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常青 鄧景航 羅育武 徐麗華
咪唑斯汀配合酮替芬遞減治療慢性蕁麻疹15例臨床報道
肖常青 鄧景航 羅育武 徐麗華
目的 探討咪唑斯汀配合酮替芬遞減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慢性蕁麻疹的患者30例,隨機均分為A組和B組(n=15),其中A組使用單純咪唑斯汀配合維生素和激素進行遞減治療,B組使用咪唑斯汀與酮替芬配合維生素和激素進行遞減治療。結果 咪唑斯汀與酮替芬配合總有效率更高(P<0.05)。結論 雖然咪唑斯汀與酮替芬配合副作用較明顯,但其副作用均可控可治,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療慢性蕁麻疹。
咪唑斯叮;酮替芬;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多因為患者的過敏體質引起,或由其他病原體感染引起。其中,基于飲食、藥物、蚊蟲叮咬、花粉接觸、日光、溫度、摩擦、壓力等因素引起的過敏反應是慢性蕁麻疹的主要誘因,約占全部患者的60%左右,植物神經、精神原因及內分泌原因導致的慢性蕁麻疹月占30%左右,各種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的感染約占10%左右[1-3]。本研究探討咪唑斯汀配合酮替芬遞減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2年6月在廣州市皮膚病防治所治療的慢性蕁麻疹患者30例,病程6~32周,年齡18~82歲,平均年齡(35.1±2.1)歲,其中男16例,女14例。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均分為2組(n=15)。A組男8例,女7例,年齡18~80歲,平均年齡(36.1±2.0)歲,病程6~32周;B組男8例,女7例,年齡18~82歲,平均年齡(36.2±2.2)歲,病程6~32周。
1.2 方法 本研究使用復合維生素B片(廣東恒健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 44021164,每片含維生素B13 mg維生素B21.5 mg維生素B60.2 mg煙酰胺10 mg泛酸鈣1 mg。配伍藥物主要功能是補充皮膚病愈合所需的維生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颊吣c胃道副作用反應劇烈的,可以根據患者要求另外配伍胃友、胃得樂、嗎丁啉等藥物緩解患者胃腸道應激癥狀。
A組采用單純咪唑斯汀療法。初期藥物配伍為:口服咪唑斯?。ㄎ靼矖钌扑幱邢薰荆鷾饰奶枮閲帨首諮 200800700),每次10 mg,每天2次。同時口服復合維生素B每次3片,每天3次維生素C每次200 mg,每天3次;去氫可的松每次10 mg,每天3次。視病情于90 d~120 d內將藥物配伍遞減為:口服咪唑斯汀,每次10 mg,每天1次。同時口服復合維生素B每次1片,每天2次;維生素C每次100 mg,每天1次;去氫可的松每次5 mg,每天1次。
B組采用咪唑斯汀配合酮替芬療法。初期藥物配伍為:口服咪唑斯汀,每次10 mg,每天2次。同時口服酮替芬(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藥廠,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 33021548)每次1 mg,每天3次。同時口服復合維生素B,每次3片,每天3次;維生素C每次200 mg,每天3次;去氫可的松每次15 mg,每天3次。
酮替芬應于開始用藥7 d內或出現較嚴重嗜睡及神經質反應時,及時減量到每次1 mg,每天2次。視病情于90~120 d內將藥物配伍遞減為:口服咪唑斯汀,每次10 mg,每天1次。同時口服酮替芬每次1 mg,每天1次。同時口服復合維生素B每次1片,每天2次;維生素C每次100 mg,每天1次;去氫可的松每次5 mg,每天1次。
1.3 觀察指標 自開始服藥起,每2周計算1個觀察點,共觀察10周,設置T1~T5共5個觀察點。(1)治療效果。觀察患者的皮膚皮疹癥狀是否消失,瘙癢疼痛等癥狀是否消失。(2)患者嗜睡感。采用愛潑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對患者嗜睡程度進行評估。其中24為重度嗜睡,0為完全無嗜睡感。(3)觀察患者的血壓(blood pressure,BP),特別是BPH是否正常。(4)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對患者服藥期間的神經質癥狀進行量化評定,記錄出現神經質癥狀患者例數。(5)觀察患者服藥過程中出現谷丙轉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升高或者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e granulocyte,NG)減少的患者,記錄例數。(6)觀察患者出現嘔吐、頭痛、食欲不振等癥狀,記錄例數。
1.4 療效評價標準 (1)顯效?;颊呤n麻疹癥狀消失,超過60 d未復發?;颊咚懈弊饔脼橐贿^性副作用,停藥后未出現持續性副作用。(2)有效?;颊呤n麻疹癥狀明顯改善,復發周期延長?;颊咚懈弊饔每傻玫接行Э刂?,未影響患者基本生活。(3)無效。患者蕁麻疹癥狀沒有明顯改善,或患者出現較嚴重副作用需要中斷治療。總有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A組總有效率為80.0%,B組總有效率為93.3%,B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n)
2.2 2組患者嗜睡感比較 在T1時間點,A組患者的正態峰值在4~7區間內,而B組患者的正態峰值在12~19區間內。見表2。但隨著藥量的逐漸減少,達到T5時間點前后,A組患者的正態峰值達到4左右,而B組患者的正態峰值達到8~11左右。見表3。

