞維雍積極宣傳打倒帝國主義、軍閥、土豪劣紳的革命綱領。他反對體罰學生,認為“打人是肉刑,鞭笞教育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他對學生總是和顏悅色,循循善誘,很受大家的尊敬。他為人正直、作風廉潔,經常告誡學生,以后帶兵不要貪污軍餉,說“這樣的錢吃了不獨犯法,子孫后人也不昌盛”。他還經常給學生講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勉勵大家為國家、民族效忠。
1927年秋,桂系軍閥在南寧軍校進行“清黨”之時,闞維雍積極設法營救工兵隊被扣留審查的幾名學員。

闞維雍師長1938年攝于桂林
1929年,闞維雍調任國民黨桂系第七軍第十五師參謀處上校處長。次年7月,他又升任第七軍司令部參謀處少將處長,8月任第七軍第十九師少將參謀長。
1931年初,闞維雍改任國民黨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上校團長。這年3月至6月,桂系軍閥對右江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一次“圍剿”,闞維雍奉命率部進攻東蘭,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紅軍、游擊隊和人民群眾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
1932年11月,闞維雍被選送到南京陸軍工兵專科學校第一期深造。1933年畢業后,他奉命擔任國民黨第十五軍工兵營營長。針對侵華日軍在我東北、華北、華東地區猖獗的局勢,他義憤填膺,曾賦詩一首:“矢志清遼東,聞雞起舞。雄心驅日寇,臥薪嘗膽。”
1934年,闞維雍被委任為軍校工兵隊兼交通隊上校隊長。翌年10月,他又被委任為國民黨第四集團軍司令部通訊兵團上校團長。1936年升任第四集團軍交通兵團少將團長,1937年改任第五路軍司令部交通處少將處長兼通訊兵團團長。
1939年,闞維雍考入貴州遵義國民黨中央陸軍大學乙級將官班深造。他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對工兵專業造詣頗深,且博學多才,不僅琴棋書法、吹拉彈唱都有一手,而且文筆流利,在軍中享有“儒將”的美稱。他曾撰寫 《天下危注意將論》一文,引經據典,闡述精辟,受到新桂系“三巨頭”之一白崇禧的賞識并傳令嘉獎,其中寫道:“強國者兵,強兵者將,國無兵則失其所以為國,兵無將則失其所以為兵。是國無兵不可也,兵無將尤不可也,故國之大無可用之兵必亡,兵雖眾無統御之將必敗。”
1940年4月,闞維雍率部參加了桂南昆侖關之戰,和友軍合力在南寧城郊東北的昆侖關與盤踞關隘死守的侵華日軍展開血戰,激戰數天,擊潰日軍,取得了“昆侖關大捷”。1942年,闞維雍調任國民黨第三十一軍一三一師少將師長,率部擔負桂西南防務。他根據戰爭的需要,經常組織實兵對抗演習,以提高部隊的戰斗力;并利用點滴時間自學了日語、英語和越語,達到了能會話、會翻譯的水平。因而,他曾多次破譯日軍的密電碼,制止了日軍的偷襲和進攻,并將計就計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他還編寫了 《越語入門》小冊子,輔導部屬學習越語,以備作戰之用。說到闞維雍的為人,一三一師的上尉副官李耀文曾回憶:“他非常活潑,走到哪里哪里氣氛就輕松了。在師部,早晨帶我們赤腳跑步,穿的是士兵的軍裝,底下干部的生活問題他都過問,所以我們覺得他這個人很難得,在師部講話很有威信。”衛士黃文初說起闞維雍生活中的一個細節:將軍和家人吃飯的時候,都是他親手給爸媽盛飯。

南寧軍校教官闞維雍(右二)全家福
9月中旬,國民黨第三十一軍的一三一師、一八八師以及第四十六軍的一七○師、一七五師共同擔負守衛桂林的重任。時任三十一軍副軍長的馮璜回憶起這樣一件事:入桂林不久,我和闞維雍偵察地形,經過某街棺材店前,闞手指里面的棺材開玩笑地問我:“副軍長,你準備要哪一個?我這次守城準備犧牲性命和日軍拼,已把遺囑寫好寄回家里去了,我死得早的話,你就把那個棺材給我殮埋,假如你先我死,我就選最好的那副棺材給你。”我說:“我的遺囑也已寄回家去了,我們就這樣干吧!”
