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駿峰
(河北省邯鄲市魏縣人民醫院CT室,邯鄲 056800)
甲狀腺癌是甲狀腺常見惡性腫瘤,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以腫塊質硬、固定、表面不平和頸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臨床表現,早期對甲狀腺癌患者給予科學診斷具有重要意義[1]。此次研究選取甲狀腺癌患者62例,對其術前螺旋CT和高頻超聲影像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對比兩種診斷方法的價值,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隨機選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甲狀腺癌患者62例且均經手術病理確診,62例患者共71個病灶,腫瘤最大徑0.18-6.49cm,髓樣癌、濾泡狀癌各3個,乳頭狀癌65個。男女比例22∶40,年齡19-75歲,平均(47.12±18.73)歲;臨床表現均為頸前區結節或者頸部觸及腫大淋巴結。
全部患者術前2周內予螺旋CT和高頻超聲檢查,且兩種檢查方法間隔不超過2周;螺旋CT:患者取仰臥位,選用GE HispeedCT/i螺旋CT機平掃患者甲狀軟骨至頸根部,據病灶大小可延伸至上縱隔,層厚5mm,前臂靜脈用高壓注射器注射80-100ml非離子型對比劑(1.5-2.0ml/kg,速度3ml/s),增強掃描病灶;高頻超聲:患者取仰臥位,肩部墊枕,選用GELOQIC-700型號彩色顯像儀,探頭頻率10MHz,平掃甲狀腺,上下移動、連續縱切。
病灶數量、不規則形態、密度/回聲不均、微鈣化、邊緣模糊;頸部轉移性淋巴結情況。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用百分比(%)表示,以X2檢驗,當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高頻超聲各項病灶檢出率均高于螺旋CT(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病灶檢查情況
病理結果顯示,62例患者中共50例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其中33例同側轉移,17例雙側轉移。螺旋CT檢出42(84.00%)例,高頻超聲檢出44(88.00%)例,兩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甲狀腺癌大多起源于濾泡上皮細胞組織,其發病機制與碘元素攝入量、放射性損傷以及遺傳等多種因素相關,采用科學有效的診斷方法能夠為甲狀腺癌患者爭取早期治療時間[2]。為此本研究選取62例甲狀腺癌患者,先后均行螺旋CT和高頻超聲檢查,并從病灶檢查情況與頸部轉移性淋巴結檢查情況兩方面綜合分析兩種方法結果及其價值。
傳統常規超聲檢查可以從形態學角度顯示患者甲狀腺形態、結節大小等內容,日益廣泛使用的高頻超聲檢查通過彩色多普勒技術能夠更加詳細反映患者病灶的分布、血流以及血管形態等情況,使得其疾病診斷準確率隨之增加,目前已成為甲狀腺影像學中常用檢查方法[3]。根據本次研究結果,螺旋CT與高頻超聲均能顯示病灶數量、大小、形態等,且高頻超聲檢出患者病灶微鈣化24例顯著多于螺旋CT的15例。分析原因在于,螺旋CT分辨率較差,對小型鈣化病灶直接予以增強掃描易將其掩蓋,進而導致漏診。微鈣化是診斷甲狀腺癌的較高特征性指標,鈣化灶越小則甲狀腺癌的可能性越大,因而應用螺旋CT檢查時,應當結合水平掃描和增強掃描,以提高病灶微鈣化顯示率[4]。螺旋CT中病灶不規則形態主要是因腫瘤浸潤包膜深度不同,表現為半島狀瘤結節,高頻超聲則表現為不均勻的低回聲;腫瘤侵入甲狀腺體周圍不完整包膜時在螺旋CT中顯示殘圈狀,高頻超聲顯示邊緣模糊。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高頻超聲檢出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率88.00%略高于螺旋CT的84.00%。究其原因,頸部淋巴結位于氣管后方,轉移性淋巴結表現為淋巴門消失、內部回聲增多等,清楚檢測小型病灶和微鈣化均有助于提高頸部淋巴結轉移診斷準確率[5]。另外本研究中螺旋CT漏診5個病灶,高頻超聲漏診2個,推測病灶較小或者部分密度、回聲不均等因素可能對聲像圖顯示造成干擾。關于良性和惡性甲狀腺結節的具體檢查情況,有待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螺旋CT和高頻超聲檢查結果差異不顯著,均能較準確診斷甲狀腺癌病灶位置、形態等,結合此兩種檢查方法可以有效增加甲狀腺癌診斷準確度。
[1]孫智芳,付志勇,吳建國等.高頻超聲在甲狀腺癌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12,11(52):71-72.
[2]阮健秋,張紅環.高頻超聲在甲狀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4(10):341-342.
[3]張翠娥.螺旋CT對甲狀腺腫瘤的鑒別與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工程,2013,11(21):103-104.
[4]岑裕明.甲狀腺癌的影像學研究進展[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23(34):3542-3525.
[5]黃崑,趙一,劉艷君等.甲狀腺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超聲診斷及分布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1(16):3995-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