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核電領域的相對后來者,中國首個核反應堆在1991年才并入電網。但如今,這個國家正意在成為向全世界提供核技術的大玩家。對西方供應商而言,中國不僅是心甘情愿的客戶,亦是長期商業機遇。中國的核電企業正借助收購的知識產權開發本土的出口產品。如今的西方能源企業似乎也樂意以技術和經驗來換取從中國增長中獲利。作為眾多新興經濟體的領袖,中國已成功利用其地位為本國最新技術開拓市場。它與阿根廷和巴基斯坦等國的雙邊協議雖尚未意味著市場主導地位,但無疑正為中國核電技術的未來出口鋪平道路。中國有可能成為這個戰略產業的主角。(英國《金融時報》)
豐厚的利潤吸引一些非銀行業從業者紛紛開辦P2P貸款網站,隨著中國開始設法引導資本流向需要資金的小公司,并利用增加信貸來刺激經濟,由此導致的放貸熱潮可能增加系統風險。因此互聯網金融的繁榮具有潛在風險。(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
中國經濟進入了增量趨緩、質素趨升的量緩質升階段,發展政策要符合“三雙”策略(“雙目標”“雙結合”“雙引擎”)的要求。在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有“三雙”模式的特點,即后工業化與新工業化并進的“雙工業化”,政經改革并進的“雙改革”,及政府提供公共產品與良好創新創業環境的“雙提供”。“雙工業化”反映了在高速發展下,不同發展階段的擠疊現象。避免在走向后工業化時出現工業空洞化的問題。“雙工業化”又必須建基于“雙改革”上:“雙改革”提供公平競爭、合理分配和消減行政障礙等必要條件。在政府的“雙提供”中,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已毋庸置疑,在民生、基建等方面正加大投入。(香港大公網)
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不斷推進,各省正在尋找將它們自身的經濟計劃同國家戰略相整合的辦法,從而為地方企業和工人帶來機會。為了推動“一帶一路”計劃,中國如今已經建立了400億美元規模的絲路基金并在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用于提供財政支持的小規模機制。中國各省的官員正在考慮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基金和有關的貿易與商業機會。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之際,他們正努力確保持續的增長和就業。“一帶一路”既是一個經濟政策,也是一個外交政策。它的這種雙重性質意味著,省級政府將繼續就中國作為一個整體如何在海外行事加強它們的影響力。(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
由于最近歐洲企業資金缺乏、國有資產謀求私有化及歐元大幅貶值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得到了對歐投資的大好時機,規模從2010年的20億歐元大幅上漲到2014年的180億歐元。對歐投資潮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投資重點從原材料變成品牌和技術;二是投資的產業多元化,從基礎設施到制造業,從食品到房地產,從度假休閑到奢侈品營銷,都能看到中國資本的影子;三是收購手法與時俱進。但投資熱潮仍面臨很大挑戰,中企喜歡將經營權牢牢集中在手中,而忽視當地管理者的意見,這種做法或許將給企業的發展和盈利帶來困難。(英國《經濟學人》)
根據“智能伙伴關系”公司發布的最新《另類投資報告》,如今中國投資者占到規模達30億美元的全球集郵市場的三分之一。這份報告披露,在世界各地的6000萬名收藏者中,有2000萬人居住在中國。平均而言,中國富人持有的“財寶資產”(如稀有郵票、錢幣、繪畫和經典汽車)占其總資產凈值的18%。(英國《金融時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