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苑
CT增強檢查陀螺刀治療腫瘤病灶的臨床價值
郭美苑
目的 探討CT增強掃描在陀螺刀治療晚期肝癌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30例行陀螺刀治療的晚期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于治療后分別采用CT增強掃描及CT平掃對患者病灶情況進行檢查,分別標記為參照組和對照組。結果 參照組肝癌患者陀螺刀治療后經CT增強掃描共顯示病灶20個,符合率為95.0%,對照組CT平掃共發現病灶18個,符合率為75.0%,2組診斷準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掃描圖像評分等級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行陀螺刀治療晚期肝癌患者在行CT平掃的基礎上行CT增強掃描可提高診斷準確率,降低漏診、誤診率的發生。CT增強掃描作為無創診查,能有效評價肝癌陀螺刀治療后患者病灶情況。
肝癌;化學栓塞;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
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患者預后效果差,大多數肝癌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患者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1]。陀螺刀是晚期肝癌患者治療的主要手段,其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及轉移,延長患者生命期限,提高患者生存質量[2]。術后準確有效地評價陀螺刀治療效果對提高肝癌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作用。CT是評價肝癌患者術前病變情況及術后預后效果的主要技術,但CT常規平掃中只能對肝臟顯性的病變及密度大的病變能準確診斷,對于一些低密度病變或微小病變則不能診斷[3]。隨著CT技術的發展,CT三期動態掃描能在平掃的基礎上對微小病變及低密度病變進一步診斷。為此,本研究將對晚期肝癌陀螺刀治療后患者應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MR-DWI BS)觀察患者術后栓塞情況,并對其在肝癌陀螺刀治療后患者中的圖像特性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30例行陀螺刀治療的晚期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術前均經病理生理學診斷為肝癌,臨床分期為III~IV期;(2)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3)患者無陀螺刀治療禁忌證;(4)均為初發病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齡45~78歲,平均(56.32±2.45)歲。
1.2 方法
1.2.1 陀螺刀治療 應用GE ProSpeed Ⅱ型CT掃描機對病灶進行定位,陀螺刀系統為GMX-I陀螺旋轉行鈷60立體反射治療系統,由美國伽瑪集團提供,首次治療時以40%~60%等劑量曲線對靶區進行包繞,腫瘤邊緣劑量為2.5~5.0Gy/次,共治療6~14次,腫瘤周邊劑量為25~40Gy。
1.2.2 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者于治療后3個月行CT檢查,患者均在SIEMENS全身螺旋CT掃描機中行平掃,電流設為250~280mA,厚度為5~10mm,電壓設置為120~140kV,床移速度為5~10mm/s,重建間隔為5mm。患者取平臥位,先行平掃,掃描范圍從肝頂區至十二指腸水平下段。平掃完畢后對患者行CT增強掃描,患者掃描前靜脈注射碘海醇90~100mL行靜脈造影,注射速度為3mL/s,靜脈注射25s后對其行全肝區平掃,第一期掃描與平掃方法一致,第二期全肝掃描在第一期平掃結束70s后,第二期掃描結束后對患者行全肝區第三期掃描,掃描時間為2~3min,并記錄增強掃描下患者肝內情況。
1.3 圖像評價方法 由2名以上經系統性培訓的臨床放射醫師對圖像行雙盲法評分。評分標準采用5分制,5分:圖像噪音控制良好,圖像質量清晰,未發現偽影像;4分:圖像質量好,偽影及噪音少;3分:圖像有些噪音或偽影像,圖像質量一般,但不影響診斷;2分:圖像質量較差,有偽影或部分噪音,影響診斷效果;1分:圖像偽影大,圖像燥聲大,影響診斷[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對診斷結果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陀螺刀治療效果分析 患者治療前經病理組織學診查共發現病灶39個,其中其中原發性肝癌20個、血管瘤10個、肝血管癌9個;病灶直徑為0.5~8.5cm,平均(5.2±2.2)cm。患者治療后經病理組織學共發現病灶20個,其中原發性肝癌10個、血管瘤6個、肝血管癌4個,病灶病灶直徑為0.2~5.8cm,平均(2.2±1.8)cm,治療后患者病灶個數少于治療前(χ2=4.125,P=0.032),病灶直徑顯著縮小(t=5.121,P=0.029)。
2.2 陀螺刀治療后腫瘤病灶增強CT掃描情況 肝癌患者陀螺刀治療后經CT增強掃描共顯示病灶20個,符合率為95.0%,CT平掃共發現病灶18個,符合率為75.0%,2組診斷準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圖1~3。

表1 陀螺刀治療后腫瘤病灶增強CT掃描及平掃情況比較[n(%)]

圖1 1例52歲原發性肝癌女性行陀螺刀治療后CT平掃圖

圖2 為同1患者行CT增強掃描后動脈期

圖3 為同1患者行CT平掃后動脈期
2.3 CT平掃結果與增強掃描圖像評分比較 增強CT掃描圖像評分等級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T平掃結果與增強掃描圖像評分對比(x±s)
綜上所述,陀螺刀是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立體定向精確放射治療設備,與其他放療相比,其照射精確度及輻射劑量較高,但放療不良反應更低,因此能有效提高腫瘤患者放療效果。CT增強掃描是指對比劑經靜脈注射后能對選定的層面進行全面的掃描,并獲得該層面內每個圖像的時間密度關系線(TDC)[5-6]。通過TDC能準確反映出器官內造影劑的濃度變化,從而間接地反映組織器官的密度,螺旋CT進行一次排氣便能在門靜脈期及動脈期中完成整肝的掃描,從而將腫瘤的供血特點充分顯示出來,使得病灶被2次檢測的可能性增大,從而大大提高了病變定性診斷的正確率[7-8]。本研究中肝癌患者陀螺刀治療后經CT增強掃描共顯示病灶20個,符合率為95.0%,CT平掃共發現病灶18個,符合率為75.0%,2組診斷準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增強掃描能有效提高肝癌患者陀螺刀治療后病灶預后情況,有助于臨床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增強CT掃描圖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增強CT可提高圖像清晰度及診斷準確率。這是由于肝癌患者大多數表現為肝動脈供血,經造影劑靜脈注射后,肝動脈實質會表現為高密度狀態,有助于病灶顯影,因此提高診斷率。
[1] 張虎,秦東京,曹新山,等.彌散加權成像與多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對肝癌檢測的比較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0):1720-1723.
[2] 張豐曉,胡敬華.陀螺刀治療原發性肝癌30例的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24):4995-4996.
[3] 林敏,張衛平,金善恩,等.CT增強掃描在原發性小肝癌結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1):1652-1653.
[4] 司徒祖超,張廣源,陳崢,等.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診斷小肝癌89例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1):60-61.
[5] 劉子華.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對肝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傷殘醫學,2013(8):320-322.
[6] 王青懷.螺旋CT增強掃描診斷肝癌的價值分析[J].影像技術,2012,24(3):12-13.
[7] 李有明,潘字軒,周兆海,等.68例肝癌的增強CT檢查結果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5):159-172.
[8] 桑銀保,焦勤書.肝癌CT三期掃描與DSA圖像對比[J].當代醫學,2011,17(5):47-4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7.042
江西 343000 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CT室 (郭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