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太權
瑞芬太尼用于抑制神經外科手術上頭架疼痛反應的臨床觀察
蔣太權
目的 探討瑞芬太尼用于抑制神經外科手術上頭架疼痛反應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80例行開顱手術上頭架的顱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應用羅哌卡因進行局部麻醉,研究組應用瑞芬太尼進行靜脈注射全身麻醉,比較2組患者術中給局部麻醉藥前(T0)、頭架固定即刻(T1)、上頭架后1 min(T2)、上頭架后3 min(T3)、上頭架后5 min(T4)、上頭架后10 min(T5)的心率、平均動脈壓(MAP)變化。結果 2組患者在上頭架后,心率均有所減緩,研究組上頭架后各時間點T2、T3、T4、T5的心率水平分別為(66.20±8.76)、(64.54±8.49)、(61.79±7.79、(61.57±6.78);對照組則分別為(70.11±8.41)、(71.14±8.33)、(68.91±8.84)、(67、39±7.75)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上頭架前后的MAP水平均無明顯波動,2組患者各時間點的MA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羅哌卡因局麻和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均能減小神經外科手術上頭架時的血流動力學波動幅度,并且瑞芬太尼的操作更簡單,實用性更強。
上頭架疼痛反應;神經外科手術;瑞芬太尼;羅哌卡因
保持患者血流動力學及體位穩定性,是神經外科手術成功實施的關鍵。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為充分顯露病灶部位,獲得良好的術野以及維持頭顱穩定性,常需上頭架固定患者頭部。上頭架是一個強刺激操作,其會使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發生劇烈波動[1]。在以前,為維持上頭架時的血流動力學穩定性,多采用局部浸潤麻醉或神經阻滯麻醉,但其操作步驟較為繁瑣[2]。增城市中醫醫院在神經外科手術上頭架過程中,采用了瑞芬太尼靜脈全麻方法來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3年7月~2014年7月增城市中醫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80例行開顱手術上頭架的顱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36例為前庭蝸神經瘤,44例為膠質瘤,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22例,Ⅱ級58例;男38例,女42例;年齡23~61歲,平均(42.5±3.9)歲。排除肝腎功能異常者,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壓者,局部或全身感染者,有藥物濫用史或吸毒史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手術室后均建立靜脈通路,靜脈輸注咪唑安定注射液,劑量0.05 mg/kg,對橈動脈進行穿刺、置管,進行動脈血壓監測。依次靜注2 μg/kg芬太尼、0.1 mg/kg維庫溴銨、2 mg/kg丙泊酚進行麻醉誘導,氣管插管后使用麻醉機對患者呼吸進行控制。潮氣量10 mL/kg,氧氣流量0.7 L/ min,呼吸頻率12次/min,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壓)在30~35 mmHg(1 mmHg=0.133 kPa)。采取吸入全身麻醉復合靜脈麻醉,以維持麻醉深度。使用微量泵持續泵入丙泊酚,泵注速度為每小時4 mg/kg,同時吸入異氟烷,異氟烷呼氣末濃度由麻醉監護儀進行控制,將呼氣末濃度維持在MAC(肺泡有效濃度)的80%左右。研究組與對照組的上頭架程序相同,研究組在上頭架固定釘前5 min,在頭釘處使用6 mL生理鹽水做局部浸潤,固定前3 min,靜脈注射1 μg/kg瑞芬太尼;對照組在上頭架固定釘前5 min,使用羅哌卡因(1%)對頭釘處做局部浸潤麻醉,在固定前3 min靜滴生理鹽水。觀察2組患者術中術中給局部麻醉藥前(T0)、頭架固定即刻(T1)、上頭架后1 min(T2)、上頭架后3 min(T3)、上頭架后5 min(T4)、上頭架后10 min(T5)的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變化。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術中的HR、MAP變化比較 2組患者在上頭架后,心率均有所減緩,觀察組上頭架后各時間點(T2、T3、T4、T5)的心率水平明顯比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上頭架前后的MAP水平均無明顯波動,2組患者各時間點的MA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中的HR、MAP變化比較(x±s)
在神經外科手術中,最基本的麻醉要求就是維持血流動力學的平穩,通常來說,神經外科手術從全身麻醉誘導開始,直至術前,唯一的不良刺激就是上頭架,在此過程中,患者的血液循環會受到抑制,使之處于與深度麻醉類似的狀態,但實際麻醉深度卻未達到手術操作要求[3-4]。此時進行頭架固定,會因強烈、突然的刺激而導致血流動力學劇烈波動,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嚴重并發癥[5]。
臨床上為減輕頭架固定刺激造成的血流動力學波動,常會采用應用鎮痛藥物、神經阻滯麻醉、局部浸潤麻醉、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等方法[6]。神經阻滯麻醉,是通過阻滯雙側眶上神經、枕大神經、耳顳神經、枕小神經來阻斷疼痛反應,從而達到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效果。頭部神經阻滯麻醉對麻醉醫師的要求較高,麻醉醫師必須對頭部的神經分布十分熟悉,而且能夠熟練地應用神經阻滯方法,才能獲得良好的阻滯效果,不然就會出現阻滯無效或不完全的現象,而且神經阻滯操作不當還會導致神經損傷[7]。局部浸潤麻醉是臨床應用較多的一種方法,雖然該方法可有效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但其操作十分繁瑣,且需進行多點穿刺,在調整頭架位置時還會造成頭釘移位而影響麻醉效果。瑞芬太尼是一種阿片類受體激動劑,其在給藥后會迅速被非特異性酯酶水解,迅速發揮麻醉效果,而且藥效清除快,作用時間短,可有效減輕術中的傷害性刺激[8]。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在上頭架后,心率均有所減緩,觀察組上頭架后各時間點的心率水平明顯比對照組更低(P<0.05);2組患者上頭架前后的MAP水平均無明顯波動,2組患者各時間點的MA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表明羅哌卡因局麻和瑞芬太尼全麻均能減小神經外科手術上頭架時的血流動力學波動幅度,并且瑞芬太尼的操作更簡單,實用性更強。
[1] 白念岳,郭曲練,程智剛,等.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靶控輸注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4(1):59-62.
[2] 王長睿,張利勇,金海龍,等.瑞芬太尼用于抑制神經外科手術上頭架疼痛反應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0,10(5):553-556.
[3] 王強,張蕓,王青竹,等.不同類型鎮痛劑防治瑞芬太尼-丙泊酚全麻術后疼痛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0,50(5):81-82.
[4] 王一君,李殊瑪.丙泊酚、瑞芬太尼靜脈泵注與靶控輸注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比較[J].山東醫藥,2008,48(47):74-75.
[5] 戴麗英.芬太尼與瑞芬太尼在神經外科麻醉中的臨床對比研究[J].當代醫學,2013,19(34):112.
[6] 周維聰.阿片類藥物復合丙泊酚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當代醫學,2014,20(2):148-149.
[7] 王爾華,陶佳,顧小萍,等.超聲引導神經阻滯輔以瑞芬太尼用于膝部以下手術麻醉的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11):1053-1055.
[8] 胡格吉胡,拉布.右美托咪定復合瑞芬太尼鎮痛對老年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疼痛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4):961-96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7.062
廣東 511300 增城市中醫醫院(蔣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