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來守林
柬埔寨:中南半島上的“糧倉”
□ 文/來守林
柬埔寨農業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資源和熱量均較為充足,農、牧、漁業發展潛力較大,農產品加工業前景廣闊。
柬埔寨全國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1%,占勞動總人口78%。可耕地面積670萬公頃,其中可灌溉面積37. 4萬公頃,占18%。主要農產品有稻谷、玉米、薯類、花生、豆類,湄公河流域和洞里薩湖沿岸為著名產米區,馬德望省素有“糧倉”之稱。主要經濟作物有橡膠、胡椒、棉花、煙草、糖棕、甘蔗、咖啡、椰子。
2003年
柬埔寨全國糧食總產量為470萬噸,全國可耕地面積達670萬公頃,實際耕種面積僅有23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糧約1.9噸。


2014年
柬埔寨出口大米38.71萬噸,同比增長2%。其中約62%的大米出口到歐洲。

1990年,柬埔寨經歷20年戰亂后終于迎來了和平局面。戰亂后很長一段時間,柬埔寨由于自身市場不完善,柬埔寨香米被其他國家商人大量收購換成自己品牌包裝后向全球出口。經過多年努力,尤其是在中國等友好國家的幫助下,柬埔寨農業基礎逐漸得以恢復。
柬埔寨政府認識到大米出口對增加財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把大米列為農業發展的龍頭產業,積極推動柬埔寨成為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國,并力爭實現2015年出口100萬噸大米的目標。
柬埔寨地處亞熱帶且擁有廣闊的紅土地,氣候條件適宜橡膠樹的生長,具有發展橡膠業獨特的天然條件。目前柬埔寨橡膠種植面積有10萬公頃,橡膠單位面積產量較高,年產橡膠5萬噸,主要分布在東部磅湛省。橡膠業不僅是柬埔寨農業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可帶動柬埔寨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橡膠是柬埔寨目前除服裝類產品之外的主要出口產品之一。為促進橡膠業的發展,柬埔寨政府近年來大力實施家庭種植橡膠樹工程,成立橡膠種植戶合作社,通過提供貸款鼓勵農民種植橡膠樹,無償培訓種植和管理。法國非政府組織(AFD )向柬埔寨提供了392萬歐元,幫助柬埔寨實施家庭式橡膠發展計劃,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使農民盡快脫貧和增加收入,柬埔寨一些紅土質地區的家庭或個人,利用自有土地和資金種植橡膠樹,近年已新增種植面積約1萬公頃,有的已開始產膠。
為保護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柬埔寨政府的協助下,全國已成立了漁業生產合作社375個,有10.19萬戶家庭參加了該組織,通過漁業生產合作社的自我管理,有效地遏制了使用非法電擊及破壞性網具的捕魚行為,禁止在休漁期過渡捕撈,保護生態平衡。為促進柬埔寨水產業發展,柬埔寨政府正在亞洲開發銀行(ADB)的資助下,與世界漁業機構(WORLD FISH)合作實施柬埔寨淡水研究和發展項目,還與東南亞水產發展中心(SEAFDEC)合作,幫助柬埔寨培訓農村水產養殖人員。
柬埔寨天然水資源豐富,水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是其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洞里薩湖、湄公河、洞里薩河是柬埔寨的天然淡水漁場,盛產品種繁多的淡水魚;460公里長的海岸線為海洋捕撈及海產養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柬埔寨政府積極制定水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并采取積極的扶持政策,促進該產業的研發、進步和發展,保護水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柬埔寨尚無成規模的牲畜飼養業。畜禽養殖業除滿足城鄉市場食品供應,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外,還要為種植業提供畜力。由于農業種植機械化程度低,農業耕作主要依靠黃牛和水牛。柬埔寨氣候條件適宜,具有發展畜禽養殖的良好天然條件,也是柬埔寨農業尚待開發的領域。如在該領域實施農工商產業化合作,規模型開發,畜禽養殖業會得到較快發展,從而促進和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柬埔寨森林資源豐富,但由于多年來的亂砍濫伐,使其森林體系受到嚴重破壞,森林覆蓋面積由20世紀70年代初的占國土面積的73%下降到目前的不足40%。柬埔寨政府出于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嚴格執行森林開采禁令,木材出口所占比例很小。
目前,柬埔寨僅有部分小規模碾米廠、橡膠原膠加工、木薯加工廠,無規?;霓r產品加工廠。由于缺乏加工技術和條件,農民缺乏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大量熱帶水果、油料作物等經濟作物也因得不到加工而白白浪費。所以,從該角度來說,投資柬埔寨加工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柬埔寨政府為加快發展經濟,近年將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開發、農業人才培訓等列為優先發展的領域,并為投資者提供各種優惠政策。
近年來,中國云南國際公司、中國農墾集團、中國海外經濟合作公司、廣西北海外經公司、廣西農墾集團、廣西福沃得農業技術國際合作有限公司等中國企業在柬埔寨努力探索在農業領域內的合作,開展農業綜合開發,取得了一定成效。
柬埔寨農業自然資源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土地肥沃,可耕種土地面積潛力巨大,氣候條件適宜農作物長年生長。中國地少人多,農業人力資源豐富,且在水稻和農業經濟作物種植及管理等方面有著較豐富的經驗。柬方缺少資金和技術及人力資源,中柬雙方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開展互補合作。
當前,不論兩國領導人、各友好省市還是各主管部門都有發展中柬農業合作的良好愿望,雙方從客觀上又具有合作的比較優勢,中柬農業合作大有可為。

2005年
稻谷種植面積達244.35萬公頃,全國收獲稻谷598.61萬噸,平均每公頃產量提高了2.5噸。稻谷總產量除滿足全國人口口糧及種子外,還有131.95萬噸可用于出口國際市場。

2012年
柬埔寨稻谷總產量達931萬噸,平均單產量達3.1噸/公頃,比2003年單產提高了63.16%。全年出口大米20.57萬噸,出口到包括中國在內的58個國家和地區。

2010年
柬埔寨全國稻谷種植面積已增加到約276萬公頃,稻谷產量799萬噸,除滿足國內需求外,全年剩余稻谷約390萬噸,折合大米約250萬噸。

2015年
柬埔寨政府認識到大米出口對增加財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力爭實現2015年出口100萬噸大米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