1944年秋,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接連失利,遂調集大軍沿湘桂線南犯廣西,妄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與孤懸東南亞的部隊取得聯系,以便繼續負隅頑抗。在此形勢嚴峻時刻,蔣介石卻心懷鬼胎,想借日軍的力量消滅非嫡系的桂系和粵系,他下令粵系的第四戰區司令官張發奎死守桂、柳3個月待援,而桂林的防務則令夏威率領的桂系的第十六集團軍擔任,并派副總參謀長白崇禧到桂林督戰,蔣的嫡系部隊則陳兵貴州“整訓”,以保存實力。白崇禧、夏威窺破蔣介石的陰謀,于是陽奉陰違,先是抽調第三十一、四十六軍的4個師防守桂林,隨即以“攻勢防御”為名,將實力較強的第一八八師 (師長海競強是白崇禧的外甥)和第一七五師 (師長甘成城是夏威的外甥)調到外圍搞所謂“機動作戰”。這樣,防守桂林城的部隊僅有闞維雍率領的第一三一師和許高陽率領的后調新兵師第一七○師,及配屬的一個炮兵團和一個高炮營,共1.7萬人。
1944年8月,闞維雍奉命率部從駐地欽州、防城徒步開赴桂林。途經柳州時,他順路回家看望,這時他的雙腳已經紅腫,并開始潰爛,當他回到家里時,他那被烈日曬黑的臉龐幾乎令家人不敢相認。女兒闞培蓀說:“我媽問:你為什么不騎馬?爸說:當官的騎馬,那么當兵的怎么辦呢?”他連飯都沒有能在家里吃上一口,就要上路。侄子還沒來得及將一本地攤買到的 《孫子兵法》送上,闞維雍就匆匆離去。親屬勸其休息一兩日再走,但他求戰心切,僅停留不到一個小時便揮師繼續北上。家人沒有想到,這竟是最后的一面:“我們都來不及多講幾句話。”闞維雍留給了家人無盡的思念。
1944年9月中旬,闞維雍率第一三一師抵達桂林,城防司令韋云淞下令第一三一師擔負東、北兩面的防務,第一七○師擔負西、南兩面的防務。而據敵情判斷,敵人正面兵力多達7個師團約10萬人,且以桂林為主攻目標。以兩個多師不到2萬人的兵力,抗擊裝備精良的10萬之敵,無異于以卵擊石,而要完成“死守3個月”的任務,更是天方夜譚。當時,不少將領認為以如此微弱的兵力去抵抗裝備精良的日軍重兵集團,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務,有的已私下做好了逃跑的準備。
對于如此部署,闞維雍并非視而不見,他是“清水煮豆腐”——心里一清二楚。然而,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曾對一些好友說道:“作為一個軍人,只有服從命令,與桂林共存亡。”既然如此,闞維雍當然不會被敵人的兇焰所嚇倒,他日以繼夜地督導部屬疏散居民,搶修工事,并深入各部隊,勉勵士兵奮勇殺敵,誓死保衛桂林。10月4日,他在給五叔闞宗驊 (當時的廣西省政府要員)的信中說:“不獨不怕敵人來攻,正恐其不來攻。”因為“桂林天險,加以工事完成,真所謂金城湯池,官兵戰斗意志旺盛,此戰確有把握。”同日,他在給其妻羅詠裳的信中說:“此次保衛桂林,大會戰不日即可開幕,此戰關系重大,我得率部參加,正感幸運!不成功便成仁 (戰死叫做成仁),總要與日寇大廝殺一場也。”他勉勵妻子:“家無積余,用度極力節省,如何寒苦,亦當忍受,抗戰勝利在望,生活總有解決辦法也。”其忠誠報國之壯志和廉潔奉公之衷情,溢于言表。

闞維雍,1944年11月9日在桂柳會戰中殉國。
10月下旬,日軍對孤城桂林形成合圍態勢,在外圍“機動作戰”的第一七五師和第一八八師當即“機動”撤退,防守桂林城的部隊成為孤軍。日軍經一周準備,于10月31日上午開始發動進攻,攻擊的重點是東、北兩面,由闞維雍指揮的第一三一師防守的陣地自然遭到沉重打擊。次日,日軍出動大批飛機、重炮、坦克以及大量步兵,猛烈攻擊北門至甲山及漓江東岸第一三一師三九一、三九二、三九三團之前沿陣地。闞維雍不畏槍林彈雨,親臨前線,指揮第三九二團頑強抗擊,屢挫敵鋒。但在敵優勢兵力的猛攻下,部隊傷亡慘重,第三九二團團長吳展陣亡,陣地逐步被敵蠶食。東面之敵攻占屏風山后,即對普陀山、七星巖、月牙山陣地實施圍攻。闞雄雍指揮第三九一團官兵節節抵抗,重創敵軍。慘無人道的日軍竟向該團團部所在地七星巖內施放毒氣并噴射火焰,第三九一團800多名官兵壯烈殉國,余部拼死突圍。
1944年11月8日,日軍集中火力,摧毀了中正橋以北至伏波山的沿江闞師陣地,第三九三團傷亡巨大,余部被迫退入城內,繼續與敵浴血奮戰。當日下午,桂林與柳州、第四戰區及第十六集團軍司令部的聯系中斷。1944年11月9日,大批日軍渡過漓江,向桂林城內發動全面進攻,闞維雍指揮退入城內的官兵頑強抵抗。下午,闞維雍獲悉,北門守軍全部犧牲,伏波山至中正橋頭的數連守軍亦幾乎傷亡殆盡,但他仍然毫不畏懼,繼續沉著指揮部隊堅守。
