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
赤峰市巴林左旗三山鄉動物防疫站
大腸桿菌引起的犢牛腹瀉防治措施
孫成
赤峰市巴林左旗三山鄉動物防疫站
犢牛腹瀉是犢牛一種常發病,也是影響犢牛健康生長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大腸桿菌是引起新生犢牛腹瀉的主要病源菌。大腸桿菌在牧場環境里普遍存在。犢牛大腸桿菌病主要表現為腸炎或敗血癥狀常管理不嚴,不及時消毒和清洗導致新生犢牛容易接觸大量大腸桿菌,增加感染機會,導致1~20日齡犢牛的死亡。
根據癥狀診斷為犢牛腹瀉后一般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治療,首先為預防體內電解質的紊亂和補充水分,經常采用電解質調節藥(5%碳酸氫鈉)和低濃度葡萄糖溶液;其次針對病原菌,采用抗微生物藥(慶大霉素、氟喹諾酮類)進行治療。
犢牛大腸桿菌腹瀉
犢牛腹瀉是一種犢牛常發的臨床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以初春及夏末秋初多發,出生10天以內的新生犢牛多發生,并以拉稀便、軟便或水樣便,脫水和體重減輕為特征。哺乳期犢牛的飼養管理是奶牛生產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如果此時營養缺乏或管理不善,將造成犢牛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不僅給奶牛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也影響到犢牛的生長發育和成年后的泌乳性能。犢牛腹瀉是影響犢牛健康生長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腹瀉分為營養性腹瀉(如牛奶飼喂過量、牛奶成份突然改變、低質代乳品、奶溫過低等引起)和傳染性(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腹瀉。大腸桿菌是引起新生犢牛腹瀉的主要病原菌。犢牛大腸桿菌性腹瀉的主要表現為腸炎或敗血性疾病,日常管理不嚴、不及時消毒和清洗導致新生犢牛容易接觸大量大腸桿菌,增加感染疾病的機會,導致1~20日齡犢牛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犢牛舍或圍產圈(產房)因消毒清理不及時導致犢牛接觸大量的大腸桿菌,同時又不能獲得足量的高質量、高濃度的免疫球蛋白的初乳,環境條件惡劣,飼養密度過大,臍帶消毒不嚴、不及時,初乳溫度不合理導致免疫球蛋白獲取不足。
造成大腸桿菌在干奶牛、產房或新生犢牛舍設施中大量繁殖的環境因素會極大地增加犢牛感染的危險。另外即使高質量水平的抗體,也不能維持保護出生后2周內長期飼養于污染環境中的犢牛不發生大腸桿菌病,因此環境衛生非常重要。如果環境衛生很差的情況下犢牛出生20天內均可發生大腸桿菌病。
常在剛出生24小時內或7天內的犢牛容易感染,精神沉郁,虛弱無力,心跳過快,脫水,體溫降低。臨床癥狀常見發燒,吸吮反射能力嚴重下降甚至消失,粘膜高度充血,臍腫,存活時間較長的犢牛出現腹瀉。白細胞左移,低血糖(實驗室)。可根據臨床癥狀、流行情況、飼養狀況及剖檢變化等綜合分析判定。
根據臨床癥狀初步診斷,并結合實驗室診斷進一步確診。
血清免疫球蛋白測試
犢牛血清總蛋白:5.0~6.0克/dl是能達到防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
犢牛血清中IGg水平能達到>1600mg/dl是不可能感染敗血性大腸桿菌。
使用專業折光儀,測1~3日齡犢牛血清總蛋白。
三種濃度硫酸鈉各9毫升,加入0.1毫升犢牛血清樣品,室內溫度下沉淀1小時,而后按下列方式換算,即可獲得免疫球蛋白含量值。
測定辦法:

鑒于犢牛腹瀉病因是多方面的,故對本病治療應采取包括食餌療法、藥物療法和改善衛生條件,加強護理等綜合性措施。為此,應著重:改善衛生條件,注意護理,使之保持清潔干凈,保溫維護心臟,血管技能;改善物質代謝,恢復胃腸功能,抑菌消炎,防止酸中毒。
首先應除去致病原因,并根劇病情限制或減少犢牛飲乳次數及喂量,以緩解胃腸道的刺激;必要時可選行饑餓療法—是犢牛絕食0.5~1天。
本病的治療原則是抗菌、補液、調節胃腸機能和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
1.處方一
R:硫酸慶大霉素5毫升l*4支,青霉素400萬單位*1,支肌肉注射,每天兩次。
適應癥:主要用于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克酶白肺炎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等革蘭陰性菌引起的系統或局部感染
用量用法:
