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恩
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與腦白質疏松關系的初步研究
尹恩
目的 探討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與腦白質疏松關系。方法 選擇201例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頭顱核磁共振資料進行分析,使用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腦卒中后抑郁診斷標準診斷,72例(35.82%)患者腦卒中后抑郁為抑郁組,在剩余患者中采用電腦隨機抽取72例為非抑郁組,對2組患者均采用Fazekas評分方法與年齡相關白質改變(ARWMC)量表對腦白質疏松程度與部位進行分析。結果 抑郁組的深部腦白質高信號(DWMHs)評分與額葉區ARWMC評分明顯較非抑郁組高(P<0.05);2組間腦室旁白質高信號(PVWMHs)與顳區、頂枕區、幕下區的ARWM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腦白質疏松為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 深部腦白質疏松會導致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出現抑郁概率增高,加重病情。
缺血性腦卒中;抑郁;腦白質疏松
腦卒中后抑郁為臨床常見的腦卒中并發癥,經統計顯示,其發生率可達40%左右[1]。腦卒中后抑郁在腦卒中發病的各個時期均可出現,會使腦卒中后致殘率、致死率與認知功能障礙情況加重,從而使患者生存質量受到嚴重影響。以往大多以影像學對腦卒中與腦卒中抑郁的發生關系進行分析,且所得結論有較大差異[2]。腦白質疏松(LA),也稱之為“白質病變”、“白質改變”或“白質高信號”,為腦小血管病變類型,高發于缺血性腦卒中,已經有許多研究結果顯示,LA與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發生呈密切相關性[3]。本研究對腦卒中后抑郁與LA的關系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2014年2月邵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201例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頭顱核磁共振資料進行分析,男105例,女96例,年齡43~80歲,平均(62.3±5.3)歲,患者均為發病1周內,且符合2001年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中制訂的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4],主動參與本次研究者。
排除標準:意識障礙、語言障礙、聽力障礙等因素導致無法與研究配合者;暫時性腦出血、腦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者;腦卒中發作前存在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等既往精神病史者;原發性腦轉移癌、腦部惡性腫瘤、多發性肝硬化、腦外傷與嚴重軀體疾病患者;體內置入金屬材料無法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患者。
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均參照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IV)診斷標準診斷,并采用17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評估抑郁癥狀嚴重程度72例(35.82%)患者腦卒中后抑郁為抑郁組,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60.2±15.5)歲;在剩余患者中采用電腦隨機抽取72例為非抑郁組,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齡44~80歲,平均年齡(61.5±16.3)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資料,既往病史與吸煙史等相關信息。實驗室檢查總膽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標。采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估。患者入組后,實施LA評估,采取PVWMHs與DWMHs評分。根據Fazekas等[5]的方法將LA分為腦室旁白質高信號(PVWMHs)及深部腦白質高信號(DWMHs)。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腦卒中后抑郁的危險因素,使用前向逐步法(條件似然比)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卒中后抑郁組和腦卒中后非抑郁組既往史、實驗室檢查結果的單因素分析 抑郁組的高血壓病史、腦卒中史、及LDL-C、TC均明顯較非抑郁組高(P<0.05)。見表1。
2.2 卒中后抑郁組和腦卒中后非抑郁組影像學檢查結果的單因素分析 抑郁組的深部腦白質高信號(DWMHs)評分與額葉區ARWMC評分明顯較非抑郁組高(P<0.05);2組間腦室旁白質高信號(PVWMHs)與顳區、頂枕區、幕下區的ARWMC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2組既往史、實驗室檢查結果的單因素分析[n(%)]

表2 2組影像學檢查結果的單因素分析(x±s)
2.3 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表示,PDWMHs<0.05,表明DWMHs為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是臨床常見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解,緩解患者抑郁情緒,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有學者提出,腦卒中后抑郁與LA呈相關性。針對腦卒中后抑郁和LA的關系,大多評估時間在腦卒中后8周~9個月。本研究結果顯示,抑郁組的深部腦白質高信號(DWMHs)評分與額葉區ARWMC評分明顯較非抑郁組高(P<0.05),說明嚴重深部LA與缺血性腦卒中抑郁呈密切相關性。以往許多研究所得出結果存在較大差異,其診斷標準與評估方式的不同,是導致結論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2]。本研究對腦卒中后抑郁采取DSMIV診斷標準,對抑郁嚴重程度采取HAMD-17量表進行評估,表明腦卒中后2周出現抑郁癥狀為5%~40%,研究顯示,腦卒中發病兩周抑郁發生率為37.5%,本研究顯示為36.8%,與文獻報道結果一致[3]。腦卒中后抑郁發病率高,且會使致殘率與病死率增加,因此,找到腦卒中后抑郁的危險因素,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價值。
本研究采取MRI對LA進行評估,所使用的評分方法簡單、可操作強、可信度高,在臨床使用較為理想[4]。本研究結果顯示:DWMHs評分、高血壓病史、LDL和人院時NIHSS評分為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抑郁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有學者研究顯示[5],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LA監測,結果發現,深部LA腦卒中患者的抑郁發生率顯著高于其他腦卒中患者。有學者研究認為[6],深部白質病變患者,即便無法滿足抑郁癥判斷標準,也會表現出嚴重的情緒波動與抑郁情緒,注意力、判斷力也會受到影響。研究表明[7],深部LA而并為腦室旁LA,與腦卒中后抑郁癥發生呈密切相關性。經多因素Li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額葉區深部LA嚴重,與腦卒中后抑郁呈密切相關性。也由此看出,LA在腦卒中后抑郁發病中起重要作用[8]。
經研究發現,深部LA的存在會對腦神經形成不同程度的刺激性,從而引發腦卒中出現情緒變化,導致腦卒中后抑郁發生率顯著升高[9]。在本研究中,通過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抑郁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顯示,深部LA是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有學者研究發現,未出現深部LA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其卒中后抑郁發生率明顯降低[10]。可見,著重糾正深部LA,或對深部LA情況進行改善,可顯著降低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發生率。在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治療中,需要重視深部LA的存在,以及其相關因素,改善患者遠期預后結局,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深部LA存在會增加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抑郁發生率。腦卒中后抑郁發病率高,找到其相關危險因素,在今后臨床預防與治療中,可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其發病率,提高治療有效性。
[1] 呂斌,王運良,尹紅蕾,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非癡呆病人早期認知失調的評估[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1):4146-4148.
[2] 張一清,朱曉軍,王彤,等.運動訓練對大鼠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發生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4):306-310.
[3] 劉雅林.淺談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性別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5):16-17.
[4] 張翼,陳繼華,付鵬程,等.艾地苯醌對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的預防性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9):3222-3224.
[5] 霍迎,趙玉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卒中部位及時間與抑郁癥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4(22):51-52.
[6] 蔣慧剛,肖麗,張紅霞,等.雌激素對腦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馬和杏仁核腦源性生長因子-磷酸化酪氨酸激酶B表達以及行為學的影響[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4,22(2):146-153.
[7] 楊中華,張寧,白瑩,等.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危險因素的前瞻性隊列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12,7(9):698-704.
[8] 李偉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海南醫學,2011,22(24):62-64.
[9] 段作偉,李華,孫文,等.老年腦白質疏松與腦血管狹窄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1):46-49.
[10] 張欣,鐘玉凝.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卒中部位及時間與抑郁癥的關系[J].中國社區醫師,2014,33(3):11-1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7.033
湖南 422000 邵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尹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