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敏
東博會:“學”有所成
□ 文/黎敏

在第11屆東博會上,中國廣西大學中加國際學院與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澳大利亞噴氣式飛機操作運營公司三方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為“南寧通用航空產業項目”提供飛行員、機械師、空管人員等專業人員教學與培訓服務。此次合作的達成,不僅能促進教育產業的發展,也為各國通過東博會平臺發展服務貿易提供了新的示范。
在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黃金十年”中,雙方的貨物貿易額急劇擴大,但服務貿易的發展卻相對不足。不過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的啟動,未來區域服務貿易市場的入門檻將不斷降低,這對于中國、東盟以及“10+6”中其他國家的服務貿易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1995年正式生效的WTO《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中,把教育服務納入了服務貿易的范圍,規定除了由各國政府全部資助的教育教學活動(如軍事、警察教育等)以外,凡收取學費、帶有商業性質的教學活動均屬于教育服務貿易的范疇。
根據GATS對服務貿易所下的定義,教育服務貿易可以通過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這四種方式進行。其中境外消費,指出國留學、教育考察和學術訪問等,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留學,也就是留學服務貿易,其在國際教育服務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許多統計都是根據留學教育服務的數據來估算整個教育服務貿易額的。
留學服務貿易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發展得較為成熟,在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下,東盟“10+6”各國也逐漸重視起留學服務貿易的發展。中國工商銀行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金融服務貿易的代表,為貼近東盟市場,2008年就已在新加坡分行為中國赴新的留學生專門提供“留學小管家”的綜合金融服務,包括賬戶管理、外匯匯款、外幣兌換等服務,為區域留學服務貿易提供了便利。
留學服務貿易與一般傳統商品貿易有所不同,它在給貿易國帶來直接財政、經濟收入及帶動相關產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通過本國人出國留學或者招收留學生而擁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甚至結交更多外國青年友人、培養未來政治領袖,助力國家外交等。因此發展留學服務貿易對貿易雙方都有一定的裨益。
貿易的往來,決定了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可能成為留學服務貿易的進口國和出口國。從進口國,也就是生源國方面來說,中國穩居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國之位。《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4)》顯示,中國出國留學人員2013年一年為41萬多人。中國持續的留學熱,使得許多留學服務出口貿易較為發達的國家紛紛關注這塊大蛋糕。
而從出口國,也就是生源接收國方面來說,在中國—東盟“10+1”以及“10+6”等框架下,該區域的留學服務貿易藍海漸紅。如留學出口的后起之秀澳大利亞,在2011年的教育服務貿易收入就已經超過其傳統羊毛出口產業的貿易收入,達到了163億澳元;中國在作為生源大國的同時也接收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其中亞洲留學生居多。而隨著中國與東盟經貿往來的密切,東盟留學服務貿易市場也逐漸紅火,特別是在中國—東盟“雙十萬學生流動計劃”等政策的推動下,東盟留學服務貿易的市場大有可為。
相對于傳統的歐美留學國家,東盟部分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對于中國留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優勢:相近的文化氛圍、較為合理的留學費用;中國—東盟自貿區、東博會等多形式的經貿、人文合作,為中國與東盟間的留學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政策紅利;以及當地私立學院與外國大學聯合辦學的“雙聯課程”設置,能幫助留學生拿到含金量較高的外國學位。較高的性價比讓許多中國工薪家庭開始選擇東盟國家。
不過相較于留學服務貿易發展得較為成熟的國家而言,東盟國家,甚至是中國的留學服務貿易的發展都還欠些火候。在諸如東博會等大型區域經貿交流的展會上,也較少看到相關留學機構的推介,宣傳造勢還只是“星星之火”。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給相關產業積極作為留下了極大的空間。
作為世界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隨著歸國潮的出現,“海歸”在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有所顯現。留學生的歸國雖然會給留學服務貿易進口國帶來一定的社會收益,但留學服務的貿易屬性決定了各國在作為貿易進口國的同時也應該加強自身的教育建設及宣傳,爭取在留學服務貿易進、出口國角色的轉換中,贏得更大的收益。
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實際上其競爭力都與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國家整體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中國與留學生來源國之間的貿易每增加1%,來華留學的人數會增加0.85%,這說明國家間的貿易往來與留學服務貿易具有正相關關系。隨著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加深,雙方的留學交流有望更為頻繁。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各國要發展留學服務貿易,優質的教育資源是重要條件。這不僅需要留學服務貿易出口國要有國際化的教師團隊、教學模式、學歷認證等,也需要國家為留學生提供較為簡化的申請流程、較為豐厚的獎勵政策、較為寬松的就業環境等留學前后服務。
雖然新興的留學市場潛力無限,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這些國家在國際留學市場的影響力還相對有限,“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如何做好“廣告”是門學問。一些發達國家通過政府與高校通力合作,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以推動本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在擴大宣傳和提供各類服務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多渠道宣傳也很重要:例如每年召開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就是一個絕佳的宣傳平臺,東博會上既有高層交流,又有招商引資、宣傳推介,相關企業若能利用這一契機,增加本國留學服務優勢的曝光度,贏得關注,將有利于新市場的開拓。而中國各省市政府每年在赴國外招商引資時,也可以考慮讓高校搭車參與,到生源國辦展會、做推介,進行招生宣傳。
除上述之外,在升級版中國—東盟自貿區、東博會和不斷拓展的東盟“10+6”的框架下,像中國廣西高校與澳大利亞簽署的三方合作諒解備忘錄也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合作辦學、遠程教學等等新模式都將為各國合作提供新的思路,助推區域留學服務貿易的提檔升級。未來“留學去哪兒”的問題,有望在東盟與各國的合作區域中找到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