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凱
(萊蕪市雪野水庫管理處,山東 萊蕪 271115)
萊蕪市雪野湖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探析
孫凱
(萊蕪市雪野水庫管理處,山東 萊蕪 271115)
【摘要】針對萊蕪市雪野湖流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現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雪野湖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發展思路及治理措施,為同類山區的小流域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萊蕪市;生態清潔流域;水土保持
萊蕪市雪野湖流域面積為444km2。流域內有通天河、嬴汶河兩條主要河流。而嬴汶河、通天河中游段分布有采砂、采石場,易造成水土流失,且河道淤積嚴重。為此,經充分論證,雪野湖流域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主要通過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來實現。
在雪野湖流域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主要任務是以控制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進行雨洪利用為重點,溝、支、干,左、右岸統一規劃,構筑各個小流域內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3道防線。同時以各小流域為單元,結合風力抽水機,建設“小型水庫(塘壩)+高位蓄水池+水窖”的區域水循環系統”,并對山、水、林、田、路、村統一規劃,發展小流域綠色經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雪野湖流域整體的水生態文明建設。
通過對流域內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使流域內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80%以上;使林草存有面積達到宜林宜草土地面積的80%以上;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處理工程,使小流域出水口水質符合國家及山東省水污染處理及達標排放的有關規定;加強水土保持措施管護力度,使綜合治理措施保存率在95%以上。
2.1生態修復區
在各小流域山坡上部,坡度大于25度區域,面積為78.1km2,其中有林地面積為48.7km2。該區域作為生態修復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封禁,進行退耕還林、還草,同時對于荒山結合水源地保護建設生態林,避免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活動等人為干擾,恢復植被覆蓋度,調節流域氣候。
2.2生態治理區
生態治理區位于坡中、坡下部和坡腳地區,坡度小于25度。該區域人類活動頻繁,對生態環境干擾較大,對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壞,需要進行重點治理,坡面地塊的防治措施見表1。

表1坡面地塊的防治措施配置
2.3生態保護區
生態保護區位于流域內溝道兩側,該區域是水環境敏感區,地表水容易受污染,通過采用適當的植物及工程措施,對溝道實施生態保護,凈化溝道周邊環境,在保護溝道泄洪功能的同時,有效發揮植物對水環境的凈化作用,改善溝道沿線水環境。生態自然、功能完好的溝(河)道,應以保護為主,不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3.1生態治理區治理措施
1)梯田整修。梯田整修主要內容為損毀石坎砌筑,對局部破損較嚴重的進行重新砌筑,破損不嚴重的進行扶唇整修,修補坍塌豁口。
石坎為干砌塊石,基礎埋深0.5m,石坎高出地面0.2m,頂寬0.5m,石坎高度在0.8~1.2m之間,外邊坡坡比為1∶0.3,內坡為直墻。砌筑石坎塊石直徑應大于300mm。
2)土地整治。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對使用不合理田塊進行重新規整,對部分撂荒地根據地形、土壤、降水等立地條件,清除地塊內雜物,局部補填沉陷穴、壓實等。治理時主要采取局部土地平整、梯田土坎改造等措施。
3)建造經濟林。結合田塊治理情況,對采取土地整治措施后的田塊進行經濟林種植,通過此項措施既可以提高生態美化、保水保土的效果,又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及當地經濟效益。
4)布設灌溉系統。雪野湖流域地勢較高,流域內的小型水庫及塘壩多夾在溝道內,溝道兩邊坡耕地多栽植經濟林,水低,地高,流域內大部分經濟林都未能進行灌溉,利用風力抽水機,結合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小型水庫(塘壩)+高位蓄水池+水窖+自動噴灌設備”,構建各個小流域內的灌溉系統,以提高坡耕地的灌溉能力。
5)修建谷坊。流域內的白楊、閣老等區域存在無序開采山砂的情況,遇雨季散落的巖土隨洪水進入下游庫塘淤塞庫容,長此以往將會縮短庫塘使用壽命,危及溝道下游農地灌溉。為此,需在白楊、閣老等挖砂嚴重的支溝局部地段修建谷坊群,以攔截山洪發生時攜帶散落的山石和泥沙淤積庫塘。修建谷坊時遵循“量少壩矮”原則,高度不宜超過1m并為透水結構,盡量就地取材。
6)村莊美化。雪野湖流域內的村莊除大廠等個別村莊外,普遍存在臟、亂問題,與雪野湖流域的旅游轉型升級要求不一致,因此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流域內的各個村莊要開展村莊美化工作,主要包括廢棄物清理、植樹、種草、鋪設步道等措施。規范村鎮道路兩側、場院等地的“五堆”(柴、土、糞、垃圾、建筑棄渣)。植物應以鄉土樹種為主,人工營造景觀應與周圍環境協調。村莊美化宜與村莊排水、農路、土地整治、水土保持林等措施結合。首先開展房干、鹿野、大廠、南欒宮、臥鋪、閣老、嵬石等中心村的治理。
7)整修田間道路。雪野湖流域內自然景觀優勢明顯,現在流域內大多在結合景區打造生態農業游,目前雪野鎮正在進行山間綠道的建設,將各個優勢景區進行連接,使各個景區之間形成優勢互補,但還有部分地區田間道路不暢通。此外流域內的茶葉口鎮和雪野鎮的特色景區和鄉村的聯系不暢通,需要結合小流域的田間道路進行山區綠道的建設。主要的工程措施:一是對路面不平整、徑流沖刷嚴重的田間道路和人行步道,結合地域風貌進行整修,使田間道路成為美麗鄉村道路,人行步道不宜超過2m,可為渣石、砂礫石路面、鋪石路和石板路;二是道路應隨山就勢,盤繞而上,并應設置停車港灣和安全緩沖帶。
3. 2生態保護區治理措施
雪野湖流域內存在無序開采山砂的現象,尤其是嶺東水庫上游的支溝內,濫采濫挖現象比較嚴重,對破壞嚴重的溝(河)道,應從保護生態的角度進行近自然治理,并應符合以下要求:
1)清除河道垃圾及障礙物;2)采取的治理措施與周圍景觀協調一致;3)溝(河)道兩側,因地制宜營造由喬灌草配置而成的植被過濾帶,過濾進入河道的泥沙雜物,減少污染物對水質的影響;4)溝(河)道和水位變化的水陸交錯帶,因地制宜栽植水生植物,保護或恢復人工濕地。
總之,雪野湖流域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茶葉口鎮主要是結合特色農業的規劃對嬴汶河兩側的小流域進行生態修復,雪野鎮的小流域建設要結合正在進行的生態觀光農業進行提升改造,為同類山區的小流域建設提供示范作用。
(責任編輯趙其芬)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10-0011-02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簡介:孫凱(1975—),男,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