9日下午4時,桂林城防司令韋云淞在鐵佛寺召開緊急軍事會議,首先指責第一三一師闞維雍部作戰不力,被敵突破中正橋以北沿河陣地而竄入城內,造成心腹之患。韋云淞說,官兵傷亡巨大,勢難持久,征求個人意見,大家都不吭聲,他于是決定棄城突圍。當晚7時許,闞維雍返回師部,心情極為沉重,自己不能違抗上司的命令又不能忘記作為軍人守土抗戰的職責,棄城逃跑何以對得起犧牲的將士和全國人民?他決心自戕殉職,以踐報國誓言。于是,他當即召集師直各處室主任、各直屬連長和有關人員布置突圍。他說:“目前戰況危急,毋須再敘,現在你們馬上準備率所部突圍外戰,不能再在此困守待斃了。我要執行軍令,完成我的天職,不能和你們一起出去。我死后,請將遺體葬在我家宅園內。”衛士楊霖超聽后急切地說:“師長請換便衣,我領你從小路突出去。”眾人亦說:“師長不走,我們也不走。”闞維雍以命令的口吻說:“你們突圍出去,我不能走。”說罷,寫下絕筆詩一首:“千萬頭顱共一心,豈肯茍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斷頭不做降將軍。”

蔣介石為闞維雍簽發的榮哀狀
寫畢,交與參謀主任鐘其富,并將平日所背圖囊交給衛士楊霖超,里面裝著他的任職令、履歷表以及日常用品,還有一條寫有“大忠大孝,成功成仁”8個字的手帕,囑咐楊霖超:“如我發生不幸,你將這些物件帶到融縣交給我妻子,叫她不要過分悲傷。兒女的教育費用國家必有照顧,要他們勤奮自修,切勿疏懶。”接著,又對其他官兵說:“我死之后,師長職務由郭副師長代理。”“桂林的防守失敗了,相信中國是不會亡的!”說完后,他以稍事休息為由,走進寢室,將燈熄滅,隨即舉起手槍,對準自己的右邊太陽穴,扣動了扳機,自戕殉國,時年44歲,履行了自己與桂林城共存亡的誓言,表現出了一個抗日志士的偉大民族氣節。眾官兵聞聲沖入房內,但已搶救不及。大家悲泣不已,連忙把闞將軍的傷口包扎好,用師旗包裹遺體,放入在城內找到的棺木,就近葬入戰壕內。闞維雍將軍堅守至城破之際自戕殉國,踐行了自己“與城共存亡”與“斷頭不做降將軍”的錚錚誓言。
1944年11月10日,桂林淪陷。日軍入城后,接受被俘官兵的要求,下令所俘官兵及日軍官佐20多人,將闞維雍的遺體重新殯殮,立一木牌,上書“支那陸軍闞維雍將軍之墓”,并對天鳴槍,深深鞠躬,對其忠勇精神表示欽佩。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于1945年4月7日追晉闞維雍為陸軍中將師長,10月國葬于桂林七星巖霸王坪,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陳誠、孫科等人都為他書寫了挽聯。1946年初,國民黨政府在七星巖博望坪上修建“抗日陣亡三將軍 (另二人為陳濟桓、呂旃蒙)”墓以示紀念,并在旁邊修建了一座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一三一師陣亡將士紀念碑,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等均有題字。在東鎮路闞宅基地,修建“抗日烈士闞維雍將軍殉職紀念塔,以供后人瞻仰。3月29日,在桂林舉行廣西各界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大會上,頒發陸軍中將師長闞維雍優恤狀。
闞維雍以其殉國之舉實踐了“與桂林共存亡”的誓言。將星殞落,聞者心痛。在痛悼闞維雍時,他的學生敬上這樣一幅挽聯:“邕垣習武,幸隸門墻,十余年訓誨殷勤,感深立雪;漓水沉星,頓傷柱石,億萬人哀思痛惜,景仰英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柳州市軍管會按照政務院文件規定,承認闞維雍為抗日陣亡將士,追認為烈士,給其親屬頒發了“烈士家屬”光榮匾。“文革”期間,闞維雍烈士墓及紀念亭均遭搗毀。1983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撥款,由桂林市政協和文物管理部門修復。1984年11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追認闞維雍將軍為革命烈士。同年11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為其親屬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其中明確寫道:“闞維雍同志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經批準為革命烈士,特發此證,以資褒揚。”
