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建興+馬斌
法治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維護人民合法權益的“重武器”。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是法治化。
法治推進社會治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社會治理,成為與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并駕的關鍵詞。十八屆四中全會對社會治理有了良法善治的戰略定向。我省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探索實踐中,體現了什么特點和價值?
馬斌:“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基層治理法治化是法治獲得權威的基本條件。人民群眾親身體驗到法治的存在、享受到法治帶來的利益,才能使人民真心地擁護法治改革。貴刊刊登的幾個案例,盡管內容不同,但都從不同側面體現了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基本特征。
“我們的圓桌會”的核心要義,在于保障公民對城市公共事務的參與權、推進公共決策的民主化,是杭州市政府“開放式決策”、“民主促民生”城市復合治理鏈條中的重要一環。通過這個公共話語平臺有助于凝聚共識、匯聚民智,推動問題的解決。行業協會、商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溫州模式的核心要義,在于通過制度厘清政府與社會的治理邊界,保障社會組織自主治理的基本權利。其通過出臺全國首個職能轉移規范性文件,逐步建立行業協會商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科學機制,既有助于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又推動行業協會、商會的持續健康發展。社會治理與傳統文化相融的“慈孝仙居”做法的核心要義,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傳統文化和道德資源這一現代法治的社會文化基礎,對于社會治理的積極作用,體現了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法治與德治相互融合的基本取向。
這些案例的共同之處,在于以法治的方式保障公民、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的基本權利,是基層治理法治化的生動實踐。
如何通過法治推進社會治理,如何更好發揮法治引領和規范社會治理的作用?
郁建興:法治是社會治理的根本,也是社會治理創新的圭臬。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就是根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要求,以法治為保障,在法治框架中構建制度化、規范化的合作治理機制。
首先是完善法律體系,規范公權,保障私權,使包括政府在內的多元治理主體都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其次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使多元主體在司法正義的框架下調和利益沖突;第三,以法治約束來規范政府的行政行為,以法治精神來對待公民的正當利益訴求;第四,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和參與權,建立并拓展法治化的利益表達渠道,在法治程序下推進和擴大公民參與;第五,以法治化水平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衡量標準,以實現法治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目標。
厘清政府與社會邊界
善治是國家治理的理想狀態。您認為實現“善治”的關鍵在于哪里?新時期政府在治理上應在思路上作出哪些調整?
郁建興:首先要厘清邊界。也就是正確處理政府與社會關系,比較清楚地劃分出兩者的邊界。社會治理的目標之一是“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本身就內含了厘清政府與社會邊界的本質要求。而增強社會活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讓社會力量在社會的活動空間中成長。加強社會建設也好,創新社會治理也好,都應拓展而不是擠壓社會空間。厘清社會治理中政府與社會的邊界,首先是正確地將政府定位于服務社會、服務公眾而不是控制社會的角色;其次是充分尊重社會自治與社會自我管理的作用,凡是社會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地方,盡可能優先發揮社會的作用;再次是正視社會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協同政府社會治理的功能,積極培育和扶持社會組織發展。進一步說,政府與社會之間在合理界分的基礎上,還需要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構建新型的合作關系。
多元參與、協商審議、合作共治,是“社會治理”的基本特征,也是實現“善治”的主要途徑。合作共治首先意味著治理主體由政府作為單一主體轉變為多元主體,其次要求通過建立網絡,將這種多元主體的合作共治關系以制度化、法治化的形式加以落實。所謂建立網絡,指的是在法治框架下制定多元治理的總體規則與秩序,在治理主體間建立信息傳輸與反饋機制、對話協商平臺、學習交流網絡,組織公正透明、共同審議的決策網絡,組織資源共享、分工協作的行動網絡。這種網絡的建立,本身也應是多元主體平等互動的結果。浙江在以前已經形成了“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先進經驗,當前,已有充分條件將它升級為“網絡化治理、專業化服務”的新經驗。
社會治理的重點應放在哪里?
郁建興:基層是社會問題、矛盾糾紛的易發地、多發地,同時也是化解矛盾、源頭治理的重要場所。換句話說,社會治理的重點是基層社會治理,社會治理創新的重點是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從根本上說,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在于積極回應基層群眾的利益訴求,有效滿足基層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提供好公共服務,是實現源頭治理的基礎,是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城鄉社區,關鍵是體制創新,要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因此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必須加強基層的服務與管理能力建設,特別是要理順基層與上級政府的權責關系,將職權、資源等要素盡可能下沉到基層,使基層能夠更有能力、更有實效地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社會治理的路徑:“三治合一”
作為創新治理全國先行樣本的浙江應如何以善治促發展?有何創新突破路徑?
郁建興:法治是現代治理的基本方式,社會治理首先是法治化的治理。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也就是從重行政、輕法治到重法治、輕行政。推進以法治為基礎的“三治合一”,是建立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有效路徑。在“德治、法治、自治”的建設中,法治是治國方略,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在其中,政府必須依法行政。讓社會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而政府行為正好相反,需要牢固樹立“法無授權不可為”觀念,切實提高政府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同時,民眾也必須在法律框架內作為,遵守法律和規則。其次,法治是一項現代性觀念和制度,與之相契的道德也必須是現代性道德,法治觀念也需要通過相應的道德觀念來鞏固。最后,在推進社會自治進程中,政府必須以社會成員的融合、團結、社會認同的達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目標,致力于構建社會共同體,發現、確認和培育社會機制,并讓它在社會事務治理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治理的角度審視,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過程中,地方人大應該如何作為?
馬斌: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審視,基層治理法治化必須充分發揮現有制度的積極力量。其中,人大制度作用理應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人大制度不是停留于憲法和法律上的規范,而是法治功能、政權功能、決策功能、財政功能、溝通功能等多種功能的有機統一,與政府、基層自治組織等治理主體協同,共同構成基層治理的體系結構。
因此,在基層治理法治化的進程中,人大功能發揮必須在立法、監督等基礎上,不斷拓展吸納民眾包括公民個體的有序政治參與,利用社會組織、網絡、媒體、微博等新的政治參與方式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增強社會對國家治理的認同、參與和支持。
攝影 王志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