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露楊 朱政仁
研究對精神分裂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
喻露楊 朱政仁
目的 分析并探討康復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隨機的方式將其分為2組(n=50)。2組患者均實施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對比分析2組的護理效果及其對臨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的生活能力評分為(4.83±0.69)分,社會功能評分為(7.45±2.09)分,對照組的生活能力評分為(3.06±0.33)分,社會功能評分為(6.05±1.66)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觀察組對臨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94.0%)要明顯高于對照組(74.0%),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結論 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治療中對其實施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恢復其社會功能,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康復護理;精神分裂癥;臨床效果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認知和行為障礙[1]。精神分裂癥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病和多發病,該病癥的致病因素多種多樣,常見的致病因素有繁重的生活壓力和心理負擔等[2]。為了進一步研究康復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選取1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理想,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4月~2014年4月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共收治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全面檢查得以確診,且其臨床表現均與精神分裂癥的癥狀相符合。病例納入標準:(1)患者無嚴重內部系統疾病,如心、肝、腎功能損害等;(2)患者參與本次研究前2周內未接受過類似臨床護理;(3)患者及其家屬均可配合臨床護理步驟,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n=50)。對照組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21~55歲,平均年齡(39.2±4.0)歲,患者病程3個月~2年,平均病程(1.1±0.1)年;觀察組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22~55歲,平均年齡(38.9±4.1)歲,患者病程4個月~2年,平均病程(1.3±0.2)年。2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及平均病程等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護理人員按照常規對2組患者實施護理,主要是基礎護理和病情監護,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護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疏導 于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積極地為患者介紹醫院環境和相關制度,幫助患者盡快地適應醫院內的環境;患者入住至病房后,醫務人員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出科學有效的心理疏導計劃[3];護理人員需積極主動地和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要在家屬的幫助下對患者的具體病情和生活習慣等進行全面的掌握,提醒家屬要經常性地與患者進行溝通,要理解并支持患者,及時地發現患者的心理訴求,并盡量予以滿足;護理人員可為患者提供豐富多彩的康復活動和文娛活動,以便于患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既可能幫助患者盡快地融入到醫院環境中,也可以通過豐富患者的生活保持其情緒上的穩定和愉悅[4]。
1.2.2 生活護理 要為患者創造一個整潔、舒適、溫馨的病房環境,要注意病房內的光照和通風條件,病房內要做好衛生保潔工作;要盡量保持病房內的安靜,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的修養環境,避免患者由于受到噪音等的影響而心煩氣躁。
1.2.3 康復訓練 護理人員每天要定時地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生活技能訓練,如協助患者按時起床、洗漱等,患者需在護理人員的陪護下服用治療藥物;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開展相應的社會技能的全面訓練,培養患者人際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可依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一些簡單的勞動,加強鍛煉,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1.2.4 健康教育 依據患者的恢復情況,護理人員可采取相應的方式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主要宣教內容包括病癥的臨床特點和注意事項等,要經常性地鼓勵患者,增強其配合臨床治療的積極性;要深入地為患者家屬講解精神分裂癥的主要病理特點和臨床護理中的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家屬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和作息計劃,同時要囑咐家屬若有疑問可直接向醫務人員問詢。
1.2.5 出院指導 針對病情穩定的患者,經醫務人員研究商討,可康復出院。出院前,要再次登記患者的聯系方式和家庭住址及病情特點;要囑咐患者及其家屬出院后的注意事項,特別要囑咐患者家屬要密切關注患者的日常生活,保證患者的人身安全,觀察患者有無異常反應,若有發現,要及時地與主治醫生取得聯系,如有必要,一定要及時地返院進行全面的診治。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2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能力評分和社會功能評分。使用社會功能評定量表[7]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的恢復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量表中共計40個條目,主要包括患者的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使用滿意度量表[5]評估患者的滿意度,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用t和χ2值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
2.1 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的比較 治療后,2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均有明顯改善,但是觀察組患者的改善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的比較(x±s)
2.2 2組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對臨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滿意度的比較(n)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面臨的各種競爭和壓力也與日俱增,心理負擔不斷加重時若得不到積極正確的調適,便會形成各種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等。有研究指出,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期間對其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可以顯著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復其社會功能[6]。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臨床上的典型表現是情緒難以穩定,起伏波動大[7]。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康復護理干預的作用重大,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人身安全,而且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8]。
本研究結果提示,應用康復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及其對臨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統計學的意義。
綜上,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康復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值得推廣、運用。
[1] 何憲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4):117-118.
[2] 陶妙玲.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院內康復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4(16):99-100.
[3] 洪秀園,陰月云,林貴蘭,等.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17(7):124-125.
[4] 梁麗芬,何彩霞,陳少芬,等.整體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期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9):108-110.
[5] 張慧.精神分裂衰退50例的病情分析及護理體會[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1,9(12):24.
[6] 廖春霏.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護理進展[J].中國民康醫學,2014, 26(1):64-65.
[7] 李淑華,歐陽慕榕.系統性康復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J].中國醫療前沿,2010,5(4):79,72.
[8] 趙成榮,李青.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作用[J].吉林醫學,2014(32):7295-729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7.082
江西 341000 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喻露楊 朱政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