2014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抗日名將闞維雍入選,成為惟一名列其中的柳州籍人。這一天,柳州市在人民廣場舉行的“抗戰烽火中的柳州”陳列展覽,展現了闞維雍將軍的圖文資料。盡管闞維雍在柳州的兒子闞培桐已經過世,但兒媳楊秀云、孫子闞滔對闞將軍不平凡的一生仍記憶猶新。
2015年臺灣隆重紀念抗日戰爭70周年之時,臺灣忠烈祠中也存放著闞維雍烈士紀念文章和照片,充分展現了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對抗日英烈的長期懷念和永遠敬重。
闞維雍將軍共有4個子女,除了在臺灣的二子外,其余的子女都已先后過世。在柳州市廣播電視大學任教多年的小兒子闞培桐,晚年完成了一個“子承父業”的壯舉:年過花甲的他花費3年多時間收集整理,將200多名曲作家、300多名詞作者在抗戰時期所創作的共3600多首抗日戰爭歌曲結集成冊。
2005年,《救亡之聲——中國抗日戰爭歌曲匯編》正式出版,共分8卷,收錄了抗戰歌曲3621首。2010年3月,闞培桐因病去世,享年71歲。闞培桐生前將自己復印的這批抗戰歌曲書稿及自己的手稿全部捐贈柳州圖書館收藏,使柳州圖書館成為全國藏有抗戰歌曲最全的圖書館之一。
中華自古多英豪。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場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值得中國人民永遠銘記。抗日戰爭期間,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極端危險的時刻,中華兒女發出保家衛國、抗擊侵略的時代最強音,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國共兩黨的黨員竭心智、拋頭顱、灑熱血,以不屈的意志創造了世界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奇跡,書寫了一篇篇壯懷激烈的英雄主義篇章。
2014年7月7日上午,首都各界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集會,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儀式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指出:“在此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擔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抵抗日寇侵略、驅逐日寇出中國。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侵略,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義無反顧投身到這場關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習近平總書記將親自為抗戰老戰士、老同志代表、抗戰將領或其遺屬代表頒發紀念章。看到這個消息,感慨萬分,思緒回到那個令人難以忘卻的烽火歲月。

1946年,國民黨政府建闞維雍、陳濟桓、呂旃蒙“抗日陣亡三將軍”墓以示紀念,在旁邊有國民黨第一三一師陣亡將士紀念碑,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題字。
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國人民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巍巍青山送寒暑,將軍墳前草枯榮。70年前的戰火硝煙早已消散,洗盡腥風血雨的桂林山水如今美麗嫵媚。那些用鮮血和生命捍衛家園的勇士,他們的英名流芳千古,這是不能忘卻的歷史,抗日戰爭中英烈用血與火鑄就的中華民族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