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豐(朝陽市公路管理處,遼寧 朝陽 122000)
鴨綠江大橋地震地質災害評價
劉豐
(朝陽市公路管理處,遼寧朝陽122000)
摘要:以下介紹了鴨綠江大橋場址工程地質條件,通過對工程地質條件分析、隱伏構造分析和有關土層參數的測試,對地震地質災害做出評價,并對后續的設計和施工提供合理性建議。
關鍵詞:工程地質;隱伏斷裂;地質災害
為了加強中朝兩國間的交流,在遼寧丹東建造了鴨綠江大橋,該橋位于丹東新區的國門灣附近,連接丹東新開發區浪頭鎮國門灣和朝鮮新義洲南側龍川。大橋設計為懸索式,路線全長20.4公里,寬33米,雙向4車道。橋位附近鴨綠江水域寬約1.5km,最大水深約7~10m。
鴨綠江大橋工程橫跨鴨綠江,鴨綠江大橋東岸為中國境內的丹東市浪頭鎮,西岸為朝鮮的新義州地區。(圖1)。橋位區地貌為河谷平原地貌,地勢略有起伏,兩岸地面高程在2.98-6.98米之間。
根據勘察結果,場地勘察深度范圍內的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沖洪積素填土、粉質粘土、粉砂、卵石、粉砂質板巖、鈣質板巖、砂巖等。
為了查明場區及附近的隱伏斷裂構造,特別是鴨綠江等斷裂是否在場地附近通過,了解場地地下深、淺部的情況,采用淺層人工地震法在江中和陸地上進行了探測。布置的測線見圖2:
鴨綠江內:順橋軸線方向布置兩條水域測線(Ⅰ—1為擬建橋線路、Ⅰ—2為備選橋線路);垂直橋軸線的順水方向布置一條測線(Ⅳ);
陸域:在鴨綠江西岸沿橋位線方向和垂直橋位線(沿鴨綠江邊)各布置一條測線(Ⅱ、Ⅲ)。
根據淺層人工地震的探測結果(圖2),所有水域測線地震成果未發現明顯斷層異常,表明水域橋位區基本上無斷層和破碎帶通過。
本項工作共布設了10個測點,其中在中方大橋延伸方向鉆孔ZK1與ZK 2之間均勻布設5個測點,在朝方大橋延伸方向鉆孔ZK4 與ZK7之間均勻布設5個測點。各測點測試結果列于下表。

場地卓越周期測試結果
根據測試結果,場地卓越周期在0.2226-0.3200s之間,場地平均卓越周期為:0.2657。
場地自然地形平坦,鉆孔結果顯示,場地內的土層主要為素填土、粉質粘土、粉砂、卵石、板巖、砂巖等,鉆探深度內沒有可能震陷軟土層存在,不會發生震陷;場地地形平坦,沒有基巖出露,隱伏斷裂勘測證實場地內沒有活動斷裂存在,故場址區內不會發生地震地表破裂、泥石流等地震地質災害。
(1)場地內地層沉積有序,層厚變化不大,土體性質呈現沖積特征,不同的鉆孔剖面揭示地層的工程性質一致,屬于同一個工程地質單元,不需要進行工程地質分區。
(2)判定場區可能會發生輕微液化外,不會發生震陷、邊坡失穩、地震地表破裂等地震地質災害。
參考文獻:
[1]遼寧省區域地質志[M].地質出版社,1985.
[2]遼寧水文地質圖集[M].遼寧省地質礦產局,1987.
[3]公路路基設計規范[S].(JTGD30-2004).
[4]公路隧道設計規范[S].(JTJD70-2004).
[5]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JTJ0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