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散文可以以實物、空間、人或人的某種情感為線索,那么如何尋找散文的線索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主題。
每一篇優秀的散文都應該具有明確深刻的主題,因此,閱讀文章時,應首先從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審視、把握文章的線索,這種方法適用范圍最廣。散文最大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復雜的文章,只要我們把握住它的“神”,那么無論有無外部標志或內部標志,都能準確地把握它的線索。如《我的老師》一文,作者記敘的事情雖多,但都是為了表現蔡老師是最令“我”難忘的老師,抒發了“我”對蔡老師的深厚感情。確定這一主題后,不難發現本文的一條感情線索: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
二、注意文章中經常出現的事物。
很多以敘事為主的散文常用一個具體的事物或者象征事物貫穿全文,連接文章材料,作為行文線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背影》在文中出現了四次,分別是回憶背影、引出背影、刻畫背影、再現背影,全文一脈相承,表現了作者對父愛的理解過程和父子間的真摯感情。
三、注意體會文章中感情的變化。
散文具有很強的抒情性,有些文章傾注了作者深深的感情,甚至感情線索常常是隱伏于記敘的內容之中的,這就需要在閱讀時細心分析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感情發展變化的軌跡,以此找出文章的線索。如《阿長與〈山海經〉》,作者寫了很多生活瑣事,表達了作者對阿長的厭惡之情,但這并不是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阿長買來《山海經》,使作者對阿長的感情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認真梳理,不難發現一條作者的感情變化線索:實在不大佩服她——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這種敬意逐漸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發生新的敬意,所以,作者的感情變化就是組織材料的線索。
四、注意文章中具有提示性的時間或者空間詞語。
在許多寫人記事及游記類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時空轉換的詞語,閱讀時如果把這些詞語連接起來看,就能領悟、把握文章的線索。如朱德《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有許多表示時間的詞語:“從我能記憶時起”“到四五歲時”“到八九歲時”“1895年”“1900年”“1908年”……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母親優秀品德的許多事情,便一樁樁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時間為線索組織安排材料的。又如《桃花源記》當中有不少表示地點和方位的詞: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不同的處所正表明了空間的變換,由此引出了豐富多彩的記敘內容,據此可以斷定此文的線索是:漁人的行蹤。
尋找散文線索的方法當然不止以上幾種。我們在閱讀散文的時候,只要方法適當,就能找到文章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