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呂
今年5月,地處滬浙交界的平湖市廣陳鎮小新村的出境交界斷面水質再次達到“優秀”,實現了自去年3月份以來的“十五連優”。
這一切,得益于廣陳鎮在當地人大代表的積極推動下,率先建立的鎮級生態補償機制。
代表苦尋“水源地”發展新路徑
廣陳鎮經濟基礎薄弱,年均可用財力僅1000余萬元。可該鎮是平湖市僅有的備用水源取水口所在地,為保障全市70多萬人的飲用水安全,不能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以及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一方面是招商引資困難重重,另一方面生態保護難中求進,廣陳鎮的發展曾一度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局。
近年人代會上,每次都有鎮人大代表提出“強化水源地生態保護”、“加強保護區河道整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建議,鎮人大主席柳永良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均衡發展的難題。
“能不能建議市政府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這個想法第一次在2011年鎮人代會上提出時,立即引來一片嘩然,“什么是生態補償機制?”“其他地區有先例么?”“這個想法不錯,我覺得對廣陳未來發展有利。”……最后大家一致決定:為了鎮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要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代表建議,走出一條符合廣陳鎮實際的發展新路。
會后,代表們馬上進行走訪調研、問卷調查,多次與市級有關部門研究探討在廣陳鎮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可行性。在2012年初的平湖市人代會上,廣陳小組的市人大代表提交了《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加強水源地保護的建議》。
該建議雖引起了市政府的關注,可由于沒有先例,代表們得到的答復是:這一機制的操作性和實施性有待考量,能否建立還需進一步研究。
催生保護新機制,打開發展新局面
這樣的結果,雖讓代表們有些失望,但他們并不氣餒。2014年初,在平湖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廣陳小組再次提交《關于要求市政府建立飲用水源備用地生態保護財政補償機制的建議》,要求以財政補助的形式,加強廣陳鎮政府對水源地生態的保護力度。
這次的建議引起了市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重視,將其列為當年度重點督辦建議,推動該建議得到有效辦理。2014年5月15日,市環保局召開重點建議答復會議;2014年6月,市環保局多次到廣陳鎮與人大、政府對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相關工作;2014年8月,市環保局正式形成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意見,提交市長辦公會議討論。
2014年8月26日,平湖市政府正式出臺《關于在廣陳鎮開展生態補償試點的實施意見》(平政發〔2014〕197號),決定在廣陳鎮率先試行生態補償機制。這是嘉興市首次在鎮一級政府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這對市政府來說是一次重要的嘗試和實踐,可對廣陳鎮來說,只有保質保量做好“規定動作”,想方設法完成“加分動作”,才能拿到每年200萬元的補償資金。
2014年以來,廣陳鎮政府累計完成違章豬舍清理46.8萬平方米,削減生豬超過10萬頭,治理“三河”106條,疏浚河道27.7公里,清運垃圾7300多噸,鎮域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改善。
2015年3月,按照《關于在廣陳鎮開展生態補償試點的實施意見》中設定的考核標準,平湖市生態辦對廣陳鎮2014年度在生態環境質量、綠色發展水平、生態建設行動方面的27項考核指標完成情況進行了考核。最終,廣陳鎮獲得了89.5分的綜合考評成績。根據綜合情況,廣陳鎮2014年度可以獲得168.5萬元的補償款,目前已全部到賬。
“這樣的考核辦法比較合理,有利于廣陳生態建設的持續推進。但對于獎補的金額,我認為還可以提高一些。尤其是近年來群眾對水質要求不斷提高,政府要做的工作也相應增多了。”市人大代表陶海平說出了心中的想法。
事實上,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不僅為廣陳鎮出境斷面水質考核、生態文明建設和水源地保護提供了更有效的保障,也為廣陳鎮推進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和諧共進提供了一條新路。下一步,廣陳鎮人大將通過跟蹤督查、集中評議等形式,就該制度實施情況開展監督,督促政府抓好水源地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真正打造美麗幸福的和諧新廣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