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比較
張斌
目的 比較分析腹腔鏡和開腹手術在粘連性腸梗阻中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粘連性腸梗阻患者150例,依照患者意愿隨機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n=75),實驗組患者采取腹腔鏡治療,對照組患者采取開腹手術治療,對比2組之間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切口長度(3.0±0.6)cm、手術時間(56±18)min、術后排氣時間(1.0±0.2)d以及住院時間(4.3±1.5)d等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68.5±6.5)mL顯著小于對照組(114.2±8.6)mL(P<0.05),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0%)顯著低于對照組(30.6%)(P<0.05)。結論 腹腔鏡治療粘連性腸梗阻與開腹手術治療相比具有更好的臨床效果,在臨床醫學中值得推廣。
腹腔鏡;粘連性腸梗阻;開腹手術;手術時間
粘連性腸梗阻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腹腔內腸粘連,導致腸內物無法順利運行,是腸梗阻常見的疾病類型,絕大多數屬于小腸梗阻,人群病發率為40%[1],其中絕大多數有過腹部手術史,病發原因主要是腹腔炎癥、出血等,臨床表現為腹痛、嘔吐、腹脹等,保守治療效果較差,常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但是開腹手術治療對患者有較大損害[2]。本研究在2010年采用腹腔鏡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回顧150例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資料,對比分析腹腔鏡和開腹手術在粘連性腸梗阻中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西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為重要器官的功能性衰退現象,腹部手術小于3次,依照患者的意愿,隨機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n=75),實驗組患者男39例,女36例,平均年齡(52.23±12.76)歲;對照組患者男41例,女34例,平均年齡(51.62±13.36)歲。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發病時間、臨床癥狀和黏連性程度等級等情況見表1,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以及發病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患者手術前臨床資料
1.2 方法 所有患者手術均采取全麻醉,采取常規消毒和鋪巾。實驗組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患者取仰臥位,切口距離患者原手術切口至少5cm處,置入套管針,建立氣腹,腹壓為10~15mmHg(氣體為二氧化碳),若是入鏡孔之前發現患者周圍存在粘結,采用食指鈍性分離,營造良好的視野操作空間,接著再行第2和3個穿刺孔,避免鉗夾張力過大,以免出現腸穿孔,若是患者的腹壁和腸管難以分離,需要在保證腸管完整性分離。手術中操作范圍比較大的情況下,易引發大量滲液,因此在手術時注意放置引流管。在手術中發現出現黏連性比較嚴重的患者,果斷采取開腹手術治療,手術結束后采取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并注入透明質酸鈉結束手術。
對照組患者采取開腹手術治療,避免原手術切口,采取右側經腹直肌切口,常規分離望謨、腸壁與腹壁粘連以及腸間粘連,手術結束后采取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并注入透明質酸鈉結束手術。
1.3 觀察指標[3]比較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導尿管拔出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有1例出現轉開腹手術治療的病例,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手術臨床資料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實驗組患者的切口長度(3.0±0.6)cm、手術時間(56±18)min、術后排氣時間(1.0±0.2)d以及住院時間(4.3±1.5)d等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68.5±6.5)mL顯著小于對照組(114.2±8.6)mL(P<0.05),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0%)顯著低于對照組(30.6%)(P<0.05)。
表2 2組患者手術臨床資料比較±s)

表2 2組患者手術臨床資料比較±s)
組別例數切口長度(cm)手術時間(min)術后排氣時間(d)導尿管拔出時間(d)下床活動時間(h)住院時間(d)術中出血量(mL)并發癥[n(%)]對照組7520.6±5.385±232.6±0.96.15±2.2381.63±38.269.6±3.2114.2±8.623(30.6)實驗組753.0±0.656±181.0±0.23.18±2.269.85±5.624.3±1.5 68.5±6.53(4.0) t值5.7314.1253.5372.564.5634.5635.7315.731 P值0.0010.0240.0030.0370.0140.0140.0010.001
粘連性腸梗阻多見于腹腔內手術、創傷以及異物等引發,臨床多表現為單純性腸梗阻[4],常采用影像學輔助檢查,采用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其中手術治療效果較好,目前,常采用的手術治療方法包括腹腔鏡治療和開腹手術治療[5]。隨著微創理念的不斷進步,腔鏡手術在臨床應用中得到快速的發展,具有視野清晰以及放大的優點,手術創傷小,患者恢復快,術后遺留氣體少,能夠極大地降低腸管和腹壁間粘連的機會[6]。
本研究中,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有1例出現轉開腹手術治療的病例,2組患者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均存在顯著差異,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效果顯著優越于開腹手術治療(P<0.05)。在手術中需要強調的是分離粘膜時一定要輕柔,術后腹腔徹底沖洗。
腹腔鏡手術治療有很大優點,視野大,對患者組織刺激小[7],腹腔鏡的視野上受到極大的限制,在觸覺上也有一定差異,因此設立觀察孔時需要盡量避免黏連部位[8]。
綜上所述,針對粘連性腸梗阻疾病,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顯著優于開腹治療,但是腹腔鏡手術治療受到視野以及醫生觸感的限制,針對黏連性比較嚴重的患者,還需要即刻采取開腹手術治療。
[1] 顧愛東,郭克遜,周斌,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對比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8,13(1):35-37.
[2] 汪學倫,丁俊濤,方榮新,等.開腹手術、高頻電刀與超聲刀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療效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1, 5(5):395-398.
[3] 華社發.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體會[J].當代醫學,2010,16(13):97.
[4] 彭磊.腹腔鏡較開腹手術在治療粘連性腸梗阻中的優越性[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3):47-48.
[5] 易磊磊,冉進寶.腹腔鏡與開腹手術用于粘連性腸梗阻治療的療效比較[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2,3(7):79.
[6] 李明偉.腹腔鏡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2,8(5):162-163.
[7] 劉凱.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對比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3,12(16):36-37.
[8] 李建偉,涂建成.腹腔鏡治療粘連性腸梗阻57例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13):81.
[摘 要] 目的 探討帶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結膜瓣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104例(120眼)翼狀胬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的方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52例,59眼)和試驗組(52例,61眼)2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翼狀胬肉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試驗組采用帶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結膜瓣移植手術對翼狀胬肉進行治療。術后6個月對2組患者進行回訪,統計2組的治愈率以及復發率。結果 對照組治愈率為82.69%,復發率為17.31%,試驗組治愈率為96.15%,復發率為3.85%,2組治愈率及復發率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翼狀胬肉的手術治療,采用帶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結膜瓣移植方法,能夠顯著降低復發率,提高臨床療效,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 翼狀胬肉;角膜緣干細胞;結膜移植
10.3969/j.issn.1009-4393.2015.5.069
廣西 541001 廣西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外一科 (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