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志剛
腦血管病后吞咽困難的社區(qū)康復治療方法與效果分析
顏志剛
目的 探究腦血管病患者吞咽困難的社區(qū)康復療法和效果。方法 選取患有腦血管病伴有吞咽困難的患者82例,將其隨機均分成研究組(n=42)和對照組(n=40),對2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研究組另外進行吞咽功能的康復訓練,觀察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經治療,研究組患者有效率為95.2%,對照組患者有效率為80.0%,研究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社區(qū)康復治療能夠明顯加強腦血管病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臨床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腦血管病;吞咽困難;社區(qū)康復治療方法
吞咽困難是腦血管病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其嚴重程度與腦血管病的嚴重程度有關,大多患者都有構音障礙、飲水嗆咳等[1]。其作為假性球麻痹的重要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則會加重患者營養(yǎng)不良、脫水、水電失衡等,嚴重者甚至窒息死亡[2],所以對腦血管患者吞咽困難的早診斷、早治療至關重要。有計劃的康復治療、保證患者營養(yǎng)充足、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對腦血管病引起的吞咽困難患者的治療康復具有重要療效[3]。本研究以82名腦血管病引起的吞咽困難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社區(qū)康復療法及其治療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廣州市越秀區(qū)光塔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患有腦血管病伴有吞咽困難的患者82例,其中有男45例,女37例,年齡65~85歲,平均(73.5±3.5)歲。所有患者經頭部CT或MRI確診,符合腦血管病診斷標準,都伴有吞咽功能障礙。其中有腦梗死患者55例,腦出血患者27例,病變部位位于腦干者22例,位于大腦皮層者35例,位于基底節(jié)者25例。現(xiàn)將82例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65~85歲,平均(73.2±3.7)歲;對照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67~85歲,平均(73.9±3.4)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都簽訂知情協(xié)議,自愿接受治療。
1.2 診斷標準 將吞咽篩選試驗-飲水試驗作為評估標準,正常:正常攝食;輕度:食物可完全經口攝入;中度:部分食物可經口攝入;重度:完全不能經口攝食[4]。
1.3 治療方法 2組患者都進行常規(guī)的康復治療,研究組患者另外進行吞咽功能的康復訓練。
1.3.1 心理護理 患者常表現(xiàn)為急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失去進食興趣,影響身體康復,所以醫(yī)護人員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關心、開導患者,保持熱情、耐心的態(tài)度,消除其不良心理,為其樹立治療信心,努力獲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積極接受治療[5]。
1.3.2 康復治療 醫(y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與吞咽功能有關的肌群的功能練習,根據不同患者的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康復練習計劃;囑咐患者經常做舌部運動,并給予壓力、觸覺、冷等刺激;通過吸氣反射和憋氣反射來調節(jié)吞咽反射,進行聲帶內收練習和喉上提練習,促進喉部閉合能力;通過咽收縮訓練來改善咽閉合能力;多進行頸部運動,可加大頸部肌力、控制呼吸、喉頭和舌的運動,能夠幫助患者產生咽下反射;增加呼吸道的訓練(深呼吸、憋氣、咳出等),目的在于防止誤吸[6]。
1.3.3 吞咽功能訓練 包括交互吞咽與空吞咽、側方吞咽、點頭樣吞咽、聲門上吞咽、超聲門上吞咽、Mendelsohn技術等。飲食方面,患者取坐位,頭向前傾,不能坐者可仰臥,軀干抬高30°;食團在口中的位置應該適應于舌頭,利用舌頭進行傳送可提高安全和療效;所進食物應盡量柔軟易于吞咽,每次量約一小勺等,注意飲食衛(wèi)生等[7]。
1.4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患者每次的進食量、種類、方式、有無嗆咳及程度、進食時間、肺部感染程度等。
1.5 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評價以吞咽能力評價標準為原則,分為痊愈、明顯好轉、好轉、無效4個級別,吞咽能力9分為痊愈,6~8分為明顯好轉,3~5分為好轉,1~2分為無效。有效率=(痊愈+明顯好轉+好轉/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shù)據錄入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治療,研究組痊愈19例,明顯好轉12例,好轉9例,2例無效,有效率95.2%;對照組患者痊愈11例,明顯好轉14例,好轉7例,8例無效,有效率80.0,研究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吞咽困難是指進食時胸骨后發(fā)堵,食物通過障礙,停滯不下,或食物不能順利進入食管,停留在口內,正常人在過急地吞咽食物時偶爾也會發(fā)生發(fā)噎現(xiàn)象。當發(fā)生吞咽困難時就就引起重視,特別是當輕度發(fā)噎時就應盡早診斷治療。特別是老年患者,由于中樞和周圍神經在吞咽的過程中起著調節(jié)和控制的作用,因此吞咽困難是腦血管病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如果治療不及時,則會加重患者營養(yǎng)不良、脫水、水電失衡等,嚴重者甚至窒息死亡。所以對腦血管患者吞咽困難的早診斷、早治療至關重要,有計劃的康復治療、保證患者營養(yǎng)充足、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對腦血管病引起的吞咽困難患者的治療康復具有重要作用。
對腦血管疾病引發(fā)吞咽困難的患者應及早進行吞咽功能的康復訓練,預防咽下肌群的失用萎縮,并加強咀嚼肌和舌肌的按摩運動,可增加吞咽反射的靈活性,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在對吞咽困難患者進行治療時,首先應該明確其引發(fā)病因,制定科學、個性化的康復計劃[8];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適當加強吞咽功能的練習,進行飲水、攝食訓練等,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其具體過程要求醫(yī)護人員要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知識,能夠和患者融洽地溝通,獲得患者配合。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痊愈19例,明顯好轉12例,好轉9例,2例無效,有效率95.2%;對照組患者痊愈11例,明顯好轉14例,好轉7例,8例無效,有效率80.0%,研究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因此,社區(qū)康復治療能夠明顯加強腦血管病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臨床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1] 劉麗,王叢杰.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肢體功能康復護理體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3):120.
[2] 鄺景云,彭偉英,林碧清,等.攝食管理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發(fā)生吸入性肺炎的影響[J].現(xiàn)代醫(yī)院,2011,11(1):89-91.
[3] 劉素君,陳娟.吞咽康復訓練聯(lián)合抗抑郁藥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09,3(4):14-16.
[4] 莊淑美,呂海波,劉建橋.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3,19(7):847-848.
[5] 劉站香.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循證護理[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23):176-179.
[6] 李寶棟,白晶,高維濱,等.頸部針刺聯(lián)合吞咽訓練對腦卒中后咽階段吞咽障礙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1):31-32.[7] 楊瑞霞,崔紅花.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9):26-27.
[8] 楊素紅.32例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早期護理干預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6):199-20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7.076
廣東 510120 廣州市越秀區(qū)光塔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顏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