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 皇甫安
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裝飾藝術藏品博物館,該館中國銀器的收藏品雖數量不多,但大多是歷年的征集品和傳世遺物。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中國銀器藏品的時間跨度很大,從唐代到民國時期,有近1400年的歷史。從我們多年對外銷銀的研究來看,這些銀器類型絕對是中國銀器中的瑰寶。
下面擇選該館收藏的幾件銀器精品介紹如下。
17世紀晚期的中國銀茶壺(圖1),它是眾多藏品中的一顆明珠。從外形上看,這件器物在西方人眼里毫無疑問就是中國的產品。然而更為確切地說,這實際上是中國制造的專供外國人購買的銀酒壺,因為直至今日還未發現在中國有使用類似形狀或大小的古代銀器。對比康熙時期中國人普遍使用的銀壺(圖2),便能夠更明顯地證明以上觀點。因為在17世紀,中國國人使用的銀器大多都使用了圖2這種鍍金裝飾設計工藝,而圖1中的銀酒壺并沒有使用這種設計。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這件茶壺,從銘文上可以推斷出此物是出自廣州工匠之手,當年由一位英國商人[1]—普特蘭上校(Colonel Putland)從中國購置,并且之后在普特蘭家族代代相傳。另外,此物還在倫敦的金匠大廳(Goldsmiths Hall)進行過檢測分析,證實是在這個時期制作的中國銀器之一,當時大部分產于中國卻有著仿異域風格的銀器都使用了外來的銀料。
圖3是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年代最早的一件中國銀器,是一個產于唐代且質量上乘的銀杯,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這只杯子雖產于公元750年,制作精良,顯然是受到了波斯(薩珊王朝時期)工藝的影響。域外的銀藝被介紹到中國并在宋代得到了繼承與發展,最終在12世紀晚期形成了一種能被辨認的“中國風格”。此銀杯杯壁厚度適中,表面銘刻主題使用了精湛的技藝并且底部附有銘文。該器物是在所謂的外銷銀時期(1785~1940年)被帶到了英國 。
銀絲工藝裝飾的銀盒(圖4),據描述顯示,該盒約產于1935年,盒上刻有“李生”(Li Sheng)銘文。經觀察,這只銀盒更像是20世紀早期或19世紀末的產品,而李生則可能是一名零售銀匠。銀盒內部有木質內層,由此推斷該銀盒可能是用于存放香煙或雪茄。銀絲工藝裝飾在其他文化中更多是應用在制作女性使用的產品上,但是中國銀器的銀絲工藝裝飾卻用在了18到19世紀男性器物上。這只銀盒表面的銀絲工藝裝飾與18世紀精致的中國銀絲工藝作品有所差別,但相比之下其盒蓋的紋飾工藝卻要復雜得多。
一對附有“李生”銘文的銀絲工藝裝飾燭臺(圖5),雖不精美,卻是20世紀初眾多中國銀燭臺中唯一兼具銀絲工藝和網紋工藝裝飾的燭臺。銀絲工藝裝飾早在12世紀率先由薩珊王朝時期的猶太銀匠通過絲綢之路帶到東方,繼而引入中國;緊隨其后,則是由另一批猶太銀匠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帶入中國。這兩批猶太銀匠大多來自印度西南端的喀拉拉邦(Kerala)和西孟加拉邦的加爾各答(Calcutta)。
論及銀絲工藝,從各方面的研究表明,18世紀的中國銀絲工藝裝飾產品各方面遠勝于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的產品。這些工藝的運用能夠確認是在廣州,但是不能確定究竟是猶太銀匠接到零售商的訂單制作出的器物,還是猶太銀匠將這項技藝傳授給了中國的工匠。前一種情況可能較為接近歷史真相,因為猶太工匠在歷史上的流動性非常大,廣州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足為奇。
這種中國銀絲工藝銀器的存在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不僅這種工藝技術傳播到了中國,而且傳統精良銀藝和中國銀器風格都受到了近幾個世紀域外風格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是來自波斯。世界上各種銀器類型本質上都曾受到過其他文化和國家的影響,從而得到了提升與發展。不過,其他金屬加工的產品也需要特別關注,如金器和青銅器,這些金屬器的工藝及風格卻常常保持著其自身的特色。前文已提及中國銀器的工藝不可否認曾經受到過薩珊王朝時期波斯工藝和技術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了絲綢之路上許多國家的影響,并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沒有減弱中國銀器的重要性。歷史上出現了多次王朝更替,銀器的風格和工藝卻沒有消亡,反而在別處得到了保留甚至發展得更好。由此可見,即使是這樣小眾的銀器藏品的制作工藝,也能為觀眾道出一段歷史故事來。
