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芹
【摘 要】2014年在山東省日照市發現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巖畫,巖畫內容與古代祭祀有關,體現了東夷人對太陽神的崇拜。巖畫的發現填補了山東無此時期巖畫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和研究價值。
【關鍵詞】巖畫 崇日文化 莒文化 東夷
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人類祖先很早就通過刻石的方法來記錄、描繪自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除南極洲之外,世界各大洲都發現過巖畫。中國的巖畫從制作工藝和分布范圍上來看,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南系分布在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福建等地,北系主要分布于陰山、黑山、阿爾泰山等地。我國東部沿海一帶江蘇、遼寧、河南等地都發現過巖畫,山東發現巖畫較晚,最早的巖畫是2009年在臨沂市平陰縣獅耳山及周圍幾座山上發現的,從巖畫內容有“牛耕”等畫面來看,此處巖畫應該是農耕文明時期或金屬器產生以后的產物。而2014年在日照莒縣發現的巖畫則為更早時期的巖畫,因此也有更大的研究價值。本文對其文化價值進行簡單分析。
一、莒地巖畫概況
莒地巖畫正式發現時間為2014年,發現地點為山東日照市莒縣中樓鎮馬鬐山南麓。馬鬐山距莒縣縣城34公里,巖畫位于該山南麓一塊被當地村民稱作“帽盔石”的石頭上(見圖1)。該石東西寬450厘米,東北西南長430厘米,西北東南長660厘米。 中樓鎮原屬莒縣,2012年劃歸日照市嵐山區,此處屬于典型的莒地文化區。
此處發現的巖畫從構圖上來說,從南往北分為三部分。最南部的一部分畫面由三個圖案構成,底部是一長方形框,中部為一蹲踞式人形,上部為帶有光芒的太陽,整個圖案構成天、地、人三位一體的特征。中區的畫面主要有三層,底層也是一個長方形框,應為祭壇,中間一層的圖案以一個石穴為中心,石穴為圓形,外部有一長方形框,南北兩個方向都有橫線,橫線組成類似八卦的圖形(見圖2)。上層是一個人形,有胳膊、身軀和腿,因年代久遠頭部已經模糊不清。人的兩只腳分別踩在一個似為“雷”形圓球上(見圖3)。北區的畫面是一個圓環,圓環下面有一個很大的鉞。此外,畫面上還有許多別的圖案及符號,因為年代過于久遠,難以看清。
二、莒地巖畫是莒文化區崇日文化的文物佐證
綜合分析巖畫畫面內容,此處應該是一個祭壇,祭祀的是太陽,巖畫反映出古代東夷人對太陽的崇拜,是研究東夷人崇日的重要證據。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斷定這一點。
首先是巖畫所處的總體位置,刻畫巖畫的“帽盔石”地處馬鬐山東南麓,這和同時期其他地區祭祀太陽神的位置是一致的。中國古代有許多族群有祭日的習俗,祭壇多數設在東南方。例如:北京日壇位于北京城東南方,同處于莒文化區域的堯王城遺址也有一個祭日的地方—天臺山,也處于堯王城遺址的東南方,這顯然并不是巧合。從天臺山出土的文物其年代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由此來綜合斷定,此處巖畫應為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巖畫,祭祀內容應與太陽有關。
其次從巖畫的總體特征來看,巖畫是人類早期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 最早的巖畫大約出現在四萬年前。巖畫多數是人類在文字產生以前的原始時代的作品,它是在未經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巖陰或在露天的單個巨石上進行繪、刻、雕制而成的藝術品。巖畫多數都表現出與祭祀以及生產生活相關的場面。從此處巖畫的總體特征看,其屬于多幅畫面的組合,體現了天、地、人的關系,通過人踩在“雷”形的圓球上看,與早期對神靈的崇拜有關。綜合分析各幅畫面內容,此處應與祭祀有關,同時,通過畫面的太陽圖案來看,應該體現了古代東夷人對太陽神的崇拜。
東夷人崇拜太陽具有很多種表現,此處發現巖畫則與其他文物形成互相印證的關系。
(1)日照地區曾經在莒縣陵陽河遺址以及堯王城遺址出土過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圖像文字—陶文。其中一個文字由“日云山”三部分組成(見圖4),該文字在2014年出版的七年級《中國歷史》課本上冊第41頁上半部分刊登,并確定為原始文字。該文字描繪的是五千年前春分和秋分那天,太陽從寺崮山上升起的景觀,同時考古專家公認這是日照遠古先民崇拜太陽的考古學證據。
(2)日照地區有崇拜太陽的習俗,也可以作為古代東夷人崇日的證據。東夷文化區有多處祭祀太陽的遺址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日照天臺山就是考古界公認的祭日遺址,在交通不便的原始社會,同一民族有不同的祭日地址也是可以理解的。
(3)莒地有多處以“日”為地名的命名方式。如“日照”即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后漢書·方術列傳·趙彥》記載:漢代莒有五陽之地:城陽、南武陽、開陽、陽都、安陽等,這些地名充分體現了莒人崇拜太陽的遺風。從莒州博物館館藏漢代出土墓葬的石闕門上方都雕刻有太陽的圖案,從莒地民間至今仍然流傳的祭日活動等方面上看,莒文化區從古至今一直有祭日的習俗,考古專家認為這些巖畫正是體現了莒地人民對太陽的崇拜。
三、莒地巖畫對東夷文化研究意義重大
這些巖畫由莒縣博物館原館長蘇兆慶先生提出前往考察,是其與一行考古專家在2014年4月予以發現的。此前,蘇兆慶曾聽在中樓鎮工作過的宋成泰說馬鬐山南麓的石頭上有古文字。 據蘇兆慶分析,該巖畫應為一處祭祀太陽的祭臺,與莒縣在陵陽河遺址發現的陶文有一定聯系,內容均為太陽崇拜。“我分析,這處巖畫應為龍山文化時期所作,距今約有4600-4000年。在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的莒地發現巖畫,其價值與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蘇兆慶說。蘇兆慶是莒文化研究專家,對莒文化研究深刻而獨到,是莒地文明的重要發現者和推廣者,因此他的觀點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山東地區此前只在平陰縣發現農耕文明時期的巖畫,尚未發現歷史如此悠久的巖畫,所以此處巖畫具有非常重大的文化意義和研究價值。
綜上所述,東夷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東夷人有原始的太陽神信仰,這種信仰在民間與上層社會都有非常廣泛的影響。這種原始的信仰從某個側面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特點。而東夷人把太陽作為圖騰也體現在多個方面,馬鬐山東南麓的巖畫填補了山東地區從未發現過同時期巖畫的空白,對研究東夷文化和中華文明的起源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以此為標志,莒縣無可爭辯成為中國文字的發源地,并將中國文字史上推一千多年。
參考文獻:
[1] 鞠志國、范海鈞.日照太陽文化初探[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蘇兆慶.夷人崇日與秦始皇東巡瑯琊[A].瑯琊與徐福研究論文集[C].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3]于省吾. 關于古字研究的若干問題[J]. 文物,1973(02).
(本文作者供職于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