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示超
(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院,鶴壁 458030)
急性顱腦損傷是臨床外科的常見疾病,因病情程度不一造成多種后果,嚴重者甚至致使患者死亡,及時診治可提升患者生存率并改善預后效果,因此快速有效的診斷是降低治療風險的有力手段[1]。本研究選取75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分別予以CT、MRI檢查,對比分析其影像學表現與診斷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隨機選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75例,納入研究的患者均為擬診為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齡為21-78歲,平均(45.71±6.08)歲;致傷原因:打擊傷28例,墜落傷13例,擠壓傷15例,交通事故傷19例;臨床表現:頭痛30例,惡心嘔吐27例,身體抽搐15例,身體偏癱10例。所有患者均確保受傷后72h內接受檢查。
患者先后予以CT與MRI檢查,每例患者兩項檢查的間隔應確保小于1h。CT檢查:以GE的CT機對患者行全身螺旋的CT軸位掃描,檢查數據位100mm的層距,10mm的層厚,11層掃描層數,部分患者可采用4mm薄層掃描。MRI檢查:采用GE的超導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患者頭部的掃描,于病灶處進行加層掃描,單位為1mm,以掃描儀于病灶處行2-3次掃描。
研究資料均以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標準差(s)表示,不同方式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以X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患者的顱腦損傷類型為腦挫傷、軸索損傷、硬膜下血腫及頭皮損傷,腦挫傷:MRI顯示病灶短T1、T2出血信號影;顱骨損傷:CT顯示顱板骨質有不連續、凹陷、分離現象,MRI顯示顱板骨質出現斷裂,于T2WI處可見信號影;頭皮損傷:CT顯示軟組織出現密度影,MRI顯示長T2、等T1信號影;硬膜外血腫:MRI顯示硬膜下出現新月形或硬膜外出現梭形信號影,T1WI為高、等信號。
75例患者經手術病理學共確診顱腦損傷72例,CT檢查檢出58例,MRI檢出70例,CT檢查的敏感性、特異性與準確性分別為80.56%(58/72)、66.67%(2/3)、80.00%(60/75),MRI檢查的敏感性、特異性與準確性分 別 為 97.22% (70/72)、100.00% (3/3)、94.67% (71/75),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的敏感性、特異性與準確性對比(n)
急性顱腦損傷多因高空墜落、外物重擊及交通事故等方式所造成的頭部損傷,表現為腦膜、腦組織、腦血管及顱骨等的機械性形變,繼發腦損傷患者多出現腦血腫、腦充血及顱內高壓等癥狀。目前應用CT檢查顱腦損傷具有快速、方便的特點,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確診率,隨著MRI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了顱腦損傷診斷有效性。本次選取75例擬診為顱腦損傷的患者,分別予以CT與MRI檢查,對比其不同效果。
CT機是利用人體組織對X線的透過與吸收率的不同,進行斷面與立體的成像技術,其具有較為齊全的功能、較高敏感度及較為科學的處理技術,其可明確患者顱腦損傷的具體病變與具體部位,從而有效提高顱腦損傷確診率[2]。此外檢查過程較為簡便,無需患者與醫師的長時間等待,因而其臨床應用較為廣泛。這在本次研究中易得到證實,75例患者經手術病理學共確診顱腦損傷72例,CT檢查檢出58例,其敏感性、特異性與準確性分別為80.56%、66.67%、80.00%,表明CT可為醫師診斷提供清晰影像學資料,其中CT對顱骨損傷、頭皮損傷等均呈現較為明顯的影像資料。研究結果還顯示,MRI可明確患者是否存在腦實質損傷,在對腦出血和腦積液檢查中,CT未能顯示少量積液影像,而醫師通過MRI的多序列可推斷影像陰影為積血或積液。此外,相較于CT檢查,MRI檢查的范圍更大,因此MRI可及時檢出較小病灶,從而提高病灶檢出率[3]。本研究發現兩種檢查的敏感性均較高,但分析影像結果可知,MRI顯示的腦損傷范圍大于CT檢查,且可顯示較小的出血病灶,同時MRI可對CT未能顯示異常的部位發現病變,研究中MRI的敏感性、特異性與準確性分別為97.22%、100.00%、94.67%,亦證實MRI對顱腦損傷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MRI可彌補CT檢查的漏洞,具有較高的診斷敏感性與準確性,當患者存在復合傷或嚴重顱腦損傷時,醫師可進行MRI檢查以提高診斷準確性。
[1]王晉,張新堂.CT與磁共振檢查急性顱腦損傷的對比結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7(11):102-103.
[2]沈遠望.急性顱腦損傷中CT與MRI診斷價值比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8):70-72.
[3]彭軍,余超,王歡等.CT與MRI在急性顱腦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