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昕
黨校作為培養領導干部的搖籃,對領導干部進行黨性教育是責無旁貸的。習近平同志曾強調,在干部教育中黨性教育是關鍵。黨的用人原則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核心是黨性。我們與組織部、宣傳部等相關部門聯合辦班,實施走出去策略,深入各部門或各鄉鎮培訓,對課程相關部門進行點名培訓,舉辦長武大講堂等方式進行黨性教育,但仍有改進之處,應該統一認識端正理念,凸顯黨校教育特色,進一步完善“培訓-考核-提拔”的機制,突出黨校黨性教育的位置,進一步提高黨校教師的內在素質,給鄉鎮等基層組織的培訓注入黨性教育的課題。
一、黨性教育的理論依據和實際做法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是黨鞏固執政地位、實現執政使命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盡管從整體上看,黨員干部隊伍的思想覺悟、黨性鍛煉、知識結構、從政經驗等漸趨優化,然而也不可否認,一些領導干部出現了信念動搖、作風不實、脫離群眾以及消極腐敗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黨的形象,損害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因此,面對新形勢下黨員干部隊伍黨性修養的現狀,縣級級黨校一定要把黨性教育作為必修課 ,這既是歷史的繼承,也是責任的擔當!
長武縣委黨校近兩年充分發揮了“陣地”和“熔爐”作用,2013年至2014年底先后培訓干部126場次,培訓干部一萬多人次。我們的組織形式是:1、與組織部、宣傳部等相關部門聯合辦班,其他部門組織參訓人員,黨校出教師,共同辦班。參訓人員主要是縣級部門及各鄉鎮干部。2、實施走出去策略,與縣委組織部干部教育辦公室組成流動黨校,深入到各鄉鎮培訓。參訓人員主要是各鄉鎮干部及各村兩委會班子成員。3、應縣級部門的需要,黨校派教師走進縣級部門進行培訓。參訓人員主要是本單位人員。4、充分發揮黨校遠程教育平臺的作用,與組織部聯合發文對課程相關部門進行點名培訓。參訓人員主要是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員。5、舉辦長武大講堂,參訓人員由各單位臨時安排人員參加。
從課程內容上看我們設置了: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信仰;2、黨的理論創新與實踐;3、社會管理與服務;4、新農村建設與探索。
從授課方式上看,我們以講授為主間或夾帶些許討論和案例教學,但講授時注意縱觀古今特別是中國近代史,橫聯中外,突出主題,把課講得生動、易懂、并深刻顯現主題。例如針對一些埋怨學習的人,我們的老師用孟母三遷等故事簡單明了的強調了學習的重要;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時候,不但聯系中國近代史,而且還聯系了前蘇聯、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烏克蘭、克里米亞、頓涅茨克和蘆甘斯克,既講清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和來之不易,又講出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決不是濟世良藥,我們黨員群眾一定要分清是非,立場堅定。
二、縣級黨校黨性教育存在的幾點困惑
從以上陳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縣級黨校,其課程設置基本上適應培訓的需要,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筆者仍然有以下幾點困惑:1、機械認知黨性教育。這是縣級黨校在開展黨性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即僅僅知道黨性教育是黨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沒有真正理解開展黨性教育的意義、步驟以及目標。2、缺乏按需培訓理念。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明確指出:“牢固樹立按需培訓理念,把需求調研作為培訓計劃生成的必經環。”然而,我們縣級黨校對學員參訓需求的調研卻很少,即使開展了問卷調查、跟蹤訪談等調研,也通常是在學員入學之后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性教育培訓的針對性,無法滿足基層干部黨性教育的培訓需求。3、對培訓對象的認識有一定的偏差,總認為基層黨校的培訓對象是副科級領導干部,而對黨員群眾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視,忽視了由黨員群眾到黨員領導干部的這一個進程及這一個進程層面上的人群。4、在黨性教育培訓與考核方面,由于多數班是黨校與組織部或宣傳部聯合發文,黨校唱主角培訓,至于學習的過程、效果則由組織部或相關部門進行考核,導致考核和培訓沒有達成有機的統一,以致于各自為政,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提拔干部是否參考黨性鍛煉學習的成績,所有參訓人員及培訓老師不得而知。
三、對黨性教育的提升途徑的思考
近年來,縣級黨校從當地干部教育培訓的實際出發,不斷探索黨性教育規律,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黨性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切實提升基層干部的理論水平和黨性修養。但仍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一)統一認識端正理念,凸顯黨校教育特色
