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瑜
現在的同安,流變中的同安,好像跟海洋的關系越來越弱了——地域上的內靠、切分,讓這塊土地離海洋越來越遠。哪怕是啟動采訪前談起美食,我能想到的也是“農耕美食”這組詞,同安似乎連海鮮都不“靠”呢。
是這樣嗎?
不久前,福建被確定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說起“海絲”歷史,人們往往會想到宋元時期,泉州港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興盛,但同安同樣與“海絲”淵源深厚。據史料記載,宋元時期由泉州港外銷的路線主要分為三路,這三路航線上,都發現了同安窯系產品。而以廈門同安汀溪窯為代表生產的珠光青瓷更是外銷瓷的“霸主”。盡管元代后珠光青瓷沒落,明清時期坑仔口龍窯所生產的陶器,仍從同安西溪坑仔口碼頭運出同安城,遠銷東南亞一帶。
如果講到人。清中葉以后最著名的海盜蔡牽,大清水師的高級將領李長庚,兩個同安老鄉,一匪一官,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中國東南海域角逐十余年,至死方休。而19世紀大清水師的主力戰船是同安梭船,這種船本只是當地漁船,竟被派上如此用場,現在本地船模師傅還會感慨其間智慧。
同安還有送王船的民俗,以呂厝華藏庵為盛。這種古老漁俗,也在時間長流中將信仰分靈,通過海洋帶向臺灣甚至更遠。如今與廈門僅有半小時船程的金門,就和同安有相近的信仰、建筑、宗族、村名……這座島嶼數百年來的風云人物,還把他們的痕跡留在了如今的同安。如果不是因為隔著海洋,這些痕跡在我們眼里,可能不會這么有魅力、有分量。
我們沒有深究,只找到了幾個同安人,讀了讀他們與同安的簡單故事,我們覺得他們的一些努力,也許可以讓同安與海洋走得更近些。
而且,理應更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