肌注:1次每千克體重1.5毫克(或每次80毫克),每8小時1次。對于革蘭陰性桿菌所致重癥感染或綠膿桿菌全身感染,1日量每千克體重可用到5毫克。靜脈滴注給藥可將1次量(80毫克),用100毫升液體稀釋,于30分鐘左右滴入,1日給藥3次。新生兒每千克體重1日2~4毫克,分2次給予。
注意事項
毒性反應與卡那霉素近似,因劑量小,故毒性反應稍輕。但若用量過大或療程延長,仍可發生耳、腎損害,應予注意。
對鏈球菌感染無效。由鏈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不應使用。
有抑制呼吸作用,不可靜脈推注。
2.處方二
R:奶里加犢肽(酒石酸泰樂、磺胺二甲嘧啶可溶性粉),0~7日以內的犢牛,每升加入2~3g,每天喂2次。
適應癥:預防和治療犢牛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主要用于治療敗血支原體引起家畜慢性呼吸道,敏感菌有金黃葡萄球菌、化膿鏈球菌、肺炎球菌、化膿棒狀桿菌等。
3.處方三
R:奶里加土霉素2個*2支,奶量減一半。連用3天,每天2次。
適應癥:主要用于防治畜禽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感染(如犢牛白痢、羔羊痢疾、仔豬黃白痢、幼畜副傷寒等)、巴氏桿菌、布氏桿菌感染及豬喘氣病、雞慢性呼吸道病;也常用于治療狗的立克次氏體病、貓的傳染性貧血,預防狗的衣原體病和鈞端螺旋體病;局部用于壞死桿菌所引起的子宮內膜炎及組織壞死等;作為飼料舔加劑使用,具有促進生長和提高飼料轉化率的作用。
用法與用量:
伝燜牽好1000千克飼料,預防狗鉤端螺旋體病750~1500克,連用7天;混飲:每升水,家禽100~400毫克,豬110~280毫克。
內服:一次量,每千克體重,家禽50毫克,豬、羊、犢、駒10~20毫克,狗、貓20毫克,一日2~3次。
靜脈或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體重,雞25毫克;豬、羊、牛、馬2.5~5.0毫克;狗、貓5~10毫克,一日2次。
注意事項:
本品內服能吸收不完全、不規則。應避免與乳類制品及含多價金屬離子的藥物或飼料共服。
成年反芻動物、馬屬動物和兔不宜內服;馬注射本品可發生胃腸炎,應慎用。
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可誘發二重感染、維生素B或維生素K缺乏癥和肝臟毒性等不良反應。
4.處方四
R:喂完奶半小時以后喂電解質,20度左右溫水里加點少量電解質。連用5~7天,每天2次。
電解質作用與用途:預防維生素缺乏癥,增強體抗力,防止引轉群接種疫苗等因素引起的應激反映.
5.處方五
癥重病例,應給予輸液、以緩解脫水、解毒和抗菌消炎、并增強機體抵抗力。將輸液的藥液加溫,便之接近體溫。補液量以脫水程度而定,原則上失多少水補多少水。
R: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1瓶;0.9%氯化鈉注射液500毫升*1瓶;維生素C注射液5毫升*2支;青霉素400萬單位*6支;氫化可的松注射液5毫升*2支。
5%碳酸氫鈉注射液50~100毫升、靜脈輸液。
根據犢牛發病癥狀診斷后主要使用藥品為:液體電解質(5%碳酸氫鈉),低濃度葡萄糖,對革蘭氏陰性菌有強力殺滅作用的抗生素(慶大霉素、磺胺類藥),結合青霉素。
對于液體治療程序:先了解心率情況后抗炎--補電解質--補糖。輸液時間1~2小時。如果有發燒情況,先考慮退燒。如果伴有肺炎癥狀,但還是考慮先退燒、治(胃腸道疾病)后只肺炎。但腹瀉牛伴肺炎時一般考慮使用的抗生素(青霉素和慶大霉素)。
患犢牛2~4天內患牛糞便常有較多的水分,如腹瀉超過4天,標明有其它微生物并發感染。可以停奶1天,補高質量的口服電解質,牛奶和電解不能飼喂,如果混合飼喂時容易堿化,干預皺胃凝乳塊的形成。因此尤其是病毒牛口服電解質和牛奶必須分開飼喂。
患犢牛如有能運動、有吸吮反應的話一般不要求靜脈治療,同時停止牛奶,可以給口服補充電解質葡萄糖溶液即可,但我們不能忽視重碳酸鹽缺乏所造成的代謝性酸中毒,每天口服4~6升堿化的電解質葡萄糖溶液。
為預防初生犢牛腹瀉,在飼養管理方面注意以下幾點:我們牧場要求改善妊娠母牛的飼養管理,保證胎兒正常發育,產后能分泌良好的乳汁,以滿足新生犢牛的生理需要。
為使犢牛盡早獲得抗病的母源抗體,在產后30分鐘內(至少不遲于1小時)喂上初乳,測定初乳免疫球蛋白含量在52~140毫克/毫升之間,并及早喂上初乳,對預防犢牛大腸桿菌是重要的一環。
日常管理不嚴,不及時消毒和清洗,導致新生犢牛容易接觸大量大腸桿菌,增加感染機會,引起0~20日齡犢牛死亡。
為了減少犢牛感染率,要求牛舍每天通風良好,濕度小,定期徹底清理、消毒犢牛舍,能減少犢牛感染接觸大腸桿菌的機會。
當犢牛輕度感染或非特異性腹瀉時也不能忽視,應該采取早治療早預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