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賓
性病疑病癥患者的心理問題與護理對策分析
付賓
目的 對性病疑病癥患者的心理護理對策進行分析,為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方法 選擇76例出現性病疑病癥的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38),分別進行常規心理護理和針對性心理護理,對比2組護理滿意度等觀察指標。結果 觀察組患者對心理干預服務的滿意度97.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9%(P<0.05);心理狀態恢復正常時間(17.33±2.86)d和臨床干預計劃實施總時間(21.34±3.97)d顯著短于對照組的(22.54±3.65)d、(29.70±4.16)d(P<0.05)。結論 應用針對性心理護理模式對出現性病疑病癥的患者實施護理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針對性心理護理;性病疑病癥;效果
疑病癥主要是指對自身健康問題過度關注,對軀體征象進行不切實際的解釋,或有明顯的異常感覺,并且相信自身存在嚴重的疾病,因此出現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1]。近年來隨著社會上性病發病率的不斷增加,又加之一些不負責任的夸大、歪曲報道,導致一些對性病知識不了解的人達到了“談性病色變”的地步,促進了性病疑病癥人數的逐年增多[2]。本研究為評價性病疑病癥的患者開展心理護理的效果,對性病疑病癥患者實施分組護理,對比護理滿意度等觀察指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江西省婦幼保健院就診的性病疑病癥患者76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38)。對照組疑病癥狀態出現時間1~14個月,平均(4.1±0.6)個月;男23例,女15例;年齡19~57歲,平均(35.4±1.8)歲。觀察組疑病癥狀態出現時間1~16個月,平均(4.3±0.7)個月;男22例,女16例;年齡18~56歲,平均(35.3±1.9)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癥出現時間等指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心理護理,觀察組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具體措施包括:(1)醫療保密:嚴格執行相關醫療保護制度,對患者隱私權給予最大的尊重,對患者的病情保密,尊重其人格。對于這一類患者而言,多數存在性亂史,若是患者對于提供真實資料存在抵觸或消極的態度,也可不深究,只是對發病經過進行了解即可。在身體檢查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身體暴露。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態度,保證前后一致,解除其心理顧慮,緩解其緊張的情緒。(2)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對醫德、醫風的建設工作予以加強,杜絕開具大處方現象,真正實現以患者為中心,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保證其可以暢所欲言,最終達到對患者的病情、職業、婚姻、家庭、經濟狀況等情況進行了解的目的,全面掌握患者的性格和期望,采用和藹的態度、友善的語言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讓患者能夠感到醫務人員的誠意,增加患者的積極性,配合診療與護理。(3)滿足特殊心理需要:對于一些患者而言,其對性病會產生極度的恐懼心理,因此會對正常生活、工作以及社交關系等均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其心理狀況進行全面了解,對其展開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疑病癥患者多數情況下會出現內向、孤僻、多疑、敏感的性格特點,除向其介紹醫院的消毒、隔離制度外,可以當面為其更換床單等生活用品,以增強其信任度,幫助患者安排有規律的生活,參加一定體力勞動和個人所喜愛的活動,使其人際交往增加,豐富生活內容,在最大程度上轉移注意力。(4)配合藥物暗示療法:針對一些經正面解釋、心理疏導等干預方式未達到理想效果的患者,可對其展開有針對性的藥物暗示療法等措施。(5)健康宣教:加強健康宣教工作,通過櫥窗、講座、電話咨詢等方式,對患者能夠主動到正規大醫院進行就診進行引導,避免出現被假醫、報刊、雜志誤導的現象。對性病疑病癥的病情、治療效果等向患者進行科學的解釋,并對性病的感染途徑、癥狀產生的原因、預防措施等進行講解和指導,經有效的健康宣教工作,保證其能夠對性病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消除患者的錯誤觀念,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對一些求醫心切但不遵醫囑的患者,指導其接受正規的治療,依照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對患者正確對待現實給予鼓勵,樹立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緒。(6)家屬配合:對家屬展開性病知識宣教,保證其能夠對性病知識有一定的認識,了解并掌握性病預防知識,使患者家屬的恐懼心理得到緩解甚至是解除;做好家屬的安撫工作,采用和藹的語氣、通俗的語言與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對家屬及患者的疑慮進行解釋,對其積極主動地接受治療進行鼓勵,給予患者生活、感情等多方面的支持,顯著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3-5]。
1.3 評價方法 在患者出現前通過不記名打分形式對心理干預滿意度情況進行了解,滿分為100分,80分以上為滿意,80分以下為基本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6]。
1.4 觀察指標 選擇對心理干預服務的滿意度、心理狀態恢復正常時間和臨床干預計劃實施總時間等作為觀察指標。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對心理干預服務的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7.4%,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78.9%,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對心理干預服務的滿意度比較[n(%)]
2.2 2組患者心理狀態恢復正常時間和臨床干預計劃實施總時間 對照組患者經干預后心理狀態恢復正常時間為(22.54±3.65)d,共計干預時間為(29.70±4.16)d;觀察組患者經干預后心理狀態恢復正常時間為(17.33±2.86)d,共計干預時間為(21.34±3.97)d。2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研究顯示,出現性病疑病癥患者的主要心理障礙包括以下幾大類型:(1)后悔、羞愧心理;(2)緊張、恐懼心理;(3)焦慮、憂郁心理;(4)失望、絕望心理。在實際臨床干預過程中,應根據上述心理狀態,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干預,使患者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正確面對疾病[7]。
醫務人員在治療和干預過程中對待患者的態度會對性病疑病癥患者的就醫行為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對這類患者給予足夠的關心和尊重,并對其病情進行保密,在短時間內建立醫患之間的信任,進而對其心理障礙進行了解,實施有針對性的具有說服力的解釋性心理護理,必要的時候可以適當配合藥物暗示療法,使心理的壓力程度減輕,消除恐懼等不良心理[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性病疑病癥的觀察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可以使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達到97.4%,明顯高于單純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的78.9%,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前者的住院治療時間和心理狀態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后者,上述結果和數據均可以充分說明,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在性病疑病癥控制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總之,應用針對性心理護理模式對出現性病疑病癥的患者實施護理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可以在縮短治療時間的同時提高廣大患者的滿意度。
[1] 孟翠華,常秀云.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區護理效果的評估[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5):385-386.
[2] 楊慶秀,陳德蓮.老年人四肢骨折患者86例的心理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0(12):947-948.
[3] 黃人健,李秀華.護理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24-125.
[4] 石智勇.心理健康教育對孕婦生活質量的影響[J].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17(13):112-113.
[5] 夏鎮夷.精神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91-192.
[6] 趙天恩.新編性傳播疾病[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22-123.
[7] 葉干運.性病防治手冊[M].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0-131.
[8] 趙天恩.性病神經癥[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9,15(13):108-10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7.070
江西 330006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門診部 (付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