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花
雷貝拉唑與西咪替丁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對比
賈玉花
目的 對比分析雷貝拉唑與西咪替丁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11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均分為雷貝拉唑組與西咪替丁組(n=55),對2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雷貝拉唑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9.1%,西咪替丁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2.7%,雷貝拉唑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西咪替丁組(P<0.05);雷貝拉唑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7%,略高于西咪替丁組的9.1%,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雷貝拉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優于西咪替丁,臨床價值較高,可推廣應用。
雷貝拉唑;西咪替??;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為消化內科常見病,患者多伴有嘔血、黑糞等癥狀,為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急癥,該病致死率高達8%~13.7%,對患者健康及安全的影響較大。因此,必須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藥物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該病較為常用的方式,本研究為對比分析雷貝拉唑與西咪替丁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采用不同方式對接收的11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山東省東營市廣饒濱海新區廣饒濱海醫院就診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均分為雷貝拉唑組與西咪替丁組(n=55),雷貝拉唑組中男27例,女28例,年齡18~69歲,平均(44.3±5.3)歲;其中34例為十二指腸潰瘍,17例為胃潰瘍,4例為復合型潰瘍。西咪替丁組中男26例,女29例,年齡19~70歲,平均(45.3±6.2)歲;其中35例為十二指腸潰瘍,18例為胃潰瘍,2例為復合型潰瘍。2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本組110例患者入院后均行臥床休息,確保呼吸道通暢,保護胃黏膜及對癥狀治療,同時以患者病情為依據積極補充血容量。雷貝拉唑組在此基礎上加行雷貝拉唑(海南中化聯合制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20133326)治療,即將于患者20 mg雷貝拉唑靜脈滴注治療,2次/d,連續治療3~5 g,待患者出血癥狀消失后改為口服維持。西咪替丁組則加行西咪替?。ê睔W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42020509)治療,即將1.2 g西咪替丁溶于50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并給予患者靜脈滴注治療,1次/d;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5 d。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
1.4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用藥3 d后活動性出血現象消失;有效:用藥5 d后活動性出血現象消失;無效:用藥5 d后仍伴有出血現象[1]。
1.5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并展開t檢驗,以率(%)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并展開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雷貝拉唑組患者采用雷貝拉唑治療后其總有效率為89.1%,西咪替丁組患者采用西咪替丁治療后其總有效率為72.7%,雷貝拉唑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西咪替丁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雷貝拉唑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7%,西咪替丁組為9.1%,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患者不良反應均耐受,無需特殊處理均可自行緩解。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3 2組患者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雷貝拉唑組患者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西咪替丁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x±s,d)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其主要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胃、十二指腸、食管、胰膽等病變所造成的出血現象,且胃空腸吻合術后的空腸病變出血也屬于上消化道出血范疇[2-3]。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黑便及嘔血,多數患者還多伴有血容量減少所致的急性周圍循環衰竭現象,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若未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甚至會喪失生命[4]。據統計該病患者的死亡率可高達8%~13.7%,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5]。因此,臨床上必須探討有效的方式進行治療。
臨床研究表明,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發生的原因較多,其中較為常見的因素主要有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炎、糜爛性胃炎等,其中最為常見的因素即為消化性潰瘍[6]。目前臨床上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方式仍為藥物治療[7]。西米替丁是臨床上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較為常用的一種藥物,該藥物屬于H2受體拮抗劑的一種,其對胃酸分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胃壁細胞分析,有利于胃蛋白酶活性降低,并可避免血凝塊溶解,進而達到控制出血的目的[8-10]。因此,該藥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中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效果并不理想。
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雷貝拉唑逐漸被應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中。該藥物屬于新一代質子泵抑制劑的一種,是臨床上常用的抑制分泌的藥物,為苯并咪唑的替代品[11],可選擇性、非競爭性地對細胞膜中的H+-K+-ATP酶的活性進行抑制,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12]。臨床研究表明,在給予患者雷貝拉唑鈉治療后可在1 h內發揮藥效,且血藥濃度可在用藥后2~4 h內達到峰值;同時臨床研究還表明,在患者初次采用雷貝拉唑鈉治療后23 h對基礎為胃酸量的抑制率可高達到69%,而對因食物刺激所產生的胃酸量的抑制率高達82%,作用時間可持續48 h,該作用時間顯著長于藥代動力學中的半衰期[13]。雷貝拉唑鈉對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通常會隨劑量的增加而適當增加,但在用藥3 d后處于穩定水平,停藥后該穩定水平也可持續2~3 d[14]。因雷貝拉唑的抑制作用較長,且作用時間持久,可促進患者胃內達到無酸狀態,改善患者胃黏膜血液循環,進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15]。因此,將雷貝拉唑應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中效果良好。
本研究結果顯示,雷貝拉唑組與西咪替丁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就表明雷貝拉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優于西咪替丁,臨床價值較高,可推廣應用。
[1] 徐靜.臨床護理路徑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6):856-857.
[2] 馮雪,張志廣,李熳.雙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對PCI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影響[J].天津醫藥,2014,42(3):251-253.
[3] 余敏,姜宏寧,余永春,等.老年晚期癌癥臨終患者并發消化道出血的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4):568-570.
[4] 袁佳,薛揮,和水祥,等.15例無消化道出血史的肝硬化患者經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分流術后現狀調查[J].中華消化雜志,2014,34(1):30-32.
[5] 季茂芳.血凝酶聯合奧美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伴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J].江蘇醫藥,2014,40(15):1825-1826.
[6] 牛亞娟.綜合護理干預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響[J].北方藥學,2014,11(10):187.
[7] 陶雪娥,覃立行.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90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13):63-65.
[8] 劉祖炳,曹春宇.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與細菌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2):2998-2999,3002.
[9] 董紅筠,高斌,王敬,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8):1955-1957.
[10] 周環,張惠晶,矯太偉,等.膠囊內鏡檢查對11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4,20(1):96-97.
[11] 趙曉紅,蔣紹軍,侯宇峰.高血壓性腦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22):4294-4296.
[12] 李文花,張彩霞,潘兆寶,等.床旁纖支鏡聯合胃鏡在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0):4991-4992.
[13] 肖池金,虞希祥,吳寬,等.經導管栓塞治療急性消化道出血52例臨床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10):860-862.
[14] 吳君.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內科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09,6(6):62-63.
[15] 張曉紅.上消化道出血中青年與老年患者臨床特點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5):79-8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9.093
山東 257346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濱海新區廣饒濱海醫院 (賈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