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升紅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激情引趣 ? 優化 ?課堂教學
“激情引趣”是一種課堂教學方法,是教師運用一定方法或手段,通過創設一些情境或舉辦一些活動來激發學生情感,引發學生對學習知識、探索問題產生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指對事物向往、迷戀并積極追求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生學習的情感動力。一個人只有在感興趣的事物面前,才可以保持集中的精力,去主動探索。為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在教學過程中把握時機,適時激趣,激活學生的思維,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好習慣,讓他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佚事引介,以“懸念”激趣
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心強、愛聽故事,教師可結合課文實際,從作者生平、趣聞軼事、寓言典故等方面進行導入。如筆者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在課堂伊始就直接告訴學生要給他們講一個故事,這時學生馬上就睜大眼睛看過來,集中了注意力。然后我采用懸念法介紹說:“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當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并不難;然后,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后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得益于我小時侯的一段經歷。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嗎?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頓·亨特。他小時侯的一段經歷是什么呢?請看課文。”學生一下就投入到書本中去了。
二、以“演”代講,情境體驗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親自參與,動口、動手、動腦,比讓學生充當旁觀者被動地吸收知識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這種“主體—參與”的教學模式能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提升教學水準。初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生性活潑好動,參與意識強烈。教師讓其充分參與,一方面滿足了他們的心理愿望;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激發出創新的火花。如教《石壕吏》時,我選了兩位平時成績不好、又有些調皮的男同學扮演小吏,一位女生扮演老嫗,讓他們略加打扮就上臺表演。一上臺,由于怯場,表演的學生放不開,馬上就有學生批評:“差役不夠兇狠,不像”“老嫗在痛失愛子后怎么還笑得出來,應該傷心欲絕”“不對,老師,他這里的臺詞說錯了”……就這樣全班在說笑、爭辯、表演中,既背熟了課文,加深了理解,又學得興趣盎然。
三、巧設誦讀,體驗情感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誦讀這一環節是必不可少的。朱自清說過:“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可見,誦讀是感悟語言最有效的方法。誦讀有助于理解文章,有助于積累語言,有利于交談、發言、復述、演講、辯論、主持、協商等多方面語文能力的形成和優化。課文當然要讀,但要讀出趣味,就要講究方法。我們應該根據文本的特點,創造性地運用方法,要有所創新,并富于變化。如《安塞腰鼓》適宜表演讀。在這堂課上,全班人都是舞臺上的演員,分女領、男領,女齊、男齊、男女齊讀,這樣既讀得清晰,也讀得氣勢磅礴,讀得有味、有趣。又如《威尼斯商人》宜截取高潮部分,分角色朗讀。我要求學生揣摩戲劇中人物夏洛克和鮑西婭的口氣,再配以肢體語言,繪聲繪色地度,自然就趣味盎然了。不管是《安塞腰鼓》還是《威尼斯商人》,對于這些本身就包含著無限趣味的材料想要讀出趣味,當然容易。但是平實的說明文,如何讀出趣味來呢?筆者是這樣做的:以《中國石拱橋》為例,把課文分成八個部分,分八個小組準備;然后宣布規則,不能加一字,不能減一字,不能錯一字,否則沒有改正的機會,誰讀錯就自動坐下,由本組后面的學生再接下去讀,哪一組讀的人最少,哪一組就獲勝。實踐證明,這種方法確有化枯燥為活躍之效用。
四、唱比說好,活躍氣氛
在教學蘇軾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時,可以借用王菲的《但愿人長久》來教學生演唱,或者師生共同吟唱。這樣,就把詞的內容唱了出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詩詞的意境。
五、愛屋及烏,課余造趣
我國有句成語叫“愛屋及烏 ”,比喻愛那個人也連帶著喜愛跟他有關系的人和物。因此,除了在課堂上讓學生興味盎然地學語文外,我還在課余時間抓住學生的“心”,讓他們喜歡我這個語文教師,進而讓他們喜歡語文這個科目。我利用班會課、自習課帶他們上學校閱覽室、圖書館自由借閱喜歡的書籍,并和他們交流讀書的感受,這樣,既指導了學生的閱讀,又了解了學生的內心,可謂一舉兩得。而且,我與學生的感情也更親近了,很多學生都來向我請教,有時還開開玩笑。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學語文的狀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喜歡上語文課、樂于做語文作業了,課堂上再也沒有出現沉悶的氣氛,也不用擔心學生沒有完成作業。這就是愛屋及烏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角色關系,這樣才能優化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情感深化語文的教學效果,激情引趣使得學生樂于學語文,教師只有在成功的激情引趣中,才能深刻地體會到教學成功后的其樂無窮。
參考文獻:
[1]姚應敏.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激情引趣”[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1).
[2]蔣士會.試構“主體—參與”教學模式[J].教育科學研究,2003(10).
[3]劉光容.如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J].學知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