除以上藏品之外,目前不僅是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就連其他大多數博物館,也通常只關注一些主流的中國銀器收藏,卻忽視了那些具有歷史意義和內涵的小眾器物,其對中國銀器藏品的重視程度令人深為惋惜。能夠從記載中查閱到的,就只有201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國際交流系列叢書”最新出版的《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卷》中選擇收錄的該館僅有的8件中國金銀器 。這說明了研究者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藏品的意義所在,于是就沒有竭盡全力使其成為具有深遠意義的藏品類型,當然也就難以打開這些中國銀器歷史的秘密。事實上,這種現象在眾多博物館中十分普遍。又由于所藏中國銀器數量有限,因此就難免忽視對這些器物進行深入的研究。一旦中國銀器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就難于在眾多藏品中突顯其價值。
同倫敦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一樣,許多城市的人們不僅沒有意識到中國銀器的價值,更無法認識到中國可能是使用金屬銀制作器物時間最長、最持久,并一直保持制作銀器的傳統的國度,更不用提對在這樣的傳統下存在著的一種制作“中國外銷銀器”(Chinese Export Silver,后文簡稱“外銷銀”)的現象的研究。筆者一直從事中國銀器的歷史研究,從橫跨155年的生產歷程來看,外銷銀可能是在全球銀器家族中最龐大的類型,但可惜的是,對于每一件器物個體的研究,現在看來不但缺乏足夠的信息,甚至存在信息錯漏。這種長期被曲解,甚至完全被忽視的現象,不得不讓人深感可惜。
“外銷銀”這個概念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但此說法實際上并不是一個非常恰當的表述,并不完全適用于這種銀器類型本身。事實上,當時的研究是基于美國一位18~19世紀麻州灣(Massachusetts Bay)的商人的家族傳世品。這些遺產雖然數量巨大,但是所包含的歷史信息有限。他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早期活躍于波士頓與廣州之間,于是這些傳世品便理所當然被認為是從中國出口的銀器,外銷銀這一說法便源于此。所謂外銷銀的研究也是這位商人的后裔所提出的。實際上,這方面的研究僅僅是基于一些被帶到美國并且數量有限的銀器而得出的結論,卻被一直沿用至今,顯然,是一種不準確的假設。根據我們最近的研究成果顯示,外銷銀時期大約只延續了55年(1785~1840年),且當時僅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銀器從廣州出口至西方,而其余大多銀器都是在中國生產,且僅供國內使用。這方面的內容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裝飾藝術藏品博物館,該館中國銀器的收藏品雖數量不多,但大多是歷年的征集品和傳世遺物。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中國銀器藏品的時間跨度很大,從唐代到民國時期,有近1400年的歷史。從我們多年對外銷銀的研究來看,這些銀器類型絕對是中國銀器中的瑰寶。
下面擇選該館收藏的幾件銀器精品介紹如下。
17世紀晚期的中國銀茶壺(圖1),它是眾多藏品中的一顆明珠。從外形上看,這件器物在西方人眼里毫無疑問就是中國的產品。然而更為確切地說,這實際上是中國制造的專供外國人購買的銀酒壺,因為直至今日還未發現在中國有使用類似形狀或大小的古代銀器。對比康熙時期中國人普遍使用的銀壺(圖2),便能夠更明顯地證明以上觀點。因為在17世紀,中國國人使用的銀器大多都使用了圖2這種鍍金裝飾設計工藝,而圖1中的銀酒壺并沒有使用這種設計。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這件茶壺,從銘文上可以推斷出此物是出自廣州工匠之手,當年由一位英國商人[1]—普特蘭上校(Colonel Putland)從中國購置,并且之后在普特蘭家族代代相傳。另外,此物還在倫敦的金匠大廳(Goldsmiths Hall)進行過檢測分析,證實是在這個時期制作的中國銀器之一,當時大部分產于中國卻有著仿異域風格的銀器都使用了外來的銀料。
圖3是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年代最早的一件中國銀器,是一個產于唐代且質量上乘的銀杯,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這只杯子雖產于公元750年,制作精良,顯然是受到了波斯(薩珊王朝時期)工藝的影響。域外的銀藝被介紹到中國并在宋代得到了繼承與發展,最終在12世紀晚期形成了一種能被辨認的“中國風格”。此銀杯杯壁厚度適中,表面銘刻主題使用了精湛的技藝并且底部附有銘文。該器物是在所謂的外銷銀時期(1785~1940年)被帶到了英國 。
銀絲工藝裝飾的銀盒(圖4),據描述顯示,該盒約產于1935年,盒上刻有“李生”(Li Sheng)銘文。經觀察,這只銀盒更像是20世紀早期或19世紀末的產品,而李生則可能是一名零售銀匠。銀盒內部有木質內層,由此推斷該銀盒可能是用于存放香煙或雪茄。銀絲工藝裝飾在其他文化中更多是應用在制作女性使用的產品上,但是中國銀器的銀絲工藝裝飾卻用在了18到19世紀男性器物上。這只銀盒表面的銀絲工藝裝飾與18世紀精致的中國銀絲工藝作品有所差別,但相比之下其盒蓋的紋飾工藝卻要復雜得多。
