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陶(上海萬方博通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0081)
加熱爐風管的數值模擬
王一陶
(上海萬方博通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0081)
摘要:為保證空氣被均勻分配到兩臺獨立的預熱器,本文對風道氣流分布進行了探討,以三維穩態湍流模型為基礎,通過數值模擬,給出了風道導流板的設置方案,得出了空氣在風道內的速度分布。
關鍵詞:導流板;氣流分布;數值模擬;加熱爐
國內某大型煉廠加熱爐,預熱器由兩臺獨立并行的模塊組成,其冷空氣入口直接與通風機相連。因場地限制,通風機和預熱器位置已固定,但必須保證空氣被平均分配到兩臺預熱器,否則會引起換熱不均,降低轉化爐熱效率。
文中的風管是指連接通風機出口與預熱器入口的管道。研究對象空氣為牛頓流體,并假定其不可壓縮。??
邊界條件:入口:給定入口截面壓力;??
出口:對風道壓降進行理論計算,并對比以前項目實測風道壓降后確定。??
收斂條件:殘差絕對值小于10-3。??
計算方法:三維穩態湍流流動,k-ε雙方程模型。??

先對初步方案進行分析,優化后得到合理的模型,在此基礎上設置導流板,得到比較理想的實用模型。
初次模擬得知,局部區域形成漩渦,有反向氣流,增大了壓力損失,要避免這種情況,需對初步方案進行優化。對壁板進行弧形圓滑處理,并調整風道壁板角度。
優化后,消除了漩渦及反向氣流。且其速度的分布區間明顯較初步方案集中,氣流分布更加均勻。為使兩臺預熱器得到性質基本一致的兩股氣流,在風道入口至出口截面中心線間設置導流板,如圖1:

圖1設置導流板后的風道外形圖及速度矢量圖(X向)(左)

圖2設置導流板后出口截面沿Y軸方向的X向流速(右)
從圖1可以看出,此方案消除了漩渦,并且出口速度分布比較均勻。圖2中可以看到出口截面從下往上X向速度大體呈增大的趨勢,由于空氣不可壓縮,在區域D1、D2上流量Q1≠Q2,并且其差值較大。后者X向速度的絕對值呈先增大,后減小,再增大的趨勢,其拐點在導流板根部附近;截面下半部分速度均值稍小于上半部分,在將導流板由出口中心線上移0.5m后,下半部分流通面積增大,導致上、下部分流量Q1≈Q2。
將圖2中速度分布中心線的速度拐點左右兩側分別看做一條直線:f(y)=ay+b;式中a、b為常數,y為距出口截面底部的距離(橫坐標),f(y)為截面的X向速度(縱軸),f(y)也是出口截面及與其垂直截面的交線的平均值。

表1X軸向空氣速度表
左側直線:選取直線上兩點y=-17,f(y)=-2;y=-12,f(y)=-4:

右側直線:選取直線上兩點y=-9,f(y)=-2;y=-4,f(y)=-4:

左側直線為截面下部,長約8.5m;右側直線為截面上部,長約7.5m。

偏差3.6%,大體認為加入導流板后,流經區域D1、D2的空氣流量基本相等,即:Q1≈Q2。
通過模擬風管壓力,出口區域D1、D2壓力基本相等,即:P1≈P2。因此設置導流板后,出口截面氣流滿足設計要求。
采用均方根值來評價氣流分布的均勻性[1]:

當σ<0.1時,風道內氣流分布均勻性為優,且數值越小,均勻程度越好;當σ<0.15時,風道內氣流分布均勻性為良;當σ<0.25時,風道內氣流分布均勻性為合格;當σ>0.25時,風道內氣流分布均勻性不合格,且數值越大,均勻程度越差。
因此,分別在初步方案(方案1)、優化但未加導流板方案(方案2)、優化后加導流板方案(方案3)的三個模型的出口截面上任取10個點,求出這10個點的速度值,進而求出σ值,見表1。
方案1、方案2的氣流分布均勻性都不合格,當設置導流板后,均勻性明顯好轉,完全滿足設計要求。
建立了空氣在風道中流動的數學模型,運用CFD技術對風道進行了數值模擬及計算求解。通過對不同方案的定性、定量分析,使風道的結構得到了優化。通過本文可以看出,布置恰當的導流板能讓氣流在風道內合理分布,以使換熱器得到期望的空氣流,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王淑勤,高香林,胡滿銀.湍球塔內氣流分布均勻性的冷態試驗研究[J].華北電力學院學報,1996.
作者簡介:王一陶(1981-),男,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工業爐設計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