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選擇一至兩部法律法規開展執法檢查,是地方人大常委會一項常態化的工作,為保障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促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利,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不可否認,執法檢查這一常態監督,在實踐中出現了“審美疲勞”,后續乏力。一些檢查滿足于聽聽匯報,看看典型,當“二傳手”,應付“差事”;一些檢查看起來“熱熱鬧鬧”、“扎扎實實”,卻是“到此為止”;有的審議習慣于唱贊歌,說好話,講和諧,即使偶爾下點“毛毛雨”,也是蜻蜓點水,缺乏監督的底氣、骨氣和硬氣;有的意見交辦,重形式輕實效,“重面子輕里子”,以文件落實文件,建議答復意見,理解多于監督。凡此種種,“拖累”了執法檢查效用的發揮,背離了制度設計的初衷,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如何增強執法檢查實效,始終是人大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筆者看來,惟有讓執法檢查長出“牙齒”,把執法檢查與群眾監督結合起來,把聽取執法檢查報告與政府貫徹實施情況報告結合起來,把聽取報告與專題詢問結合起來,使執法檢查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使執法檢查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來源:《人民之聲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