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 陳淑芳
全程優化護理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中的應用分析
何亮 陳淑芳
目的 觀察全程優化護理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6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為觀察組(全程優化護理措施)和對照組(常規護理措施),各31例,比較2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通道建立時間、急救總耗時間、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二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比率和住院時間分別為(0.52±0.32)min、(4.45±0.88)min、(4.68±1.90)min、(40.35±6.24)min、3.23%、3.23%、(10.25±3.35)d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救過程中全程優化護理措施效果較為理想,縮短患者急救時間,改善患者預后。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全程優化護理;急診;臨床效果
在臨床上,心肌梗死為一種常見的急性心血管疾病,給患者健康帶來較大威脅,其病死率較高,同時也為誘發患者出現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我國近年來在心臟介入治療上得到迅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癥狀。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具有較高的冠狀動脈再通率,為重要的再灌注治療方法[1]。雖然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為急診治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但需要配合科學和規范的護理措施。本研究探討全程優化護理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2年3月~2014年1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門診收治的6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納入標準:典型心絞痛或類似心絞痛癥狀持續時間>0.5 h;發病時間到救治時間≤6 h,伴有心絞痛的患者;動態心電圖檢測顯示≥2個相鄰導聯ST段抬高;血清心肌壞死標記物檢測結果異常升高的患者[2]。同時將發病時間≥24 h、感染并發癥明顯的患者和肝腎功能不健全的患者排除在外。其中,觀察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齡48~81歲,平均(64.58±2.84)歲;對照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齡49~80歲,平均(65.02±3.51)歲。2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措施,患者自行或是通過急救車送入,首先評估患者病情,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確診后直接急救,對于癥狀較重的患者為其開通綠色急救通道,并為患者制訂簡單的護理流程和護理質量控制措施等。
1.2.2 觀察組 采用全程優化護理措施:(1)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對全部患者進行急救,之后掛號繳費等。接診后,分診護理人員在第一時間將患者送往搶救室,并通知臨床醫師進行緊急搶救。(2)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入院評估、早期檢查和評估等,優化患者病情評估流程。其中,初評主要包含患者意識狀態、呼吸、疼痛性質、體位、發病時間和治療史等內容,該階段評估時間需30 s左右。在患者進入急救室后,應即刻為其接通心電圖檢測,開展初步搶救。幫助醫生進一步評估患者病情,并定期對患者臨床癥狀和病情變化狀況進行檢測,掌握患者動態病情變化狀況,進而為順利急救提供科學依據。(3)實施四定模式:①定時,在患者進入急救室后2 min,給以其吸氧,確保呼吸流暢,并檢測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在5 min內對患者進行完血液標本采集、建立靜脈通道和檢測心電圖等工作。②定人,并設定責任護士對特定患者進行搶救,必要時護士長協調救治工作。③定位和定責,高年資護士站在患者右側對其心電圖進行檢測,并連接除顫儀,告知醫生檢測結果。確診后,通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對患者進行治療,對于出現劇烈疼痛的患者,通過止痛藥物進行治療,并觀察患者血壓、心率和呼吸等生命體征。同時,采好血液樣本生化檢測結果。在對患者實施心肺復蘇時,責任護士在患者右側實施胸外心臟按壓,檢測心電圖和除顫。對于必要的患者實施相應的心理干預措施,穩定患者情緒。(4)制訂完整的轉運交接流程,對于需要的患者實施介入治療,通知介入室做好手術準備,同時與患者家屬做好交流溝通,在患者家屬簽訂同意書后進行轉運。并填寫轉運通知單,對患者呼吸、心電圖和血壓等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轉運到科室后對其進行二次監測,并協助患者過床,做好轉運交接表等。
1.3 觀察指標[3]觀察2組患者護理后分診評估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通道建立時間、急救總耗時間、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二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比率和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急救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急救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時間比較(x±s,min)
2.2 2組患者院內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二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比率和住院時間比較 2組患者院內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二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比率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院內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二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比率和住院時間比較
臨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為一種常見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其給患者健康帶來較大威脅,具有較高病死率,同時導致患者出現心力衰竭,給患者正常生活和生命帶來嚴重威脅[4]。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上具有顯著效果,其具有較高的管狀動脈再通率,為再灌注治療的重要方法[5]。目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為治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療方法,其使堵塞的血管迅速再通,有效實現心肌再灌注,并且有效挽救缺血心肌,縮小梗死面積,避免出現心室擴發重塑,預防心力衰竭發生,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預后[6]。全程優質護理措施為一項順利實施并取得較好療效的護理措施,需全體醫護人員相互配合[7]。其主要是通過定時、定人、定位和定責模式對患者進行急救,為患者贏得搶救時間,有效控制臨床治療護理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8]。因此,在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救過程中全程優化護理措施效果較為理想,本研究選取患者中,通過全程優化護理措施護理患者分診評估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通道建立時間、急救總耗時間、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二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比率和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通過常規護理措施護理患者(P<0.05)。
綜上所述,全程優化護理措施可有效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癥狀,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1] 李然,郭學蘋.優化的急診流程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學雜志,2014,49(8):950-951.
[2] 唐迎紅,趙芝香,肖可喜.外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轉運到導管室救治的體會[J].護理學報,2014,21(21):41-42.
[3] 姜愛榮.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應用價值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4):807-809.
[4] 熊恩麗.綜合護理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9):166-168.
[5] 趙文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的護理[J].天津護理,2015,23(3):224-225.
[6] 崔琳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8):99-100.
[7] 袁宇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4):228-229.
[8] 陳卓芳,林雪英,梁菊艷.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并發心律失常危險因素實施護理干預效果評價[J].全科護理,2015,13(17):1619-162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9.060
江西 330006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何亮 陳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