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清
仙居縣很好地利用了傳統文化中守望相助、團結和睦的規則意識,注重培育農村社會組織,發揮農村自我管理水平和作用,激發農村的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基層治理的新路。
83歲老人做志愿者照顧89歲的鄰居老人、農民胡衛明義務照顧村中460位老人、15歲女孩帶患病母親上學8年……在“中國慈孝文化之鄉”浙江仙居,人人行孝,孝行如潮。
孝人、孝心、孝舉,再輔以孝金,全民行孝之風得益于一項“慈孝仙居”的創建工作,實行過程中巧妙破解了農村養老困局。
仙居全民行孝溫暖空巢老人
早晨6點半,仙居縣皤灘鄉萬竹口村83歲村民金冬梅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來到隔壁89歲的孤寡老人朱妙娟家,為她煮好早飯,再幫忙料理家務。
在仙居,像金冬梅這樣的慈孝義工超過一萬人,而她是最高齡的一位,目前已有400多個行政村建立起慈孝志愿者隊伍。
敲敲老人家的門,陪他們聊聊天,照顧其生活起居,幫忙施肥、噴灑農藥等都成為志愿服務內容。
這些志愿者的義務行孝之舉溫暖了不少空巢老人的心。如果說慈孝志愿者集體行孝是錦上添花之舉,那么,作為兒女對自家老人行孝則是職責所在。
如何保證子女在家行孝,仙居不少村將慈孝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慈孝協議成為具體載體。
2012年9月16日,仙居下各鎮黃梁陳村12戶村民率先與該村黨支部、村委會簽署了一份慈孝協議。
“要讓家里老人住上新房;每月支付贍養費;外出子女每周必須通電話1次以上……”一份《慈孝協議書》將村民行孝進行了“量化”。
違約的后果很嚴重,如不得安排新農村改造地基,不得參與村干部選舉,集體福利按減半享受等。目前該縣100個慈孝創建重點村已完成慈孝協議簽訂工作。
對此,仙居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潘鋒表示,慈孝協議的簽訂使棄老、虐老現象大為減少,也促進了農村居家養老的推廣。
他還說,當下,該縣慈孝氛圍越來越濃,全民加入慈孝隊伍,慈孝創新舉措不斷涌現。
如在該縣廣度鄉里岙村,專門針對60歲以上老人及留守兒童開辦了一個公益食堂,老人花上5—7元便可在此解決一日三餐,80歲以上及殘疾老人、低保戶老人、孤兒等可免費享用。
在該縣橫峰街道,昔日的舊廠房如今已被改建成農村養老中心,設有廚房、臥室、休閑中心等,為農村孤寡老人提供養老去處。
據悉,仙居縣是浙江欠發達山區縣,人口老齡化嚴重,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數14.5%,農村外出勞動力多,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現象嚴重。此番特殊狀況,更加凸顯了全民行孝的重要性。
慈孝基金成行孝“及時雨”、“雪中炭”
子女簽訂慈孝協議、萬名志愿者義務行孝、慈孝創新舉措不斷涌現……眼下,在仙居,人人行孝的理念和行為已蔚然成風,但是善舉尤需善款支撐。
因此,慈孝基金的建立和發展成了“及時雨”、“雪中炭”。
該縣皤灘鄉萬竹口村最早成立慈孝基金,不到2個小時,村民自發捐款達19萬元;全國敬老模范村——仙居福應街道月塘村將慈孝基金與該村教育獎勵基金實行一體化運作模式,更是募得善款168萬元。
參與捐款的村民陳寶富說:“這樣的捐款,我心里踏實,也為自己的將來‘買愛心。”
截至目前,仙居各地鄉鎮村共募得慈孝基金1100萬元,冠名基金3000多萬元,將被用于慈孝文化活動、表彰慈孝先進、救助生活困難老人和獎勵品學兼優學生等。
經前期摸索,目前仙居慈孝基金的管理日趨規范化,建立縣級慈孝基金,基金賬戶設在該縣慈善總會,由總會統一募集和管理。同時,該縣100個慈孝創建重點村因地制宜設立村級慈孝基金,基金管理模式按照自愿原則由該縣慈善總會統一管理。
該縣慈孝辦、紀委、審計、財政、民政等部門負責慈孝基金管理使用的監督,并實行各級慈孝基金公開公示制度,接受社會監督。
慈孝基金的陽光化管理讓村民吃了“定心丸”,在此基礎上,不少地方探索出讓愛心“增值”的方式。
該縣皤灘鄉萬竹口村采取“保本取增值”機制,冠名贊助捐款額為本金,第一年交本金的20%后續交利息每年1200元,第五年結算時返回本金;若現金捐款一次性5000元以上滿5年,要求返回本金,可返還80%,利息留在基金會。此外,小額捐款者,累計達到5000元,也可以返還本金的80%。
該縣廣度鄉里岙村則以村支書、村長等作為擔保人,通過借貸基金款項獲得利息使這筆公益資金不斷增值。
全民行孝破解農村養老困局
據介紹,仙居這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孝風得益于一項“慈孝仙居”的創建工作,該項工作自2012年5月份啟動以來,呈現出遍地開花的景象。
該縣抓住農村“熟人社會”特點,重塑社區內部的文化價值觀念,并培育社會組織推動村民自我管理。
建立村級慈孝基金和理事會,籌集設立慈孝基金5000多萬元,在慈孝文化宣傳、慈孝典型培樹、慈孝行為踐行等方面發揮了最大效益,理事會成為村民信得過、看得起、富有凝聚力的自治組織。修訂村規民約和簽訂慈孝協議,成為村民日常生活的行動準則和行為規范,約束和激勵村民行慈孝、做善事、遵道德。成立志愿者驛站和村級義工服務隊,把志愿服務組織延伸到廣闊的鄉鎮農村,開展一些細微、貼心而實在的志愿服務……
5月18日,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第三屆浙江省公共管理創新案例評選發布會暨推進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論壇上,由“社會治理與傳統文化相融的慈孝仙居做法”在全省250多個創新案例評選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浙江省公共管理創新十佳創新獎。
此次創新獎評審委員會的省內外專家們一致認為,“慈孝仙居”做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鄉土化有益探索和成功樣本。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內涵的“普通話”轉化為“地方話”,將“大主題”轉化為“小故事”。
有專家指出,“慈孝仙居”做法更是制度化和社會化途徑破解農村養老困局和留守兒童關愛難題的有益嘗試。社區和家庭是社會結構的細胞,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培育先進文化,尤其在農村迫切需要建立一種能夠有效完成新任務的基層治理模式。傳統守望相助、團結和睦的規則意識和宗族、鄉約等民間組織在現代社會仍有一定影響。慈孝仙居創建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注重培育農村社會組織,發揮農村自我管理水平和作用,實現“官民共治”,激發農村的內生動力。
據悉,此次榮膺浙江省公共管理創新獎之后,“慈孝仙居”經驗做法將再次沖刺全國公共管理創新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