一對附有“李生”銘文的銀絲工藝裝飾燭臺(圖5),雖不精美,卻是20世紀初眾多中國銀燭臺中唯一兼具銀絲工藝和網紋工藝裝飾的燭臺。銀絲工藝裝飾早在12世紀率先由薩珊王朝時期的猶太銀匠通過絲綢之路帶到東方,繼而引入中國;緊隨其后,則是由另一批猶太銀匠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帶入中國。這兩批猶太銀匠大多來自印度西南端的喀拉拉邦(Kerala)和西孟加拉邦的加爾各答(Calcutta)。
論及銀絲工藝,從各方面的研究表明,18世紀的中國銀絲工藝裝飾產品各方面遠勝于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的產品。這些工藝的運用能夠確認是在廣州,但是不能確定究竟是猶太銀匠接到零售商的訂單制作出的器物,還是猶太銀匠將這項技藝傳授給了中國的工匠。前一種情況可能較為接近歷史真相,因為猶太工匠在歷史上的流動性非常大,廣州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足為奇。
這種中國銀絲工藝銀器的存在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不僅這種工藝技術傳播到了中國,而且傳統精良銀藝和中國銀器風格都受到了近幾個世紀域外風格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是來自波斯。世界上各種銀器類型本質上都曾受到過其他文化和國家的影響,從而得到了提升與發展。不過,其他金屬加工的產品也需要特別關注,如金器和青銅器,這些金屬器的工藝及風格卻常常保持著其自身的特色。前文已提及中國銀器的工藝不可否認曾經受到過薩珊王朝時期波斯工藝和技術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了絲綢之路上許多國家的影響,并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沒有減弱中國銀器的重要性。歷史上出現了多次王朝更替,銀器的風格和工藝卻沒有消亡,反而在別處得到了保留甚至發展得更好。由此可見,即使是這樣小眾的銀器藏品的制作工藝,也能為觀眾道出一段歷史故事來。
除以上藏品之外,目前不僅是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就連其他大多數博物館,也通常只關注一些主流的中國銀器收藏,卻忽視了那些具有歷史意義和內涵的小眾器物,其對中國銀器藏品的重視程度令人深為惋惜。能夠從記載中查閱到的,就只有201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國際交流系列叢書”最新出版的《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卷》中選擇收錄的該館僅有的8件中國金銀器 。這說明了研究者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藏品的意義所在,于是就沒有竭盡全力使其成為具有深遠意義的藏品類型,當然也就難以打開這些中國銀器歷史的秘密。事實上,這種現象在眾多博物館中十分普遍。又由于所藏中國銀器數量有限,因此就難免忽視對這些器物進行深入的研究。一旦中國銀器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就難于在眾多藏品中突顯其價值。
同倫敦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一樣,許多城市的人們不僅沒有意識到中國銀器的價值,更無法認識到中國可能是使用金屬銀制作器物時間最長、最持久,并一直保持制作銀器的傳統的國度,更不用提對在這樣的傳統下存在著的一種制作“中國外銷銀器”(Chinese Export Silver,后文簡稱“外銷銀”)的現象的研究。筆者一直從事中國銀器的歷史研究,從橫跨155年的生產歷程來看,外銷銀可能是在全球銀器家族中最龐大的類型,但可惜的是,對于每一件器物個體的研究,現在看來不但缺乏足夠的信息,甚至存在信息錯漏。這種長期被曲解,甚至完全被忽視的現象,不得不讓人深感可惜。
“外銷銀”這個概念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但此說法實際上并不是一個非常恰當的表述,并不完全適用于這種銀器類型本身。事實上,當時的研究是基于美國一位18~19世紀麻州灣(Massachusetts Bay)的商人的家族傳世品。這些遺產雖然數量巨大,但是所包含的歷史信息有限。他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早期活躍于波士頓與廣州之間,于是這些傳世品便理所當然被認為是從中國出口的銀器,外銷銀這一說法便源于此。所謂外銷銀的研究也是這位商人的后裔所提出的。實際上,這方面的研究僅僅是基于一些被帶到美國并且數量有限的銀器而得出的結論,卻被一直沿用至今,顯然,是一種不準確的假設。根據我們最近的研究成果顯示,外銷銀時期大約只延續了55年(1785~1840年),且當時僅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銀器從廣州出口至西方,而其余大多銀器都是在中國生產,且僅供國內使用。這方面的內容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