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詠儀
【摘 要】孫中山先生評價科舉制度是 “自世卿貴族門閥舉薦制度推翻,唐宋厲行考試,明清峻法執行,無論試詩賦、策論、八股文,人才輩出;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月”,認為其利大于弊,并倡導建立考試院體制。而從科舉考試卷的內容及格式中,可考見科舉考試之運轉,鑄之為鏡鑒,以利于今日人才選拔制度使之臻于完善,實屬一葉知秋之歷史見證品。
【關鍵詞】清代科舉 科舉考試卷 府縣學 生員 鄉試 正課 書院 貢院 科舉格式
此為清代廣州府南海縣科舉考試卷,縱27厘米,橫88厘米,重5克。現存由右至左合共為六通半。第一通印有藍邊大長方框,靠下約占全版3/4。右側見有“一等第五十二名 陳國儀”。大長方框內,靠上正中處有藍色豎小長方框,內見“南海學生員”字樣,下方有兩個藍線圓圈,分別內注“正課”二字,加蓋一長方體朱墨厚邊官印。第二通右上方有手批“文筆宣雅”。第三通至最后,印有考生答題所用紅格(每通可寫126字)。該考生所書文章題目為“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字跡端正秀麗。該卷對了解清代廣東地區科舉考試情況具有研究和參考價值。
清代科舉考試這一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首先是童試,童試即童生試,應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統稱童生。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屬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據“府學生員與學臺啟程回京復命以后,不待散歸各縣,即由知府送往府學入學。其他秀才回縣,則另由縣官定期召集,送至縣學(儒學)入學”[1],以此可知撥府者稱府學生員,留縣者稱縣學生員,該卷考生陳國儀則應為留南海縣入學的生員。各縣的生員名額分配則以“視各縣的人口,賦額乃至文化教育水平而定,多者三四十名,少者只有八名或六名,遇有捐輸報效特多特大的縣份,國家也可以增加‘增廣生的名額”。[2]
清代生員分兩類,一種是經過考核分數較高,可享受膏火補貼(指求學的費用),能參加鄉試者屬于正課生。另一種是經考核而成績靠后,不能享受膏火補貼的稱為附課生。從試卷中藍線圓圈分別內注的 “正課”二字,可以得知考生陳國儀是經過考核分數較高的生員,并且能夠享受學費補貼。
該卷所提及的“南海”,除包含今廣東佛山禪城和南海區外,還有廣州荔灣區和越秀區西半部。此地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涌現出康有為、陳啟源、詹天佑、何香凝、羅登賢等一大批熠熠生輝的杰出人物。
生員資格獲得后,接下來參加的是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稱鄉試。該卷考生陳國儀便具有參加鄉試的資格。鄉試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照例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皇家喜慶之事加科稱為恩科。由皇帝欽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獲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生員、監生、貢生均可參加。考試通常安排在八月舉行,因此叫秋試。 考中的稱為舉人,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鄉試三年才有一次,考生到達考試地點后找到方便應考的棲身之所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考生們一般都會提前二十天左右趕到省城或京城。如果一個考生七月十五日左右到省城,到八月十六日考完,而鄉試的成績一般要在二三十天以后才能出來,那么他們至少要在省城住將近兩個月”。[3]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省的貢院附近客棧匯集,很多地方也設有專門接待考生的試館或者會館。但畢竟考生只是三年才來一次,不可能有太多客棧提供于考生,且試館或者會館的實際使用效率是很低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地方設立了書院,“書院在鄉試時承擔試館的功能,其余的時間是作為教學、祭祀場所之用”。[4]
廣東在清末就有一所著名的“陳氏書院”,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目的就是為本族各地讀書人來廣州參加科舉考試時提供住處。該卷考生陳國儀正好是陳姓家族子弟,有可能當時的陳氏書院也為他提供了住宿的便利,因資料有限現已無法考證。陳氏書院的建筑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接起來,共有九間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布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聚賢堂”是陳氏書院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整個建筑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臺,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繞,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集會之用,后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房供書院使用。
生員參加鄉試所在的考場稱貢院。廣東貢院,始于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1年),后因改朝換代,場所不斷地變更。清初曾經借用光孝寺、藩署和舊總兵府等處作為考試場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廣東巡撫李士楨將貢院改建于城南東南隅承恩里(今文明路),寬50丈,縱深73丈,約40500平方米(原承恩里只剩下西段,于1931年改稱為承平里,至今仍保留此名)。貢院當中為明遠樓,東西號舍5000間,為考生構思作文考試之所。北有堂三進,即至公堂、戒慎堂、聚奎堂。道光元年(1821年)兩廣總督阮元以貢院號舍低洼窄小,率官紳士商捐款修號舍7603間,增高拓深加寬鋪石。舊舍寫坐兩層木板,上長下短,夜不能合并而臥,特將板改長合用。道光二十年(1840年),兵燹,雜草叢生。翌年,邑紳潘仕成請自行捐修,并增號舍565間。同治六年(1867年),巡撫蔣益澧,增號舍3000間。光緒十四年(1888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因兼署巡撫監臨,復加增修。累計有1萬余間號舍,達到兩廣科舉制度鼎盛時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奉旨逐步停止科舉,改辦學堂,貢院停廢。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為兩廣速成師范傳習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建優級師范學堂。后來在這里籌辦了廣東大學,又改稱國立中山大學,現為廣東中山圖書館,僅存明遠樓。中國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如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曾在廣東貢院考過試。
清代科舉文體形式上依然沿用明代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有一定的格式、字數。乾隆中期,考試內容基本定型,分別舉行三場考試。而且試卷文字和書寫格式也有嚴格規定,此前要求屢次有改動,“至乾隆時定制為首、二兩場試文,每篇限定為700字;三場策試每問須滿300字,但不準超過500字”[5]。而考生陳國儀所作答的這份試卷中,第三通至最后,每通可寫126字,全文約為600字左右,故應為首、二兩場試文之一。
此外,科舉中還要求“書法要工整,字跡不得潦草,試文要點句”[6],而該卷正是滿足此諸要求,字體端正秀麗,試文點斷句讀,故而在試卷第二通右上方有手批“文筆宣雅”,此判語可謂恰當。生員若通過鄉試,則稱為舉人,可于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舉行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順天貢院舉行,取中者稱為“貢士”,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
注釋:
[1]沈兼士:《中國考試制度史》,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年5月版,第197頁。
[2]沈兼士:《中國考試制度史》,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年5月版,第197頁。
[3]李兵:《千年科舉》,岳麓書社,2010年11月版,第106頁。
[4]李兵:《千年科舉》,岳麓書社,2010年11月版,第110頁。
[5]李尚英:《制度、名物與史事沿革系列—科舉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93頁。
[6]李尚英:《制度、名物與史事沿革系列—科舉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94頁。
(本文作者供職于辛亥革命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