表2 2組患者T1觀察點患者嗜睡感比較(n)

表3 2組患者T5觀察點患者嗜睡感比較(n)
2.3 2組患者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以BPH<90 mmHg為低血壓標志,T1時間點A組發生低血壓5例,B組發生低血壓7例,T4時間點前后低血壓的發生概率接近平衡。見表4。而患者神經質情況、谷丙轉氨酶、中性粒細胞等副作用發生概率也基本沿著以上路徑變化。見表5、表6。但是頭疼、嘔吐等不良反應在5個觀察點基本持平。見表7。

表4 2組患者低血壓比較(n)

表5 2組患者神經質情況比較(n)

表6 2組患者GPT和NG比較(n)

表7 2組患者其他不良反應比較(n)
臨床研究顯示,抗組胺藥物聯合使用可以較大程度地提升抗組胺藥物的脫敏效果,但抗組胺藥物的聯合使用可能增加其副作用[4-5]。B組的GPT與NG與不良反應明顯好于A組。本研究結果顯示,咪唑斯汀和酮替芬聯合使用可以使慢性蕁麻疹的總有效率達到93.3%,顯著高于咪唑斯汀單方治療總有效率的80.0%(P<0.05)。
研究表明咪唑斯汀難以通過血-腦脊液屏障,所以對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不明顯,其導致神經癥、嗜睡癥狀等不良反應明顯小于咪唑斯汀和酮替芬復方治療[6-7]。本研究中,A組和B組產生的其他不良反應均與藥物的血代毒性及刺激性有關,所以2組患者的其他不良反應類似。
隨著藥量減少,患者的嗜睡、神經質癥狀、谷丙轉氨酶、中性粒細胞等相關的不良反應明顯降低,最終隨著藥量的逐漸持平而趨于持平[8]。但患者頭疼、嘔吐、食欲不振的不良反應因為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性的持續性而不會明顯降低。
咪唑斯汀和酮替芬復方治療的一過性不良反應雖然更為明顯,但其療效顯著優于咪唑斯汀單方治療。且咪唑斯汀和酮替芬復方治療的一過性不良反應在藥量減少和停藥后會很快恢復。因此,咪唑斯汀和酮替芬復方治療的綜合療效優于咪唑斯汀單方治療。
[1] 王媛.450例慢性蕁麻疹臨床流行病學調查[D].昆明:昆明醫科大學,2013.
[2] 師慶.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治療綜述及患者生活質量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3] 羅婕.慢性蕁麻疹臨床流行病學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2.
[4] 胡躍龍,魏聰.咪唑斯汀與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對比觀察[J].皮膚病與性病,2013(2):118-120.
[5] 黃耀庭,李莎,李進芹,等.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和安全性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8):23-25.
[6] Grzyle,Ge Haiying,Guo Xiaodong,et al.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J].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mizolas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2013(7):30-31.
[7] 黃小燕.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與酮替芬口服在嬰兒濕疹療效分析[J].臨床薈萃,2013(12):104-105.
[8] Hurry K,Liao YX.Compound glycyrrhizin capsules combined with ketotifen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2013(12):64-6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7.094
廣東 510095 廣州市皮膚病防治所 (肖常青 鄧景航 羅育武徐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