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林
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
趙瑞林
目的 分析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加強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方法 研究對象選取120例重癥患者,隨機均分為2組(n=60)。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2012年9月~2013年9月,未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實驗組患者加強護理風險管理(2013年10月~2014年8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對比分析2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和護患滿意率。結果 對照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30.00%,護患滿意率為86.67%;實驗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6.67%,護患滿意率為100.00%。實驗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護患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有助于減少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風險事件,增進護患關系。
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風險管理;干預效果
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大量攝入糖類、脂類物質,過度疲勞等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加。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病情危重、進展迅速、合并癥多,對護理工作質量的要求較高?;颊咦≡浩陂g如護理不到位,易發生各種護理風險事件,具有突發性、難預測性等特點,對預后不利。而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可引起醫療糾紛,在醫患關系較為緊張的今天,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十分重要[1]。本研究分析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加強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湖南省腦科醫院心血管內科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例重癥患者,根據護理風險管理實施與否分組,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實施常規護理(2012年9月~2013年9月,未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實驗組患者加強護理風險管理(2013年10月~2014年8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
對照組患者共計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64.54±11.23)歲;體質量49~82 kg,平均體質量(63.11±12.35)kg;住院原因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心力衰竭18例,高血壓危象10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2例,大專10例,高中21例,初中13例,小學12例,文盲2例。
實驗組患者共計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43~84歲,平均年齡(65.06±11.48)歲;體質量48~83 kg,平均體質量(63.25±12.28)kg;住院原因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18例,急性心肌梗死14例,心力衰竭20例,高血壓危象8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3例,大專8例,高中22例,初中15例,小學10例,文盲2例。
對2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住院原因、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實施常規護理,遵醫囑建立靜脈通路,給予藥物治療。治療期間定時巡視,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如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處理[2]。
實驗組患者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入院時立即對患者及其家屬告知疾病的嚴重性、可能出現的不良后果和住院期間常見的護理風險事件,使其認識到護理風險事件對疾病預后的不利影響,以引起其重視,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同時與患者家屬深入溝通,使家屬認識到自己在照顧患者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共同幫助患者規避護理風險[3]。
在護理工作中嚴格按照規章制度、操作規程進行規范化護理操作,處置前、處置中、處置后均對醫囑和藥物進行嚴格檢查、核對。靜脈注射過程中嚴格監控滴速,防止滴速過快引起不良反應。加強巡視,防止發生藥液滲漏引起靜脈炎。護理操作前對患者或家屬提前告知,征得其同意后方可進行。護理文書書寫嚴謹、規范,做到及時、完整、真實,使護理文書能夠反映客觀真實的情況[4]。
為患者創造舒適、安靜的住院環境,地面保持清潔干燥,無油漬、血漬、水漬等。每天做好病房地面的清潔工作后應及時吹干,衛生間、淋浴房等易滑地段放置防滑警示牌,并增加防滑墊。如廁時由家屬陪同、攙扶,對病情嚴重者建議其在床上大小便,以防發生跌倒意外。伴有意識障礙、躁動者安裝床檔,必要時制動,以防發生墜床意外[5]。
對長時間臥床者定時幫助其翻身叩背,指導家屬每天幫助患者擦洗身體,更換舒適的棉質內衣褲。經常對骨突處進行按摩,并涂抹紅花油等,以促進血液循環。對條件允許者建議其使用氣墊床[6]。
1.3 統計學方法 相關數據均錄入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風險事件 實驗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n(%)]
2.2 護患滿意率 實驗組患者護患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護患滿意率比較[n(%)]
由于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病情具有突發性、多變性等特點,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反應力遲鈍、機體免疫功能低下,使得護理要求更具特殊性。心血管內科是護理風險事件相對高發的科室之一,極易發生因護理不當導致的醫療糾紛。護理風險事件不僅不利于患者的病情轉歸和康復進程,也嚴重影響了醫院形象[7]。
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常見的護理風險事件包括墜床、跌倒、藥物滲漏、燙傷、管道脫落等。在心血管內科進行基礎護理操作、處置、搶救配合等各環節中均存在各種各樣的護理風險隱患,這就要求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提高風險意識、規范操作規程。護理風險管理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事件,并認識到發生護理風險事件對疾病預后的不利影響,在住院期間自覺注意規避風險。在護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并嚴格落實,加強各環節的規范化護理,以高質量的護理操作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8]。
本研究中,加強護理風險管理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僅為6.67%,顯著低于常規護理者的30.00%(P<0.05);加強護理風險管理者對護理工作質量滿意率高達100.00%,顯著高于常規護理者的86.67%(P<0.05)。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有助于減少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風險事件,增進護患關系。
[1] 謝藝珍.淺談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及防范策略[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5):178-179.
[2] 朱慧輝.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4,20(6):122-123.
[3] 吳美華,彭風云,陳安華.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風險分析與對策[J].全科護理,2014,12(30):2860-2861.
[4] 陳花棉.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3):1203-1204.
[5] 胡原.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工作中的潛在風險防范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3,6(4):176-177.
[6] 李曉燕.人性化護理對心血管病老年患者的應用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25):124.
[7] 韓高鳳.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4):260.
[8] 李喆.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要點[J].中外醫療,2013(34):142-14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9.077
湖南 410007 湖南省腦科醫院(趙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