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庇媒裉斓脑拋碚f就是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多花時間,親自實踐。正所謂“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就是這個道理。
如我們今天所讀到的《河中石獸》,就是一個與實踐有關的故事:兩只落入水中的石獸,既未被河水沖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動地沉入河沙,它們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數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簡潔凝練的語言,記敘了人們尋找石獸的經過及其令人驚訝的結局,而且從中悟到了天下大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決不可“據理臆斷”的道理。
下面,我們就結合文中的具體詞句進行簡單的分析:
1.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分析:《閱微草堂筆記》是清代文學家紀昀吸取了先秦記事散文的優點后創作而成的,《河中石獸》也不例外。如上述文字中寫到打撈石獸的過程時,便連用了“棹”“曳”“尋”等動詞領起三個短句,簡述事情的經過;最后以“無跡”交代事情的結果,簡潔之外又給人以非常生動的感受。
2.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分析:當寺僧兩次去河里打撈都沒有找到石獸時,講學家以簡潔的語言陳述了自己得出的結論。在他看來,石獸因為沉重的關系只會被沙越埋越深,所以要到深處去找?!奥勚Α薄安灰囝嵑酢钡仍~語則表現出了講學家對寺僧的嘲諷及對自己的自信。
3.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分析:作者在對老河兵的形象進行刻畫時,并沒有大篇幅地運用各種人物描寫及修辭手法行文,而是以一個簡單的“笑”字向我們傳達出了深刻的意蘊。老河兵的“笑”,是在嘲笑講學家的認識錯誤,更多的是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出了他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活學活用】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河間有游僧
□[清]紀 昀
河間有游僧①,賣藥于市,以一銅佛置案上,而盤貯藥丸,佛作引手取物狀。有買者先禱②于佛,而捧盤近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其難治者,則丸不躍。舉國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內,見其閉戶研鐵屑,乃悟其盤中之丸,必半有鐵屑,半無鐵屑,其佛手必磁石為之,而裝金于外,驗之信然,其術乃敗。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注]①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②禱:祈禱。
(1)解釋文中黑體詞語的意思。
(2)用簡潔的語言翻譯文中的畫線句子。
(3)請用一個成語概括文中“其佛手必磁石為之,而裝金于外”一句話的含義,以比喻外表華美,里面一團糟。這一成語是: " " " " " " " " "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愚人食鹽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①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鹽已口爽②,返③為其患。
(節選自《百喻經》)
[注]①益:增加。②爽:敗壞(口味)。③返:同“反”,相反。
(1)用簡潔的語言翻譯文中的畫線句子。
(2)文章僅用了 " " " " " 個字,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眉、眼、口、鼻四者,畢有神①也。一日,口為鼻曰:“爾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別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吾上也?”眼曰:“吾能觀美惡,望東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北怯衷唬骸叭羧?,則眉有何能,亦居吾上?”眉曰:“吾也不能與諸君廝②爭得,吾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個面皮安放那里?”
(選自羅燁《醉翁談錄》)
[注]①神:靈性。②廝:相互。
(1)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兩處)。
吾能別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本段語言的特點是: " " " " " " " " " " " ",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 " " " " " " " " " " "。