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維征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第四中學 733211)
談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參與”
岳維征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第四中學 733211)
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主體參與”形式,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創造提出問題和發表見解的機會,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各種能力,使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從而保證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收獲。
語文教學 學生 主體參與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它不僅向學生傳授一定的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學習,貫徹課堂教學“十六字”原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主體參與、分層優化、及時反饋、激勵評價”的十六字教學原則中,“主體參與”是核心,其實質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融入自己的主見,形成自主學習。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說明教師要把塑造主體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而“主體參與”的運用恰能達到這一要求,它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創造提出問題和發表見解的機會,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各種能力,使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從而保證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收獲。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確保學生的“主體參與”呢?筆者做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嘗試: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的目標,也是學生“學”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只有把學習目標告訴學生,才能使學生參與并實踐學習目標的全過程。明確目標應根據不同教材、不同學生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一般來說,大部分課時目標均可由教師在課前直接告知學生;對知識點多的課時目標,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揭示,最后再進行歸納;有些目標還可以給學生課前提出。比如學習“基礎訓練”可根據標題在課前先向學生提出學習目標,再讓學生具體學習。這樣,上課伊始,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學習激情高漲,喚起了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使他們以最佳的狀態自覺地參與學習,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學生參與程度的大小是衡量教學質量高低的主要標準。課堂上,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一些學生就舉手準備回答,這些學生在通常情況下應該說是參與了教學過程,但另一些未舉手的學生是否也一定參與了教學過程呢?這就難以確定了。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要根據學科的性質將知識點合理分解,難易要適度,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力爭體現既“妙”又“趣”,做到妙趣橫生。往往一個恰到好處的提問,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花引來百花香”的效果,學生一般都有很強烈的表現欲和成就欲,所以每當聽到教師提出的問題時,都想急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于是會產生參與的激情,在課堂上各抒己見,知無不言。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相互之間都得到了啟發、交流,使得問題在熱烈的討論氣氛中得到了圓滿、徹底解決,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學生的質疑問難,使得教學活動可以更深入。學生的求知欲都很強烈,在課堂上急于找到自己讀書時碰到的疑難問題的答案,教師應抓住這一心理特征,激勵學生大膽質疑,并因勢利導,激發學生主動討論,認真剖析,借此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分析課文內容,挖掘課文含義。在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對“四周圍黑洞洞,經常碰壁,鼻子扁了”這句話,學生提出疑問:“四周圍黑洞洞的,魯迅為什么偏偏去碰鼻子呢?”這時,教師并不急于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思考:“請大家想一想,魯迅當時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里?結合上節課教師給大家介紹的時代背景,看誰能想出它的真正含義?”教師這樣輕輕一點撥,一些同學就回答出來了:“四周黑洞洞是一種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黑暗的舊社會,魯迅敢和黑暗的舊社會‘碰’,充分表現了他敢和舊社會做斗爭的勇敢精神。”就這樣,從一個問題掀起了高潮,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生爭著回答,通過自己的理解,真正掌握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俗話說:贈鮮魚一筐,不如送一張漁網;贈一只野羊,不如給一桿獵槍。如今,對學法指導早已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授人與魚”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主旋律。通過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主要的是要學生從“學會”變成“會學”。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在一定意義上說,方法是能力的核心,那么,指導歸納學法決非易事,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指導。我在教《貓》這篇課文時,在歸納寫作特點上,是這樣引導的:
教師:同學們認為《貓》這篇課文是什么體裁的文章?
學生:描寫動物的記敘文。
教師:為什么作者能把貓寫得這樣生動、具體呢?
學生:是因為作者喜歡貓,認真觀察,描寫時就能抓住貓的特點。
教師:對!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作者抓住貓的特點還采用了什么方法進行描寫的呢?
學生:還采用了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描寫方法。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得出了描寫動物類文章的方法—“三步法”:①細致觀察,有序地觀察;②觀察要有重點,要抓住動物的特點;③觀察時要注意動物的靜態和動態。
從上述教學片段中,明顯地看出教師在課堂上起到的僅僅是點撥引導作用,充分發揮的是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整體教學中,個體品質的差異性決定了學生參與的差異,所以,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就要注意到學生參與的廣泛性,決不能顧此失彼,要注意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運用一些靈活多樣的形式,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如在課堂上組織大大小小的討論,有全班的、有小組的、有同桌的,有時為照顧那些不善言辭的同學參與教學活動,還可以用板書參與的形式。此時,教師有目的地參加幾個小組的活動,幫助學生或啟迪思維、或捕捉問題,這樣,每個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都能在參與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如此循序漸進,課堂教學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責編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