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梅
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治療骨質疏松骨折的臨床研究
李小梅
目的 探討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治療骨質疏松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60例骨質疏松干骺端骨折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n=30)。2組患者均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其中觀察組患者行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治療,并予以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照組患者行普通鋼板內固定治療,行常規護理。評價2組患者的內固定效果、骨折端對位恢復效果、臨床治療相關指標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內固定效果的優良率為90.00%,對照組為76.66%,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骨折端對位恢復效果的優良率為86.67%,對照組為76.67%,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時間及患肢負重行走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6.67%,對照組為23.33%,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治療骨質疏松骨折的內固定效果好,骨折端對位恢復效果佳,骨折愈合快,且術后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骨質疏松骨折;干骺端骨折;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
骨質疏松癥是以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及骨脆性增加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劇,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及其所致的脆性骨折呈顯著上升趨勢,其中骨質疏松干骺端骨折最為顯著,不僅增加骨折患者的心理壓力,也增加其家庭經濟負擔和社會負擔[1]。臨床上,因骨質疏松干骺端骨折多屬粉碎性復雜骨折,難于達到以生物力學為主的AO理論是要理論,無法加壓和堅強固定,從而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然而,隨著國產鎖定接骨板這一理論的推出,成為骨折內固定治療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且在較長一段時間的臨床實踐中,鎖定接骨板技術所形成內固定支架系統和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成為治療大多數關節周圍骨折和某些長骨骨折的主要方法,尤其是伴有干骺端粉碎骨折的患者。本研究以60例骨質疏松干骺端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30例患者行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治療及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廣東省佛山中醫院三水醫院2008年5月~2009年12月期間收治的60例骨質疏松干骺端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既往病史和體征、影像學檢查(CT和MRI)、雙能X線骨密度測定儀(DEXA)檢查及鑒別診斷確診為四肢骨質疏松干骺端骨折。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齡52~76歲,平均(60.6±4.5)歲。骨折類型及AO分型:肱骨近端骨折30例(B 2型6例,B 3型10例,C 1型7例,C 3型7例);橈尺骨遠端骨折22例(A 3型8例,B 2型6例,C 2型4例,C 3型4例);脛骨遠端骨折8例(A 3型6例,C 2型2例)。隨機將本組60例患者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n=30)。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骨折類型、AO分型以及體征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均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觀察組患者行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治療。首先,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連續硬膜外麻醉下骨折開放,予以徹底清創,骨折片盡量復位。然后,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于患者干骺端骨折近端、遠端各作一長約2~3 cm的切口,行牽引復位。而針對無法達到滿意復位的骨折位置可于骨折部作一小切口,以輔助復位[2]。復位成功后,待患者關節面恢復平整,用克氏針臨床固定。再于深筋膜下采用長彎組織剪刀或骨膜剝離子將骨膜外軟組織分離,形成軟組織隧道,并保持骨折端閉合。于軟組織隧道,選擇長度適當的鎖定加壓接骨板從骨折近端切口置入,至達遠端切口。經X線指導對接骨板位置進行調整,于骨折遠近端分別用1枚螺釘固定,并保證接骨板良好貼附于四肢長骨。于X線機C型臂下對骨折及接骨板的位置情況進行觀察,確定復位良好后,借助鎖定螺釘導向器鉆孔、測深,再于骨折遠近端將4枚單皮質鎖定螺釘植入。最后,再次于X線機C型臂下確定骨折復位情況,保證內固定穩定后,沖洗止血,放置負壓引流,切口關閉。同時,觀察組患者在行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治療全過程中,予以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主要包括。
(1)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骨折入院后患者面對突如其來的生理功能障礙多難以接受,易出現急躁、悲觀、焦慮等心理障礙。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主動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和心理需求,并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對患者的負性情緒進行疏導,通過錄像、圖片資料、電視等多種形式予以患者針對性的健康宣教,指導患者正確認識、對待疾病,建立疾病康復的信心。同時,向患者介紹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提高患者臨床治療的依從性。②基礎準備。術前指導患者戒煙戒酒,避免術后咳嗽,咳痰,引起刀口疼痛。并加強患者患肢皮膚的清潔護理,術前2 d進行洗澡、更衣。
(2)術中護理 手術開展過程中,配合醫師做好器械準備和麻醉準備,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徹底清創,去除其它誘發感染的因素,并根據手術步驟,準確、迅速地將各器械傳遞給術者,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
(3)術后護理 ①體位護理。術后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并將患肢抬高與心臟水平,坐走或下床時上肢用三角巾懸吊,以減少靜脈回流,減輕腫脹,有利于靜脈回流。②引流管護理。保證患者各引流管的妥善固定和暢通,避免扭曲和脫落。并密切觀察引流液的性質,準確記錄引流液的引流量和顏色。③并發癥預防護理。針對患者骨折類型及手術方式的綜合分析,歸納患者可能發生的各種并發癥及相關因素,并采取預防性護理措施,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④康復指導。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恢復進程制定針對性的、差異化的分期功能康復訓練計劃。同時,采取“一對一”護理模式,責任護士每天予以患者床邊指導訓練,以盡快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
對照組患者行普通鋼板內固定治療。切口、軟組織隧道建立、骨折復位方案同觀察組,而在內固定時選擇長度合適的普通貼附于軟組織隧道,普通螺釘固定,行皮膚切口縫合,放置引流。同時,在內固定治療中行常規護理措施,包括飲食護理、注意事項告知、健康宣教等。
1.3 觀察指標
1.3.1 內固定效果 于患者治療后,分別對2組患者臨床治療的內固定效果進行評價,評價標準為:優:內固定牢固,無關節粘連,無畸形,關節活動不受限;良:內固定牢固,關節輕度粘連,關節活動度≥120°;可:內固定有輕微松動,有關節粘連和旋轉成角等畸形,關節活動度為80°~120°;差:內固定丟失,骨不連,畸形嚴重[3]。