“黨校姓黨”是黨校教學的根本政治原則。作為培養領導干部的搖籃,黨校對干部進行黨性教育是其職責所在。1、正確認知黨性教育。基層黨員干部長期在一線艱苦奮斗,比較重視實際工作經驗,對理論學習相對輕視或忽視,對黨性教育的意義往往認識不足。讓他們進入黨校學習,就是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避免理論脫離實際,或者理論不能為實際服務的問題。只有讓基層黨員干部真正認識黨性教育在實際工作中的意義和作用,才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剔除在黨校學習就是黨性鍛煉的錯誤認識。絕大多數學員認為在黨校學習或聽了黨校老師的部分課程,就認為是黨性鍛煉。要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黨性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階級性、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集中體現,是黨的性質、特征、宗旨和作風的集中體現。它一方面表現在黨的整體上,體現在黨的理論、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正確,體現在黨的作風的優良和黨的制度的科學等方面;另一方面,它還具體體現在每一個黨員的政治立場、思想觀點、理想信念、道德操守、工作作風、紀律觀念和工作實踐等方面。3、制定課程要與時俱進、有針對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反復強調黨員領導干部黨性修養問題。從他提出要堅定理想信念,補足共產黨員精神上的“鈣”,到提出好干部“五條標準”,到提出領導干部要做到“三嚴三實”,再到今年年初提出領導干部“四有”要求和要做遵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及他多次強調的領導干部要始終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等等,這一系列重要論述都是對新形勢下黨性修養要求的新闡發,具有極其豐富、深刻的時代內涵,有著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為我們加強黨性修養提供了科學指導和基本遵循,應該認真學習領會。
黨性鍛煉,是指一個黨員在加入黨組織后,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互動中,繼續深化對黨性要求的理解,把黨性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不斷加以錘煉、提升的過程,也就是說,組織上入了黨,還要解決思想上入黨的問題,解決在行動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生的問題。
(二)進一步完善“培訓-考核-提拔”的機制,突出黨校黨性教育的位置
《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明確規定:“國家公務員在培訓期間的學習成績和鑒定作為其任職和晉升的依據之一。”為此,縣級黨校在干部黨性教育過程中,要著重加強學員學習檔案的建設和管理,認真記錄學員的培訓情況,將學員的綜合考核結果分類歸檔,作為組織人事部門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之一。組織部門在對后備干部提拔時把黨性鍛煉考核作為一項考核指標予以公示;對其他科級領導及黨員群眾進行年度考核時也把黨性教育作為一項考核內容和黨校共同考核,要使廣大黨員干部明白干部的黨性修養、思想覺悟、道德水平不會隨著黨齡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也不會隨著職務的升遷而自然提高,需要終生努力;黨性,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加以錘煉、形成和檢驗,也要在主觀的反思、檢討,甚至是痛苦的、反復的思想斗爭中得以總結和升華,再回到實踐中去檢驗、修正和提升,是一個黨員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過程。
(三)進一步提高黨校教師的內在素質
縣級黨校要努力造就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高素質黨校師資隊伍,這是充分發揮黨校主渠道作用的決定因素。我們近年來盡管督促本校老師勤學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近代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但是我們還應該:
1、提倡教師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歷經滄桑的中國社會相聯系,和風云變換的國際形勢相聯系,以現實詮釋理論,以提高理論在廣大黨員干部心中的地位,增強說服力。最終使理論在實踐中得以更為廣泛的應用。
2、安排黨校老師走出象牙塔經常下鄉,一位哲人說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黨校老師出去看看廣大群眾天天變美的生活,和其他干部聊聊日益改進的工作方法,掌握第一手資料,以便講起課來有血有肉。把自己發現的美廣為傳播。
3、安排知識功底厚、勤于學習、善于觀察、富于聯想的教師常去省市黨校聽課,以便理論和實踐得到充分的揉和。
4、安排黨校老師到紅色教育基地如照金、延安、井岡山實地學習,緬懷革命先烈,感受革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讓教師有所感受,讓感受感動學員,讓學員認清肩上重任,提高黨性覺悟。以便使黨性教育有聲有色,既有說服力又有感召力。
5、與縣委辦聯系派黨校老師列席縣委中心組學習,多渠道學習提高自己。
(四)、給鄉鎮及基層民間組織的培訓注入黨性教育的課題
在鄉鎮基層設立黨校或在農村基層村的農民專業技術合作社、各種協會添加黨性教育課程,對農村基層黨員及進步群眾也進行黨性教育,以便使黨性修養在全社會都有所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深入人心,社會正能量得以廣泛弘揚。
總之,黨校的培訓組織形式靈活多樣,教學方式日益更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但是黨性教育的基本核心不會松動。以上便是筆者對基層黨校黨性教育的一點粗淺認識,猶如蜻蜓點水,定多有不妥之處,還望同仁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