1.3.2 骨折端對位恢復情況 于2組患者治療后,所有患者均行X線片復查,評價2組患者的骨折端對位恢復效果。評價標準為:優:骨折實現解剖對位;良:骨折端錯位≤SMM,骨折端成角≤10°;可:骨折端錯位≤1 cm,骨折端成角≤15°;差:骨折端錯位>1 cm,骨折端成角>15°[4]。
1.3.3 臨床觀察指標 治療后,所有患者均行X線片復查,統計2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同時,觀察并統計2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患肢負重行走時間及總住院時間。觀察并統計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內固定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內固定效果的優良率為90.00%,對照組為76.66%,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內固定治療效果對比[n(%)]
2.2 2組患者骨折端對位恢復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骨折端對位恢復效果的優良率為86.67%,對照組為76.67%,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骨折端對位恢復效果對比[n(%)]
2.3 2組患者臨床治療相關指標對比 在平均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上,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時間及患肢負重行走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治療相關指標對比(x±s)
2.4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6.67%,對照組為23.33%,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比[n(%)]
目前,我國已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過億[5]。由于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骨質疏松患者數量的增加,骨質疏松性骨折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也逐漸顯現。因此,加強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治療對促進患者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減輕社會負擔具有重要的意義。臨床上,復位、固定、功能鍛煉和抗骨質疏松治療是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則[6]。理想的骨折治療是將四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加重局部損傷而將骨折整復,骨折固定應盡可能地不防礙肢體活動。手術過程中予以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達到比較理想的結果[7]。同時,臨床上針對穩定型骨折通常可采用保守治療以實現骨折愈合。而針對大多數不穩定并且移位的骨折,手術治療更為可取而在內固定術上,1995年Tepic S和Perren SM首次提出接骨板和螺釘鎖定固定的概念,加之近年來隨著國產鎖定接骨板的推出,從AO理論發展為BO理論(BO是以生物學為主兼顧生物力學作為理論基礎,骨折復位要求間接復位,不允許強求解剖復位,固定則要求盡量做到不干擾骨折局部)的這一趨勢成為骨折內固定重要發展之一,同時也使得鎖定接骨板技術所形成內固定支架系統成為臨床骨折治療的新方向[8]。
本研究中,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中觀察組患者行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治療,并予以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照組患者行普通鋼板內固定治療,行常規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內固定效果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骨折端對位恢復效果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主要是因為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中,固定螺釘向不同方向擰入,多角度固定,鎖定螺釘成角固定在骨質疏松和粉碎骨折中具有較好的抗拉力和錨合力,防止內固定物松動、拔出,從而更好地發揮內固定效果,解決固定骨質疏松骨折,特別是干骺端粉碎性骨折的難題[9]。同時,觀察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時間及患肢負重行走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與傳統接骨板相比,鎖定接骨板和螺釘形成的內固定支架可以提供高度穩定的內固定支架,固定過程中無需進行接骨板的預彎,鋼板與骨面間壓力降至最低,減少骨膜損傷,保護骨膜和骨的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10]。因此,鎖定接骨板內固定下能夠更好地促進骨折愈合,促進患者骨折恢復。另外,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再次證實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治療骨質疏松骨折的臨床優勢更為優越。
綜上所述,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治療骨質疏松骨折的內固定效果好,骨折端對位恢復效果佳,骨折愈合快,且術后并發癥少。臨床上,對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整復和固定應以治療方法簡便、安全有效為原則,優選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支架系統治療,并在具體方法上不應強求骨折的解剖復位,而應著重于功能恢復和組織的修復,降低死亡率,減少并發癥及殘廢率。
[1] 王曉強,馬仁忠,蔚秋生,等.肱骨近端鎖定接骨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臨床研究[J].甘肅醫藥,2013,32(2):113-115.
[2] 邱勤業,胡漢生,范震波,等.經皮鋼板與解剖鎖定鋼板置入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骨折[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30):5569-5574.
[3] 郭向麗,張海青,劉彩霞,等.老年髖部骨折病人術后持續性護理干預對肢體功能康復的研究[J].全科護理,2013,11(11):971-973.
[4] 舒云均.加壓鎖定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3,9(6):118-119.
[5] 陸細紅,張衛,張彬,等.微創鎖定接骨板法治療肱骨近端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3,41(4):398-400.
[6] 王吉山,曹靖.鎖定接骨板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9):127-128.
[7] 盛敏,朱廣平,黃品強,等.微創經皮前置鎖定加壓接骨板內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J].中醫正骨,2013,25(6):47-48,50.
[8] 高彩霞.鎖定鋼板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2):137-138.
[9] 王東,李孟軍,韓爽,等.鎖定接骨板治療骨質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應用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9):1069-1070.
[10] 趙靜華,李娜,徐建玲,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病人的圍術期護理[J].全科護理,2013,4(11):995-99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7.007
佛山市醫學類科技攻關項目(200808163)
廣東 528100 廣東省佛山中醫院三水醫院(李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